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丁方:大師傑作引我們重返正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2 09:42:58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國家博物館與義大利有關部門聯合舉辦的佛羅倫薩文藝復興作品展,是近年來少有的高水準展覽,體現了我國學術水準與國際接軌的趨勢。

眾所週知,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之一,群星燦爛、大師輩出,該展陳列的大師作品,題材多為肖像,無論在整體構思方面還是其技巧方面,都體現了強烈的文藝復興美學特徵。

肖像是當代社會中最為濫觴的視覺形象,如果説我們對人體尚不熟稔的話,那麼對於臉龐則是再熟悉不過了,電視熒屏中和大街報攤上充斥著美人頭、麗人像,毫不誇張地説,再愚鈍的鄉下人也能對美女們的姣好臉龐説出個123來。問題在於,美人頭是油畫肖像藝術的衡量標準或終極參照嗎?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呢?這個問題似乎無解。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國博的佛羅倫薩文藝復興展覽令“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不期而至,那些五百年前的大師傑作,使當下流行審美標準立顯蒼白,並照亮我們欲從審美昏暗重返正途的路徑。

此次展覽中有幾幅作品對美的闡釋我認為是值得推薦的。

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阿波羅》是內在心像成長的典範。雕刻家以扭轉的甦醒狀態暗示偉大時代的精神動姿,阿波羅、大衛的複合形體與新柏拉圖主義美學理念疊加,生動展現了古代形體如何進入神意天國,而獲得天使身位的過程。鑿刀留連于朦朧的意象周圍,小心翼翼地尋找形體的邊界,這是一種卓越的猶豫狀態。

菲利皮諾·利皮的磚瓦壁畫《父親像》。泥灰的素樸基質泛出偏綠高調的冷色,似乎讓我們身臨其境地目睹著畫家的父親——菲利普·利皮,一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老人。難以相信粗衣下的笨拙雙手竟能畫出如此優美的形象!美超越冷酷現實的爆發力,正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最大秘密。

波提切利的剝離壁畫《斯卡拉聖馬丁醫院的天使報喜》,整幅畫充溢著亞光的調性和迷人的呼吸感,白色、灰藍色及復調暖色構成富於沉思性質的寧靜境界,有如帕勒斯特裏納《聖母悼歌》中那逐漸遠去的和聲。波提切利在安吉利柯修士、吉蘭達約、菲利普·裏皮人物造型的基礎上更趨向雕刻化(永恒化)和希臘化(實體化),將“道成肉身”的理念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層面。

洛倫佐·迪·庫若迪的《維納斯》堪稱不朽的人體肖像,身體細部的描繪顯出畫家卓越的坦培拉銜接技法,整體效果體現出古典雕刻的深刻影響,手與腳的刻畫顯然受到波提切利8年前的《維納斯》一畫的影響。胴體呈象牙色調,肌理如大理石雕像般緊密,內在散射金光,因此其明暗設置是“無限柔和地推移”,與巴洛克戲劇式光影效果截然不同。薄紗與胴體的關係來自東方經驗,其意象來自突出但丁《神曲》中的貝德麗採與從天使的綜合。庫若迪描繪的維納斯較之波提切利的略偏現實性,在此,被造物、人性、形體、天國昇華意象,女神、聖母、天使、聖徒諸概念相互纏繞疊加,最後共同編織成一個美的發光體。

丁方(藝術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