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曹興誠:收藏當從藝術與美感出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9 17:19:40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今天起(10月22日)在台北開幕,此次大會是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首次從上海“移師”台北。曾任清翫雅集會長的台灣收藏大家曹興誠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出版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在華人收藏家大會開幕前,曹興誠先生接受了《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特約撰稿人的專訪。

《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以下簡稱“藝術評論”):優秀的收藏家一定具備傑出的審美能力,請問你自何時起,對美術、繪畫等美學産生興趣?

曹興誠:我從小就對繪畫有興趣,曾經夢想做漫畫家。後來對建築也有興趣,所以我有機會經常會去看畫展,對有名的建築也喜歡去觀賞。

藝術評論:你覺得審美能力該如何培養?

曹興誠:培養任何鑒賞能力,靠的主要是接觸與比較。譬如品酒,我們可能不懂酒,但同時品嘗不同的酒,好壞應該分得出來。所以多品味、多比較,久而久之欣賞能力就會提高。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一樣,多看展覽,多比較,多聽導覽,審美能力自然會逐漸提高。另外,欣賞的藝術領域應該拓寬一點,古今中外的各種繪畫、雕塑、建築都有可觀之處。有些收藏家只鍾情一種東西,對其他東西看都不看一眼,這是很可惜的。

古今中外的各種藝術品基本上都是借著某種造型來傳遞某種象徵意義。譬如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它的造型是一個高舉火炬、頭戴皇冠的女神,腳下有斷裂的手銬、鎖鏈,它象徵的意義是突破暴政、獲得自由。

我們欣賞藝術品,首先是看作者在造型的處理上是不是能給我們帶來動感、力感、整體感、秩序感與新鮮感,這些都做到了,我們可以稱作品為美術品,也就是具有美感的作品。具有美感的作品,如果還能成功地表達某些象徵意義,就可以進一步稱之為藝術品。這個藝術品如果還能撼動我們的心智,讓我們跟作者的情感有所共鳴,那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成功的藝術品。

所以,審美就是用以上的角度來觀察作品,尋找會心的藝術品,享受心智上的衝擊與樂趣。

藝術評論:你收藏不少繪畫作品,在中西畫家裏,你最欣賞哪位?

曹興誠:我認為任何專業畫家都可能有傑出作品,也可能有失敗作品,所以我對作品本身比較重視,對畫家名頭的重視程度比較低。我覺得,畫最重要的是要有創意。做畫家,技巧是必要的,但技巧可以學而知之;創意則需要有才氣、天分,不是光努力就可以。譬如畢加索的古典繪畫技巧可以媲美文藝復興的大師,但他卻勇於拋棄過去的技巧,不斷破壞傳統、不斷嘗試創新,這才是真正的大師風範。

在近代畫家之中,如果單講創意,我覺得畢加索與保羅·克利(Paul Klee)應該分居一、二名。畢加索像搏獅擒虎的獵人,保羅·克利則像編織錦緞的巧婦;一剛一柔,趣味橫生,都大大地開拓了繪畫的視野。

藝術評論:近來不少清翫雅整合員也開始關注當代藝術,你對於當代藝術是否也有收藏?

曹興誠:現代人接觸藝術,應該都是從西方藝術開始的吧。我上世紀70年代初訪歐洲,就受到西洋藝術的強烈震撼。不過,剛開始時候的欣賞範圍比較偏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作品,以後到歐美次數多了,才開始欣賞近現代的作品。要列出我喜歡的藝術家,那可是長長的一大串。

不過喜歡跟收藏是兩碼事,沒人有能力把喜歡的都買回家,所以對當代藝術,我是欣賞重於收藏。

藝術評論:你收藏青銅器,並且深入研究,通過研究你對於中國文化有哪些新的體會或心得?

曹興誠:2010年,我在第二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上曾經演講指出,中國古代造型藝術非常具有現代性。目前區分藝術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還是以西方觀點為準;大體上西方繪畫的現代化是以塞尚為始。塞尚主張繪畫除了自然的再現外,應該加入幾何的元素,使得秩序的表現更完整。其實這是現代科技發展與生活都市化的自然結果。現代人的四週充滿幾何造型的東西,如摩天大樓、鐵路公路、各類傢具、交通工具、電子用品等等。我們被幾何造型所包圍,如果每天還只畫山水樹木,那顯然就脫離了現實。能在幾何性的點、線、面、體之中找出秩序與美感,是現實的需要,也讓現代藝術掙脫了“再現自然”的束縛,可以表現得比傳統藝術更為豐富多彩。

了解西方現代藝術與古典的分野,我們就不難了解,中國史前的彩陶與商、周的青銅器,為何充滿了現代感。在這些文物上我們可以看到,鳥獸蟲魚等自然造型都被加以轉化,成為幾何造型的圖案。這些圖案與幾何造型的器物融合成了一體,呈現出秩序感、力感、動感與驚人的想像力。商周的青銅器在這樣的美感之上,又成功地表達出了對祖先的仰慕、對天地的敬畏。這樣的藝術成就是永恒的,跨越了時空與文化的藩籬,讓人無限感動。

通過中國古代文物,我不再感覺東方藝術比不上西方藝術。對中國文化的評價,也感覺比較可以客觀。

講到文化,我給文化的定義是“一個社會三重網路的所有活動與産出,包括經濟的網路(如生産體系、貿易體系、融資體系等)、人際關係的網路(像政府組織、社團、校友會等)、價值的網路(如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點等)”。馬克思曾經説過:“社會底層的生産力決定上層的建築。”而人類社會的生産力,由漁獵時期進到農業時期,躍升了幾十倍;進到工業時期,又躍升了幾十倍。中國過去是農業大國,其農業文化表現曾經傲視全球,但工業文明興起以後,中國生産力落後了,當然在文化上也顯得落後了。不過,在藝術、文學與人生哲學上,中國文化裏有些卻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是歷久彌新的。

藝術評論:你在收藏佛像期間,如何進行佛教歷史和佛教藝術的研究?對於希望進入佛教藝術領域的人,在學習上你有什麼建議?

