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洋
北京與紐約之間的心理和地緣政治距離總是被隨機事件拉近。對於藝術界而言,這兩個城市的緊密關聯不僅體現在藝術品經紀與展覽交流上,突發而來的自然災害給兩地藝術人帶來的狼狽程度,也有異曲同工之痛。
10月底,臭名昭著的“桑迪”颶風登陸紐約,曼哈頓島街道不再如往日耀眼,隨即漫入汪洋,位於切爾西區的藝術機構則遭遇了“洗澡”這樣瘋狂的淒涼之遇。根據在場者的描述:涉水步入高古軒畫廊,亨利·摩爾雕塑的浸泡在水中;Friedrich Petzel畫廊的老闆和員工、聞訊而來的藝術愛好者們一同奮力將繪畫作品轉移到更高的空間,與時間和洪水作戰;一些位於地下室的畫廊則徹底淪為游泳池。這場景讓我們不由回想起7月21日北京的類似情形。彼時我任職的藝術機構UCCA正在舉辦王邁個展“尤倫斯海峽灣”的開幕,下午時分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雨勢的嚴重性。直到傍晚,有消息靈通者傳遞計程車被水捲入798創意廣場水池的新聞,也看到微網志上廣渠門橋下的悲劇正在進行中,這時整個城市包括798已經成了真正的“海峽灣”。交通系統失效,嘉賓們只好取消當晚的其他計劃守在展覽現場喝紅酒,UCCA的大堂也延長時間向受困遊客開放提供庇護所。而798周邊的環鐵、黑橋等藝術區因為地勢較低積水嚴重,眾多藝術家工作室嚴重受損。桑迪被認為是911之後對美國藝術行業最大的衝擊,而61年不遇的721暴雨令不少工作在北京的年輕藝術家的首次個人展覽計劃延後。作為一西一東兩個座落于龐大經濟體的著名藝術城市,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所體現的基礎設施的薄弱和應對策略的無奈在此不多表,作品在水中漂的同時答案也在風中飄。
天災無情人有情,在北京我們看到藝術家們自我組織的互助精神。同樣在紐約,門戶之間也被短暫的擱置一旁,佳士得拍賣第一時間宣佈為受災畫廊提供總部的儲存空間;剛剛在紐約開畫廊的北京姑娘微信説雖然停水斷電,但周邊社區自發的資源共用也令機構很快恢復了運營力。
無論北京798還是紐約切爾西,眾多機構持續性的展覽項目實踐和互通有無,使得本地成為世界上最富活力的藝術中心之一。如同當下藝術的特徵:藝術機構和藝術家總是將藝術中的文化和彼此間的政治問題擺在前臺。現在可以補充一句:在迫使直達生存層面的自然力量面前,這些問題是可以在人性光芒下被臨時忽略不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