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楊衛:畢加索“到此一遊”的意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2 16:41:12 | 文章來源: 新浪網

 

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畢加索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這不僅因為畢加索是最早一撥被介紹到中國來的西方現代派畫家,是我們接觸世界、認識西方現代文化和現代藝術絕對繞不開的人物,更因為畢加索的風流韻事,如六次婚姻,以及到晚年還頻繁更換情人等等,打破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給了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人一種強大的價值顛覆與視覺衝擊。所以,在同時期介紹到中國來的西方現代藝術大師中,畢加索的影響最大,他的知名度已經不僅只是限于藝術界,甚至許多普通老百姓對他也是耳熟能詳。究其原因,就在於畢加索離原來的中國人太遠。所謂距離産生美,中國人用自己原來的大師標準夠不上畢加索,也就只好把他的藝術和人生均都化為津津樂道的談資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學畫那陣子,就常聽老師和學長們説起畢加索,大都是從一些獵奇的角度,仿佛對畢加索多一點了解,就是對藝術多一些發現。由此可見,畢加索在我們這一代人心目中的分量,亦可見他曾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不過,這都是些陳年往事了,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迅速崛起,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畢加索在中國也日漸成了一個過去時,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沒料到多年以後的今天,也就是在畢加索現象落潮之後,他的個展竟然大規模登陸中國,真是于低處見高明,一下子又引發了許多塵封已久的話題。這不,有媒體朋友就找到府來了,他們希望我能就畢加索的此次中國巡迴展談點看法,並誠實告訴我此前也曾邀請另外一些批評家,但提到畢加索馬上就遭到了某些人的拒絕。我想,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大概還是嫌畢加索的現代派風格早已經過時了吧。這是典型的進化論思維,而進化論思維恰恰是畢加索的長處,也是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最大特點。

如果我們現在只是簡單來談論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即所謂“立體派”繪畫,當然已沒什麼可談的,因為只要是畫畫的人都能畫,甚至有些並沒受過造型訓練的人也能畫。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像哥白尼發現了地球圍繞太陽轉,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因為有了這些人的發現和探索,世界才從黑暗中爭取了更多光明的空間。畢加索也是發現並創造了這種空間的人,他的“立體派”繪畫,從二維平面中創造出一個三維的世界,不僅改變了繪畫的歷史,也改變了人們觀看繪畫的歷史。完全可以這麼説,沒有畢加索就沒有後來的杜尚,當然也就不會有今天多姿多彩的當代藝術了。從這個意義上説,畢加索的藝術才是真正原創性的藝術,具有某種形而上的價值。對於他現在到中國來展出,當然不是不能談,而是怎麼去談。我認為在今天中國談論畢加索,重點應該談論他的創造精神,即他那永無止境的探索意志。相比現在許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一旦找到某種個人符號後,便死守不放,畢加索的大破大立,已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比較。其實,就個人情緒的表達而言,畢加索早在“藍色時期”就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但是,他沒有止于那種成功,因為他還有更高的文化訴求,那就是改變人類的視覺習慣。正是這一點,成就了畢加索的更大意義,而這個更大的意義卻是中國當代藝術還遠遠沒有展開的話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