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任雨舟:民間收藏需要正本清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2 13:38:34 | 文章來源: 中國商報

近年來,民間收藏不斷發展,各類藏品交易十分活躍,形成了“全民收藏”的熱鬧場面。應充分肯定的是,民間收藏活動對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強調文化興國、文化強國理念,併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道路描繪了廣闊的藍圖。民間收藏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完全有理由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間收藏潛力巨大,但在熱鬧的表像下,一些收藏品價格越炒越高,民間收藏離大眾越來越遠;假貨充斥,普通收藏者無奈望而卻步。更讓人憂慮的是,有些領域民間收藏活動已經異化為投機行為,並由此衍生出諸多奇怪現象,在相當程度上背離了民間收藏的本質,侵害了悠久璀璨的文明,影響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同任何産業一樣,資本的介入可以推動産業的發展,但資本的逐利性也會讓一個産業偏離正確的軌道。今天的收藏熱潮,發軔于1980年的庚申猴紀念郵票。在物質、精神都還比較匱乏的時期,這種發行量500萬枚的郵票受到全民追逐,於是價格也隨行就市,水漲船高。也許猴票的前期升值還屬於合情合理,但由此帶動的郵市惡炒之風卻愈演愈烈,郵品幾乎發行一種就瘋搶一種、惡炒一種。隨著民間收藏的發展和拍賣業的興起,惡炒之風開始四處蔓延。字畫石玩、白玉翡翠、紅木傢具、古今錢幣……一個個淪為炒作對象。資本巨鱷所到之處更是推波助瀾,不僅藏品價格虛高,而且將收藏行為引入歧途。

收藏行為不能等同於投資逐利。藏品不同於普通商品,其價值在於本身所蘊含的歷史及審美價值,也就是它的文化屬性。其價格由此産生、因此衡量。北宋米芾酷愛奇石,近代梅蘭芳雅好火花,雖兩者相隔千年,但文脈世代相承。有人以為,現在是市場經濟,非昔日可比;許多收藏品不可再生,具備升值條件;還有人説,價格升高證明社會對收藏品的重視,是一件好事。這些説法貌似合理,其實站不住腳。市場經濟遵循價值規律,注重價格與價值相符,注重合理有序的市場秩序。收藏品即便不可再生,具有升值條件,也應該符合藏品價值與市場規律,不是一漲再漲,更不是揠苗助長。至於説重視收藏品,其實質是重視收藏品蘊含的文化價值。試問,齊白石的作品近十年來至少有50倍的升值,可謂擁躉無數,其中又有多少人認真研究齊白石?逐利取代了鑒賞,金錢掩蓋了文化,價格背離了價值,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完全背道而馳。

事實證明,投機炒作必然帶來價格泡沫和虛假繁榮。泡沫之下,各種違背常識,甚至違法現象便層出不窮。還以集郵為例,其本是一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老少皆宜,一時間參與人數快速增長。持續惡炒之後,到上個世紀末,郵票紛紛打折,郵市門可羅雀,集郵人數銳減。這種冷清持續了十多年之久!2004年,當代油畫的炒風興起,一大批中青年畫家有了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身價,拍賣行連續推出大批作品,一些地方畫廊林立。到2007年,市場跳水,一連幾年時間,當代油畫幾乎無人問津,以至於藝術品市場也險情連連。據報載,世界知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持有“大戶”、比利時藏家尤倫斯夫婦即將拋售自己幾乎全部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陶瓷、字畫、玉器等門類更是經歷了多輪狂潮,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也由於大量發行造成藏界嘖聲不斷,擔心重蹈郵界的老路。可以説,不少十年以上收藏經驗,真正理解、懂得藏品文化的收藏者已經退出了——這個市場他們看不懂、跟不上、玩兒不起。價格虛高必然帶來虛假繁榮,而虛假繁榮又會誘導更多的資本進入,從而形成一個怪圈。近幾年,各地的古玩城、珠寶城、字畫城紛紛拔地而起,一個比一個樓層高,一個比一個規模大;各種藏品展會也是此起彼伏,這個號稱有多少稀世珍寶,那個宣稱展品價值多少多少個億。但是和那些高樓大廈一樣,往往是熱鬧幾日之後便冷冷清清,甚至人去樓空。無論哪個收藏領域,資本炒作到來時可謂狂風驟起,價格沖天,而它們抽身離開時,則必定滿目瘡痍。

貪婪、逐利是資本的本性,為了逐利不惜鋌而走險,甚至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收藏圈子中的造假之風就是明證。近年各地舉辦的鑒寶活動總能吸引大批普通收藏者,但多位業內人士估計,大量送鑒的藏品中,真正有價值的不超過5%。換句話説,95%以上的民間收藏的古玩都毫無收藏價值。而這些藏品的許多持有者卻沉迷其中,不惜血本。藏品作假古已有之,而今卻大有不同。歷史上沒有全民收藏,所以絕沒有一村一鎮、戶戶作假的奇觀,贗品數量和今天相比也如天地之別。更重要的是,歷史上的贗品多是文人臨摹、匠人仿製,或圖趣味,或為習藝。再看今天,作假已經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就是這些荒唐可笑的贗品,往往附有一堆專家證書的身影。也就是説,今天的作假除了贗品氾濫以外,還包括圍繞贗品的一個造假鏈條,例如假資料假專家假鑒定假證書假成交等等。典型事件可以算那件被評估價值24億的金縷玉衣。設想一下,那些頭頂耀眼光環的所謂權威專家,圍繞其旁點頭讚許的場面,多麼可笑和可悲!而這樣滑稽的場面絕不僅僅在那件玉衣身邊才有,從陰暗的藏品室到燈光灼人的電視節目製作間,其實比比皆是。目前,説到收藏,許多人感慨“水太深”而不敢進入,其實那些倣有依據、製作用心的贗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虛假連成的圈套,幾乎無處不在。可以説,利益驅使之下的造假之風嚴重制約了民間收藏的健康發展。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