曹興誠:講到佛像,我總是會想到《金剛經》裏釋迦牟尼向須菩提講的那句話:“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的意思是叫弟子不可執著于外貌,而菩薩可能隨時以各種相貌出現。説不定我們身邊一個邋遢的乞丐,就是菩薩!

我收集佛像,是從藝術角度來收集的,我把它們當成造型藝術的一種,而非收來供拜的。我第一次感到佛像之美,是1988年初訪八達嶺段的萬里長城,經過居庸關的點將臺,看到城門內壁上有元代浮雕的四大護法天王(即東方持國天、西方廣目天、北方多聞天、南方增長天)。雖然四大天王部分面相已經受損,但其展示的悲天憫人的表情與護天踏鬼的威風,可謂動靜相扶、剛柔並濟,讓我受到巨大撼動。不過我收藏佛像卻晚至2000年以後才開始。

我覺得收藏佛像跟修習佛法是背道而馳的。《金剛經》教我們一切都不可執著,而收藏佛像則是一種執著,弄不好會搞得“癡貪嗔慢疑”五毒攻心,不可不慎。如果我可以跟新進的收藏家建議的話,我建議是把研究佛經、佛法,與收藏佛像分開。如果有人信藏傳佛教的話,應該要了解,佛像是供觀想、修行用的,有一兩尊就夠了,不可以借收藏與買賣佛像來圖利。

藝術評論:你曾捐贈一對西漢彩繪陶豬,一般認為像你這樣的頂級收藏家都是收藏高價或珍稀的古董,你為何也收藏這類的陶製品?

曹興誠:我收藏是從藝術與美感出發,而我們知道,藝術跟使用的材質是無關的。金子做的東西可能俗不可耐,石頭或陶土做的卻可能是不世出天才藝術家的傑作。這對陶豬是典型西漢景帝時期的作品,與陜西陽陵出土的陶豬相比,體大工精,是很珍貴的,完全符合“真、精、稀”的條件,請您別小看它。

藝術評論:不少專家建議,要成為優秀的收藏家,收藏必須有系統。你個人在收藏時,是否會重視系統性?

曹興誠:所謂系統性的收藏,意思是説先劃定收藏的範圍,集中資源把範圍內可能買到的東西收齊全。這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範圍集中後研究可以比較深入,將來也比較方便展示或介紹。缺點是,劃地自限以後容易把欣賞文物的視野也弄小了。另外,為了求齊全,容易被賣的人敲竹杠。還有的問題是,將來如果要出售,可能別人只對其中的少數精品有興趣,大部分的東西沒人要。

我個人對藝術的興趣是很廣泛的,因此不喜歡畫地自限。而且我覺得今天資訊發達,沒什麼人需要我借系統性收藏來從事教育工作。所以我不重視系統,古今中外的各種繪畫、雕塑我都有興趣。像佛教、印度教的塑像,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到印度尼西亞的,我都有幾件。不過三十多年收藏下來,我的收藏裏頭倒也自成了一些系統。譬如,青銅器從晚商到秦漢,我收得還蠻齊全的。瓷器從宋到元、明、清,我也頗有一些代表性的東西,尤其宋的所有窯口,我都有,算齊全吧。我的唐代銅鏡、唐三彩與彩繪雕塑竟也品類齊全。這可説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藝術評論:在收藏曆程中,哪些人對你的影響最深?

曹興誠:我父親以前在中學教歷史、國文,讓我對歷史、文學自小就有興趣;而我父親也收集錢幣與郵票,所以對我的收藏影響最深。不過要講幫助,當然還是自己賺來的鈔票幫助最大啦。收藏難免要花錢,這是很破費的,也是無奈的現實。

藝術評論:此次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的主題是“收藏,回歸人文的精神家園”,你認為收藏這項愛好,對你的精神生活有什麼影響?

曹興誠:收藏對精神生活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我們真心喜愛某樣文物,然後有緣將之請回家終日相伴,那跟有情人終成眷屬一樣,是非常愉快的。但如果對文物並無真正喜好,收藏只是為了買賣賺錢,那就可能患得患失,造成精神的負擔。

由於現在造假猖獗,買到贗品的概率很高。萬一不慎買到,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了那絕對不舒服。更慘的是,買到贗品,經人指正仍執迷不悟,甚至跟指正者反目成仇,既失錢財復失理智,那精神生活會陷入混亂,有點可怕。所以收藏不要有太多目的,輕鬆瀟灑一點最好。

藝術評論:清翫雅集今年成立20週年,你也曾擔任過理事長,你認為清翫雅集對你個人有什麼影響?

曹興誠:“清翫”是一些收藏家輕鬆的聚會活動,大家定期吃飯,交換一下資訊,話話家常,有時同去旅遊。久而久之,大家變成好朋友,如此而已。對我個人來説,在這裡交到許多朋友,大家來往輕鬆,不懷任何目的,我感到很愉快。

藝術評論: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今年首度來臺舉行,清翫雅集此次也將舉辦展覽,你對這次的活動有何期待?

曹興誠:我只期待能把東西好好再拿回來,不要出什麼意外,此外別無所求。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