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朱青生:交流的作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05 13:35:3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本次展覽“漆山——文獻的交流”側重於“交流”。

“交流”有三層作用。

第一層,執持不同意見、知識和思想的雙方(或多方)互相交換資訊,共用知識,尋求理解和共識。

第二層,為了某種目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而將自己的意見、知識和思想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宣傳、傳播、影響和浸潤自己所選擇的對象和目標人群。

第三層,為了清晰地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意見、知識和思想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與其他意見、知識和思想相交往、交換、交鋒的過程中,得以確認差異,確信自我,並且建造邊界,鞏固防衛,以達到和維護個人和集體的精神權利。

“漆山”是在第三層“交流”上進行的一次實驗藝術的展覽。

其實驗性在於,

1、如何使得一個展覽展示“自然與人的關係”,經由漆山和相關藝術方案進行十個方向的探討(漆山十事),這些探討沒有結論,除了紅色之外,沒有符號、沒有固定形式、沒有風格,因此展出不是簡單地在第一層作用上變成一次知識性和文化性的展示活動,更不是一次娛樂,而是製造人為的境遇,這個境遇將展覽提供為交流的廣場。

2、根本杜絕作品變成意義的給予,自覺對抗任何以交流為名,行統治、控制、影響和宣傳之實的實際強權和話語霸權,抗拒在今天的現實中人們被知識和形態所控制和奴役的狀態,這種控制和奴役的狀態不僅會被某個宗教和政治的強權所利用,而且也會被群眾暴力、江湖習氣及利益集團所利用,更為複雜的是,它還可以被知識本身所利用,不僅是被知識的結果所利用,而且是被形成知識的語言、知識生産體系以及單一的思維邏輯所利用,甚至還可能被藝術的某些形式、某些文化傾向、某些以自由和解放為宗旨的理想所利用,以至於交流不再是平等的、互相的行為,而是由上(強勢)而下(弱勢)的單項的灌輸和衝擊。

3、實驗在交流的過程中啟發“不理解原則”。“不理解原則”既是對規定解釋的破斥,也是對人們抗拒被解釋、從而保持不被理解的權利的維護,這個權利作用於個人獨立性的保護和單體獨一無二的微妙感覺的維繫。“不理解原則”是在超越以“理解”為目標而形成的精神壓力之後,而保護個人精神獨立的原則。

“漆山”方案從第一次出現開始,就是在“不理解原則”之下試探著對現代藝術第五次革命的推進——“藝術即自我清除”,在其中“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這個計劃一經提出,就遭致各種各樣的誤解、曲解甚至抗議,並且也使當代藝術界的同仁産生了互相之間的不可理解,造成了敘述和討論上的阻滯。這個誤解、曲解、抗議和阻滯對於漆山這個作品來説至關重要,因為作者在“漆山”實施的同時,即在藝術創作的同時,不間斷地、明晰地利用科學研究和理論批判,借助討論、寫作、傳播和發表,完成了可以理解部分的邊界尋求,也與歷史和當下的各種意見、知識和思想甚至感覺産生了第一層作用上的交流,堅定不移地揭露和對抗著第二層作用上的交流,並主張和推進著第三層作用上的交流。

正是因為作者本人深切地意識到,即使是第三層次的交流,當交流發生的時候,必然會被各種意見、知識和思想異化為一種“意義”,從而陷入自己本來想要打破的限制和禁錮中,從而對“藝術之所以是藝術”的價值構成侵害和損傷。對於作者來説,理解和語言層次上所進行的全部工作不僅不是人的精神的全部內容,而且是精神內容中相當有限和極為局限的部分,所以必須借助藝術,以期突破!基於對意見、知識和思想的自我局限性的反省和認識,以及對三層交流中司空見慣的人類的理解的習性和文化的慣性的反省和認識,從而以“漆山”的方式,來對這種習性和慣性進行對抗、阻滯和挑戰。

作者認為,這種表達是必要的和必須的。

所謂必要,是因為當代藝術發展到如今,作品過多注重對意義的傳達,把藝術作為武器和工具,使得藝術偏向於現實的政治行為(無論是統治強權,還是與之對立的權力),在被利用和使用中變得過於直接而簡單,藝術成為意見、知識和思想的附庸,以至於藝術本來比意見、知識和思想更為深刻的任務,即對於人的本性的解放的道路,尚未得到進一步的展開,所以必須回到這個層次繼續打開缺口,開拓新的可能。

所謂必須,就是在今天意見、知識和思想已經成為人類精神的主要依賴,而這種依賴本身已經使得人們難於在其之外反省和批判意見、知識和思想本身就是問題、就是權力、就是奴役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也就是説,人們已經心悅誠服地在意見、知識和思想中享受在其範圍中的權利,而放棄了超越意見、知識和思想的自由,寧可在其奴役之下。藝術的作用在於進一步喚醒人的永遠解放的新的覺悟。這種解放的目標無從定義,但卻能夠針對已有的界限,即意見、知識和思想本身,因而藝術是一種回復到本性的完整的道路。因為本性大於理性、大於意見、知識和思想所能承載的全部,當交流被意見、知識和思想局限的時候,本性已經被割裂為部分屬性,而這種部分的屬性已經是對人的局限。訴諸第三層次的交流,又不是在意見、知識和思想之內,所以才有漆山的24年的文獻。

漆山文獻展是藝術,也是借藝術反思交流的可能。

朱青生

2012年11月21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