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明明:“防止美術館變成“空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4 15:40:59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近幾年來,全國的美術館建設突飛猛進,政府、民間、企業投資的美術館拔地而起。其中許多場館的體量、硬體設施水準已經達到世界水準,甚至出現了規模可觀的超級美術館。然而,蓬勃發展的美術館建設也存在令人擔憂之處。目前,一些地方性美術館的實際情況是缺少收藏和研究,缺乏管理和學術人才,缺乏策展能力以及固定展覽陳列,美術館變為了一個“空殼”或臨時性的展覽館。

美術館的落成開館並不是終點,從一個建築的架構到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這其中包括豐富的館藏、完備的學術系統以及有規劃的長期陳列。因此,在免費開放後的美術館時代,如何提高美術館館藏的研究與利用、發揮美術館的公共服務職能,已成為美術館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加大美術館的收藏投入、制定收藏規劃、規範藏品管理,是一個美術館充實性和獨特性的保障,然而收藏經費的制約已成為目前大部分美術館難以擴大藏品的現實問題。近年來,藝術市場的活躍也帶來了藝術品價格的不斷攀升。對比之下,美術館目前的收藏經費就顯得相形見絀。中國美術館年收藏經費2000萬元,浙江美術館年收藏經費1000萬元,這個數額在市場中甚至買不到一件藝術精品。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國家藝術資源的流失以及觀眾審美欣賞的受限。

因此,制定目標明確的美術館收藏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的收藏方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針對辦館特色以及本地域藝術發展方向的特定範疇,具有學術性和特殊性的雙項統一。以辦館宗旨和特色為方向,以學術研究為依託,美術館的收藏規劃才更趨於合理和有序。所以,制定美術館收藏規劃與加大財政對美術館收藏經費的投入與動員社會捐贈相結合,是增強美術館整體實力與健康發展的關鍵。

時下,就北京乃至全國範圍內的美術館而言,普遍存在一項重要的運作缺失,即長期基本陳列的缺位。長期陳列是維繫美術館長久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所在,也是一個國家文化態度、價值取向最持久、最準確的呈現。然而就目前來看,重展覽、輕陳列的現象在美術館界較為普遍。一些美術館以短期臨時性展覽支撐運營,展覽組織、策劃工作相對簡單,學術深入程度有限。在2010年開展的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活動中,陳列已經作為考核重點美術館是否達標的重要標準,也是進一步進行美術館評估的必備條件。

作為收藏、研究、展示、普及教育的公益性美術事業機構,美術館有責任對館藏作品、專題研究成果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長期展示,以達到宣傳、展現地域、民族乃至國家美術歷史發展最高水準的目的。因此,建立美術館長期陳列機制和考核機制,是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美術館、博物館之間的館際交流不僅是互通有無的過程,更是館際之間相互學習、提高、探討與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通過各館之間藏品以及藏品研究成果的交流,使藏品的實際社會效益大幅度增加,完善研究展覽的品質。從另一角度而言,國內美術館可以向國際知名美術館學習管理模式、辦展理念、研究體制等先進經驗,同時通過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國間文化藝術的欣賞和對話。

注重加強美術館公共服務、教育及推廣“以觀眾為中心”的思想如今已成為日漸普及的美術館文化,擁有穩定的觀眾群體,並在美術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與其建立共識,滿足觀眾的心理預期,不僅強化了美術館的公共服務職能,更能促使觀眾成為美術館建設的積極行動者。美術館教育具有人文素養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必要性,人們從美術館得到的不僅僅是藝術資訊、知識和文化經驗,更重要的是對美育、文化價值乃至人類文明的體悟。因此,加強美術館公共服務和教育職能,培養社會中志願者的普遍參與,應成為美術館管理、運營中的重點工作。

美術館免費開放的政策惠及民眾,但同時“免費”也帶來了美術館經費、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以及展覽品質和公共服務需求提升等問題。為此,國家應加大對美術館這項公共服務設施的扶持力度,除了補貼門票收入的問題外,應對人員編制、收藏投入、管理投入等一系列問題提供資金、人員、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尤其是增加研究人員、管理人員等專業人員編制,從而使美術館這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主要部門在“十二五”期間得到更健康、有效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於公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