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朝戈:當代藝術拒絕拿來主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06 10:45:06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庫蘇古爾湖》45Χ180cm2012

《河》55Χ180cm2011

藝術家朝戈剛在倫敦參加了“創意城市”奧運文化交流展,回京後即進行風景類型作品創作。8月24日,朝戈在位於望京某寫字樓的工作室接受了《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週刊》專訪。朝戈認為,當代藝術如果“直接拿來”在中國複製,成為一個簡單的接受者就太片面了。

談創作

審美核心是詩性表達

朝戈出生於內蒙古,與騰格爾、鮑爾吉並稱為“草原三劍客”。朝戈的作品題材始終離不開這片他最熟悉的地方。

朝戈坦言儘管他的創作題材一直是圍繞著草原,但是創作的傾向性和思考的深度是隨階段而改變。早期朝戈更多關注的是自然廣闊的外貌,現在卻側重描繪心理積澱。“即使是用風景作為創作載體,但是記載的並非春夏秋冬的自然變化,而是內心的感悟,混合著甚至與童年有關的記憶。”

很多人去內蒙古寫生、創作都繞不開民族風、風景畫,這在文藝界稱之為“花邊藝術”。朝戈認為當地特色並不是從外表的服飾、風景出發,而是要去把握內在的真實情感。因此,朝戈眼中的內蒙古人是“肅穆”的,少數民族特有的莊重感帶著謎一樣的色彩,這也是他創作的基調。

朝戈指出,風景畫向來是東方人的長處。東方的審美核心是詩性表達,不講究時間性卻更在乎意境。西方人側重戲劇性和現實性的敘述,強調真實記錄某一個時間片段的自然特性。朝戈認為,肉眼體會的世界更真實,視覺發展的危險則是把記錄當做真實,繪畫的形象感逐漸消解是很可怕的結果。

談教學

傳統需要重新審視

回顧在中央美術學院20多年的教學,除了創作,朝戈更注重對藝術史的重新梳理。

朝戈認為,傳統需要經過重新審視。朝戈強調文藝復興前期包括中世紀藝術,但是中國教育並沒有全面介紹藝術的孕育期,關注更多的是成熟期。突破我們國家對藝術教育的習慣性和歐洲對藝術定義的局限性,是朝戈一直在研究的方向。

對於世界藝術輝煌時刻的重新審視,加上自己實踐和摸索,最後傳達給學生,是朝戈堅持的教學方式。老師研究獲得的深度和廣度是學生學習理解的基礎。朝戈認為一個優秀藝術家不光是闡釋者,更是一個實踐者。藝術家跟畫布打交道,只顧自己的情感就可以了,老師跟人打交道,需要更廣泛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

朝戈列舉,有些學生畢業三年沒有消息,不要認為他們就沒有成材,沉默階段反而才是他們正在準備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朝戈從來都不給予意見,只是默默觀察。有可能油畫專業畢業的學生成為建築師,比原有專業還有成就,其實並沒有浪費當年所學的知識。朝戈認為,藝術的思考方式放之四海而皆準。

談藝術

中國缺乏自信心

朝戈反對中國藝術家簡單遵從西方已經定論的當代觀念。熱情、自尊和對自己土地的渴望是不一樣的,把西方當代藝術作為榜樣,是中國的藝術家、理論家缺少情感,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遵從西方狹小的概念等於扼殺自己的營養,當然我也不建議封閉主義。一定要了解西方的歷史和發展,這都會對我們形成自己的標準有幫助。我們的目的不是遵從,而是吸收。擁有強大自信心才會産生屬於中國本土更龐大的當代藝術。”

中國僅開放了二三十年,文化還處在變動的形態中,當代藝術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在朝戈看來如果“直接拿來”在中國複製,成為一個簡單的接受者就太片面了。真正的文化和藝術的産生都不能這樣“切豆腐”。

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發展程度,與西方有著極大的區別。“當代藝術”這個文化概念需要重新審視,藝術家需要重新思考這些問題,到時候得出的結果會非常豐富,很可能會遠遠超越西方。

記者手記

朝戈換位做記者

我們約好下午3點在朝戈工作室進行採訪,害怕我們找不到門,朝戈早早就搬了個小板凳在門口坐著等著我們的到來,還專程去買了礦泉水。採訪過程中,一直體諒我們,時不時地問我們累不累。

採訪進行了大約兩個小時,中途朝戈要求休息兩次。其中每次休息他也沒閒著,只是抑制不住自己想當記者的好奇。於是他與我調換角色,採訪我的專業以及對於藝術的看法。

這對於朝戈還不過癮,他又與攝影記者聊起了相機。作為業餘攝影愛好者,朝戈在專業攝影師面前顯得非常謙虛,他們探討著單眼成像的原理,研究著相機對視覺的影響,結束的時候朝戈非常滿意攝影記者的回答:“哈哈,我又學到不少知識,這次採訪很成功。”

創作10問

1.創作週期?20天左右。

2.創作時間?上午比較多。

3.是否介意打攪?太苛刻,非常介意。

4.創作時是否聽音樂?疲憊的時候。

5.創作習慣?對於準備階段的素描比較嚴格。

6.喜歡的顏色?暖色。

7.靈感迸發一説?有,需要引導而開啟。

8.創作的樂趣?讓人生感悟成為永遠的藝術。

9.産量?不超過10張。

10.第一桶金?1988年人體大展到府票 收入,5000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