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建築師王澍:向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設發一聲吶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9 10:44:51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新京報漫畫/趙斌

【中國建築師王澍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2月27日夜,正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中國建築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消息,在普利茲克建築獎官方網上一經公佈就迅速傳遍世界,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受世人矚目,因為這是本土的中國建築家首次獲得這一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很多中國網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以為是駭客高手篡改了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的頁面——因為這消息對於中國人來説是有些太突然了。

一座舊磚瓦構築的山

2000年我在《Wallpaper》雜誌上看到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的照片,開始我以為是外國建築家設計的,定神一看才知道是王澍,那是我第一次記住了他的設計。王澍完成的第一個主要作品就已經非常具有國際語言,從那個時候他就注意到建築和山水的關係,這或許是中國傳統園林思想對他的影響。

王澍是地地道道本土出身和在中國受教育和實踐的建築家,他的作品都完成在中國。他的建築設計項目並不多,但是主要作品的規模卻很大,那就是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的象山校園。這是他從上海同濟大學博士課程畢業之後的大規模建築設計實踐,是兩位藝術男士的相逢:上任不久的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委託建築學院教師王澍設計了象山校園的一期工程,這個有著十棟一組的建築群,為王澍十年以來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次綜合性的實踐機會。象山校園的第二期也隨後竣工,這無疑奠定了王澍在中國建築界的先鋒性地位。

這次獲獎的作品是寧波博物館,這是王澍的設計風格和思想的集大成作,也是一位建築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設發出的一聲吶喊。怎樣才能讓社會注意到正義的存在?王澍把博物館設計成一座山,這是一座由收來的舊磚瓦和混凝土構築的一座人工的山。

中國和世界在建築價值觀上的距離

2009年,為挑選王澍的作品參加由我策劃的在布魯塞爾展出的“心造——中國當代建築的前沿”展,我去象山校園考察,他確實給我帶來了震撼。我知道王澍的設計在建築界內外有很多爭議,於是我在現場給一位我熟悉的建築家打電話,我説,你可以不喜歡他的設計,但是希望你來現場看看再説。我的直接感受是:現在許多人都千里迢迢去看柯布西耶和其他建築巨匠的作品,但是總有一天人們會千里迢迢來到象山校園參觀和學習王澍的作品。對於那些在這些建築中學習的學生來説,是幸福的,因為這些建築是激發學生們創造力最好的教科書和場所。

王澍的設計沒有風格,也不追隨流行,他注重建築和環境、和傳統技藝、和自然、和人文的關係,正如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先生2月28日在北京時所説的:普利茲克獎的評選標準並不是聲望,而是尋找建築界一種卓越的品質。去年評委來中國看到王澍的作品後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體現了這種卓越的品質。

很遺憾,我們自己的評論人、專家以及建築師,沒有一個人給予王澍的作品以這樣高的評價,這是中國和世界在建築價值觀上的距離。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廢除使用混凝土”

中國建築界盼望中國人獲得普利茲克獎是一直以來的夢想,當這種榮譽真的到來時又有些茫然。顯然王澍的獲獎有著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這就是我2011年在策劃的 “向東方——中國建築景觀”展在羅馬展出的前言中所説的:“全球化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現實,有責任和道德感的中國建築師們在思考,如何通過使用回收的、或創造再生性建築材料,來解決建築大量消耗和佔有自然資源的問題,這種事發生在中國,或許是對位於世界建築轉捩點的中國建築界的一種提醒。”這個展覽反映了中國新一代的建築師的建築實踐是和中國崛起的步伐同步的,這些項目就反映了他們個人和建築、建築和國家同步的歷程,而王澍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個獎會激勵更多的中國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深入地考慮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如何持續性的發展。而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不能持續發展的問題,只是進入近代工業文明時代之後,生活和自然環境才發生突變,所以王澍所説的:“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廢除使用混凝土”這句話,代表了中國建築家徹底回歸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決心,從而認識到“建築應該是一個生命體系”(王澍語)。

中國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

普利茲克評委會在一份補充聲明中説:“中國建築師獲獎的重要之處在於,它代表著評委會成員們認可中國建築師將推動世界建築思潮的發展。同時,未來中國城市化的成功對中國及世界而言都將是意義重大。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中國既要保持悠久而獨特的文化傳統,又應關注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為什麼要做補充説明?這説明中國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是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的崛起和巨大的資本流動,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現實和潮流,在這個潮流中,世界已經認識到中國建築師將推動世界建築思潮的發展,所以他們的思想和道德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未來世界建築的風格和品位。

中國的城市化的成功與否,將大大影響世界城市的發展,世界的建築精英們剛剛從純建築的夢想中醒來,他們不得不面對遠東這塊世界建築發展的震源地所發生的一切,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對近乎瘋狂的進度有所制約。於是,普利茲克評委會的視線注意到王澍在建築上的實踐,提出的有關現在和過去的適當關係問題,正好和他們的想法吻合。

普利茲克指出,中國最近的城市化過程引起爭議——建築是應當以傳統為基礎還是應當展望未來。就像任何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設計超越了那場爭論,産生沒有時間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環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築。

我們中國有這樣一個説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的就是世界的。這是中國的視點,而西方的視點是,當你具有普遍性的時候你才具有世界性的意義。比如新浪潮的巨匠戈達爾在評價日本導演北野武的時候説,他拍攝的不是日本的電影,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電影。那麼普利茲克先生所説的:“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評委會決定將獎項授予一名中國建築師,這標誌著中國在建築理想發展方面將要發揮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所謂世界性的建築就是需要具有普遍性的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