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啟蒙之對話”之“啟蒙與知識文化”論壇實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31 16:30:0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梅建軍教授發言

梅建軍:我覺得今天的報告非常有意思,楊振寧教授一上來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科學和啟蒙運動的關係,剛才阿克曼教授也講到這一點。文樹德教授提出了一個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希臘時期這樣的科學探索都已經存在了,為什麼一定要説啟蒙運動對科學,至少從生命科學看來,沒有一個很明確的關聯。我想這恐怕跟大家理解的啟蒙運動究竟是一個什麼意義的運動,這裡面楊振寧教授在報告中講到了兩個重要的特點,一個是“去宗教化”,還有一個是理性化。去宗教化看上去更多的是思想文化啟蒙的過程;而理性化是強調科學思維、科學方法。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楊振寧教授剛才很謙虛地講,如果我們要真正搞清楚這個啟蒙運動跟科學的關係,我們要看看當年的那些科學家,去研究他的日常生活、研究他的手稿,裏面這些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啟蒙運動的這些思想家的影響,我們才能夠真正搞清楚科學和啟蒙運動的關聯。我很贊成他這樣一個想法。而且從直觀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兩個是分不大清楚的,如果把科學完全摘開,好像跟啟蒙運動獨立的,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我覺得這兩個是密切地聯繫在一塊的,18世紀當年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這些人的思想都是關聯在一起的。所以我覺得恐怕不能把這兩個完全分開,這是我的看法。

阿克曼:我想問一下傅瑪瑞教授,您本人是民族學方面的學者,這個科學領域本來就是啟蒙運動的産物,是吧?

傅瑪瑞教授發言

傅瑪瑞:當然,一直以來人們對民族和文化感興趣,所以用人類學來看世界。但是作為一種科學,人類學在啟蒙運動之後才變成一門科學,也算是西方看待其他國家的一種新的視角。從這時候開始,比如對中國感興趣,開始關注中國,辦了很多圖書館,我們現在還可以去研究,楊振寧教授剛才説我們應該整合資源進行研究,起碼在人類學這個學術領域,不能完全説啟蒙的來龍去脈都已經徹底研究好了,沒有多少人研究過人類學和啟蒙的關係。

在中國是怎麼樣的呢?在中國同樣是一種啟蒙的産物,蔡元培等人在“五四”期間引進了一些科學文獻,然後開始做人類學研究。所以我們今天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研究啟蒙對後來的影響。所以我們就應該結合我們的資源和文獻,包括樓上的展覽,可以看到導航家從遠處帶回來的各種物品,後來收藏在博物館,這代表當時知識的一種突破。

阿克曼:李零教授在今天會議之前發表了兩個很有意思的文獻,發表了文章,就像梅建軍教授和楊振寧兩位教授一樣,提出了質疑,18世紀的啟蒙不一定直接影響了中國20世紀的思想發展。您本人對於古代中國的文化和科學很有研究,那是否可以接受文樹德先生的看法?就是説中國的醫學和其他科學都是單獨發展的,並沒有受18世紀啟蒙運動那麼大的影響?

李零教授發言

李零:我們的活動是和這個展覽配合在一起的,在來到這個討論會之前,我只是看了那個展覽。當時我看展覽有一個主要的感想,也可以説是兩點,其實今天我們的討論都接觸到了。一個就是在展覽裏面提到,啟蒙是一個投射光明的運動,但是這個投射光明的運動是有它的陰暗面的,光明和黑暗總是在一起的,這是引起我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個啟蒙運動的陰暗面的東西是什麼?這是一個值得大家討論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剛才楊振寧教授提到,李澤厚教授,還有在美國的施瓦斯教授,他們兩位都提出“五四”以來,救亡壓倒了啟蒙,這個提法是不是對?我覺得也是我思考的一個問題。

但是今天來,我們主要是圍繞著關於科學和啟蒙運動的關係來討論這個問題,我想我不能離題萬里,談得太遠,還是就楊振寧教授和文樹德教授的發言提一點問題和感想。文樹德教授説,啟蒙運動其實對於歐洲科學的大的突破,好像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還不如文藝復興運動對科學的影響更大。因為在文藝復興運動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有很多重要的科學著作。而且他把這個啟蒙的概念也變得比較大,我們這個展覽主題是非常明確的,就是18世紀的啟蒙運動,但不是其他。但是今天我們好像把這個啟蒙的概念變得非常大,那倒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在中國的經典裏面,“啟蒙”這個詞是説人糊塗,要去啟發他,使他變得聰明起來。在歐洲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説要把黑暗的東西變得光明。要是就這種比較寬泛的意義來理解,我覺得有一點我很贊同文樹德教授的看法,科學不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就是説不是在18世紀突然蹦出來的。無論是歐洲的科學或者是中國的科學,都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這一點我完全同意文樹德教授的意見。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