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天津美術學院院長暢談藝術強調創作不能“按部就班”
記者專訪了原天津美術學院院長張世范,從他的從藝經歷和藝術追求中,能讓人感到一位老藝術家的執著追求和風骨。談及藝術,他表示:畫作要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一本《解剖學》成為啟蒙
和許多同齡的老藝術家一樣,張世范從小喜畫,學齡前就酷愛畫畫。但自小在農村上學的他,沒有經過專業指導,全憑自己的一腔熱愛。所幸的是,在五年級時他遇到了令他終生難忘的好老師。雖然這只是他美術的啟蒙,卻讓他在藝術道路上少走了不少彎路。
令他感激至今的就是家鄉當年那位清華畢業的李老師,他因身患中風,才不得不回老家教書。因為學識淵博,滿腹經綸,他在課堂上想教什麼就教什麼,孩子們就能上音樂課、美術課這些一般農村孩子享受不到的藝術課程。“你喜歡畫畫,長大要當畫家,不管怎樣也都是一‘家’。”這是李老師説的最讓張世范印象深刻的一句話。那時的張世范照著報紙在墻上畫諷刺漫畫,也給學校畫壁報。然而最讓他受益的,是從李老師那裏得到的一本醫學用書《解剖學》。“老師説,把這本書弄懂了,你就能畫好了”。不久以後,小學簡單的美術課就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和挑戰心,他用50個自己攢下來的老銅錢,換來了同學的一盒水彩顏料,得到時如獲至寶地抱著捨不得撒手。接下來的日子裏,他臨摹俄羅斯風景油畫、畫報紙上的轎車照片,尋找一切可能的時間和地點畫畫。村子裏有大大小小27座廟,每天上學前都會在廟裏轉上一大圈去看墻上的壁畫,關帝廟裏的《三英戰呂布》和三國故事像連環畫一樣吸引著幼年的張世范。
直至成年,從事美術事業之後,張世范每年回家鄉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看望對他具有非凡意義的李老師,還會把自己在師範的習作給李老師看,請老師指點。
自始至終
心繫農民
説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張世范小學畢業時已經17歲了,這個“超齡畢業生”因為不願去學徒,一門心思想上學,家境窘迫之下只能“去考那些不要錢的學校”。於是憑藉繪畫才華他來到了通州師範,接著又在1956年被學校保送到天津美院前身、當時的河北美術學院。一步一步的進階,為張世范一次又一次打開了全新的天地,他開始系統學習美術史,並在最後兩年選專業時選擇了油畫,還在畢業後被選入羅馬尼亞專家埃烏琴·博巴油畫訓練班進修,成為天之驕子中的佼佼者。
“上學時我就比別人畫得多,在早晨6點出早操前,我會每天從外面畫一幅油畫再回來出操,節假日也都在畫畫,一暑假能畫出40多張水彩。現在想想,上學這一步,我是走對了。想想當初如果沒有求學,現在的我可能也就是個業餘畫畫的。”
在創作中,張世范總是會選擇去畫那些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普通人群。雖然在城市裏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但他告訴記者,自己對城市還是缺乏認同感。在他看來,農民對於國家來説是根基和厚重的代表,“城市其實也是依靠著農民在運轉和發展著,農民們應該有與城市人平等的待遇”。他畫農民也經歷了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老縣長》裏那個回家務農、滿面風霜的老縣長,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因為“看到農民的辛苦就忍不住想畫”。
回顧自己的藝術道路,張世范總結了兩個要點:“首先最重要的是遇見好老師,‘師父領進門’是十分關鍵的一環,高明的老師對人的教育是終生的,包括藝術的觀念、理論、個性等等,都會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學畫沒有捷徑,必須勤奮,繪畫和做人不是一回事。做人要誠實,畫畫要不誠實。把看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不能按部就班,必須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重走長征路
畫百張寫生
“現在的藝術從業者,人數比我們那時多出了幾千倍。”説出這句話的時候,古稀之年的張世范語氣中充滿了感喟。在那個初中畢業就算知識分子的上世紀50年代,“畫家”是個遙遠又陌生的詞,“但如今一所專業美術院校的油畫係就有40到60人的學生,全國8大院校的學生加起來就是成千上萬的從業者,風格也必然趨向於多元化。”張世范至今記得,在上世紀60年代他陪同羅馬尼亞前來教學的博巴老師參觀當時全國美展時,那位老師連連搖頭:“你們這些畫都像是一個人畫的。”通過和博巴老師的學習,讓張世范有了對藝術的更深層次理解,“老師常説:找到了想畫的內容,只是作品的一半,找到適合表現這個內容的形式才算完成。”
“色彩是油畫的語言,藝術應該是概括性的,無論什麼風格,藝術的內涵都不會變。如果能用很少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涵,即只用兩三種顏色畫出多種色彩的感覺,這樣才是高明的,如同只用兩三個音節譜寫出豐富的樂章一樣。”這樣的化繁為簡,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時候老師覺得你顏色用得多了,就會親自動手把那些色彩刮掉,如果去掉多餘的顏色,你畫不出來,就是沒悟透。”
記者手中有一本《張世范寫生作品集》,記錄了他1977年重走長征路的甜酸苦辣。重走長征路的寫生之旅,張世范在兩個月的時間裏立志要畫出100張寫生來,“那真是畫畫一個月,走路一個月”,走走停停之間,雲貴高原的美景盡在他的畫筆之中紛現。8月份穿著皮襖在山頂上畫畫,看著高原山頂上終年不化的積雪;因為缺氧而不能説話,甚至半夜因為憋氣而難受得驚醒。但他並不後悔,“畫畫是艱苦的,想要得到必須投入,否則就什麼也得不到。”
藝術才是
無價之寶
“現在的年輕人缺乏生活,總是拿相機拍照,再將照片上的圖像畫下來,而不注意觀察和感受,畫作裏傳遞的都是表面化的東西。”談及如今的美術教育,張世范也毫不留情地批評起來:“眼睛和腦子就是照相機,如果想要留住,那就應該靠寫生來記錄沿途的風景。”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京劇票友,張世范年輕時見過袁世海、蓋叫天等京劇名家,這也給他的創作帶來了不少靈感。最近,他剛剛創作完成一套以李少春為原型的京劇《林沖系列》。近一年的時間,他憑著熱情和毅力畫出了4組油畫,每一幅都是大尺幅、頗具氣勢的畫作。他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林沖作為主角,是因為他喜歡林沖的身世遭遇和反抗精神。當記者問他對近來火熱的藝術市場有何看法時,張世范卻表示,他並不關注也不關心自己畫作在藝術市場的價格走向,“錢對我沒用,藝術對我才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