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老闆做策展人不應為利益左右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批評家同時也兼任策展人,您覺得批評家和策展人之間是否可以隨意進行身份轉換?
范迪安:批評家從事展覽策劃是很自然的事,但工作目的有所不同。批評家要對藝術現象做出自己的分析、評價,要敏感地捕捉藝術創新中的重要價值,更要敏銳地發現藝術創作中的問題和不足。批評家需要以客觀的視角來分析研究對象,發表自己的見解。策展人的工作則有所不同,他應把展覽作為一個公共文化産品來進行構思與打造,特別是面對豐富而複雜的藝術現象時,要從中找出共同點,提煉出一個學術命題,讓公眾更好地了解創作的趨向與特徵,同時引起學術界對這些現象和命題的共同思考與討論。批評家對某個領域研究深了,進而策劃展覽,這是正常的,但展覽策劃要更多從公共傳播的視角考慮。
廣州日報:除了批評家,現在一些畫廊老闆也充當起了策展人,對此您認可嗎?
范迪安:畫廊的展覽也需要策劃,但畫廊經營是針對特定對象的,也是為樹立自己的經營品牌,他會根據自己服務的收藏群體來選擇藝術家。這些年我國的藝術品市場方興未艾,畫廊、藝術空間也在不斷擴展,他們努力在商業活動中加強學術含量,或者通過學術吸引市場的關注,這要比一般水準的展示或純粹的商業包裝更有學術意義。
廣州日報:您的意思是畫廊老闆兼任策展人,不失為很好的發展方向?
范迪安:不一定要作為“方向”。嚴格地説,經營畫廊和策劃展覽是兩種專業,即便都叫做“策展”,也要明確不同取向和責任。策展人應該站在公共文化建設的高度,具備更大的觀照視野,真正從學術自身出發,從美術文化的發展趨勢出發,來從事展覽策劃工作,不應為商業利益所左右,要彰顯策展人獨立的學術判斷,以及他在展覽策劃中所形成的主題的學術價值。
廣州日報:有人説當下策展人變成了“吸金大戶”,忙於各種展銷會式的展覽,您是否也認為現在的展覽名目過多?
范迪安:我認為這個問題也要區分兩個概念。今天,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提高突出表現在人們對審美文化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展會比較豐富多彩,對於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文化構成無疑是有益的。但比起西方發達國家,我認為中國當下的展覽質和量都不足。我的一位朋友剛剛從柏林歸來,他告訴我柏林每天都會舉辦上百個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可以説,一個城市藝術活動的數量在某種程度上是這個城市文化生活的表現。當然,在我們普遍繁榮的文化生活中,如何推出更多高品質、高文化含量的項目,是需要創作者、學界及組織機構思考的,不能光以量取勝。
真正的批評必須言出心聲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研討會似乎成了“歌頌會”,您又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范迪安:我一直提倡藝術批評要發出箴言。總體而言,我們現在的藝術批評還是肯定的多,褒揚的多,真正指出問題或鮮明針砭時弊的還不夠,所以藝術批評的鋒芒常常被淹沒在人云亦云或一般性的褒揚之中。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藝術批評必須考慮閱讀對象的差異性,一種是針對藝術界內部的,在這方面應該發揚民主的、探討的、爭鳴式的風氣,展示專業的批評。可惜現在不少專業批評做得不夠專業,不是針對藝術本體來展開,而是變成了議論或者評判;另一種藝術批評是面向大眾的,主要在大眾媒體上發表,那更多應該是一種介紹性的、導賞性的文字,才有利於被閱讀、被理解。
廣州日報:也有人指出,現在一些未成名的畫家為了出人頭地,以高價潤筆費邀約知名批評家撰寫批評文章,對此您如何看待?
范迪安:批評家按自己的勞動獲得一定報酬,這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堅持自己的批評立場、學術高度。以我個人為例,也有很多畫家朋友約我寫批評文章,首先我得掂量,他的作品有多少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創造,有多少值得評價的價值,這需要審慎判斷,不能來者不拒。
廣州日報:還有一種傳聞,現在的知名批評家約稿量非常大,有些甚至會讓學生“代筆”,您如何評判這種現象?
范迪安:這種情況我不是很了解。如果存在,毫無疑問是學術上的不負責任。學術既要講責任也要有規範,真正的批評必須言出心聲,展現的是批評家的思考和價值判斷,不應該被其他因素所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