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美術館的細緻之處—美國沃爾克藝術中心訪問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19 10:40:49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2009年我曾經到沃爾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參觀過,這次再來參觀,比上次有了新的感受,也有了新的觀察。事先和這裡的電影與視頻策展人Sheryl聯繫好,約在上午11點半大堂見面。這裡是11點開館,下午5點閉館。Sheryl來後聊了起來,他們有視覺藝術部、電影與視頻部、公共教育部,有一百多人,視覺部10個人,電影部3個人,教育部12個人,可知對公共教育的重視。視覺部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等。我對他們各個部門的工作程式很感興趣,我被告知他們每個部的策展人平時要做好研究工作,對自己感興趣、複雜的領域做好日常研究跟蹤,如參觀展覽、訪問藝術家工作室、關注某個領域的發展,特別是不以市場和拍賣為參照,這也是他們特別強調的,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斷從事展覽策劃,也不只關注著名的藝術家,而是放在自己對某一領域的認識與選擇上,這也是他們為什麼重視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的原因,通過訪談可以深入了解當下的藝術家的狀態,所思所想,這樣才發現新的東西。他們會每月開一次策展方案會議,各部門提交出來,主策展人進行詢問和論證,對主題、規劃以及預算都要做出回答。然後再由主策展人提交給展覽委員會定奪,再報館長知曉。通過後轉由發展拓展部準備資金,如籌款、尋求贊助,美術館本身也會從展覽基金裏撥款來落實展覽。現在的館長是兩年前新任的,她也會策劃自己感興趣的展覽。

現在正展出一個特約的策展人John Waters策劃的“Absentee Landlord”,主要作品是Walker的藏品,進過新的策展理念的整合,成為一個專題展,從今年6月開展持續到明年7月,整一年,國內好像還沒有一年的展覽,這應該算作長期展覽了。另一個是我們很少做的,就是利用藏品來展開新的思考和展覽,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把一個時期、不同時期的作品拿出來,做一個陳列,如在當代藝術的世界裏哪些人(作品)可以同放一室呢?Russ Meyer的攝影能否與克萊恩的藍在一起嗎?這種思考方式,我們還沒有嘗試過。明大美術館的臨時展覽是兩個廳,有三、四百平,一次三個月,一年做三到四個,一般三個;剩下則都是長期成列,其實長期陳列也是不斷更換的。Walker收藏有900多部實驗類電影,所以電影展示和播放也是他們的強項,目前Sheryl正策劃明年的電影展,之前她策劃了新中國的電影。另外,他們收藏的電影都是實驗電影或前衛電影,而不是商業電影(好萊塢的大片一類),美術館的風格就是不一樣。馬修巴尼比較另類,放在視覺藝術裏,但有時也拿出來在電影展中展示。這次看到他的DR 7,是他拍《懸絲》前的作品。

這裡的美術館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方便的展廳位置,如入口、出口、公共大廳裏,都會放置展訊和展覽介紹的折頁、單頁,也不厚,只一頁或幾頁,費用低,方便自取,這樣對展覽的介紹、推介都很重要,也便於觀眾了解館內的展覽資訊、時間,增加了吸引力,也增加了觀眾來參加的機會。各種對美術館的介紹也多以折頁、單張為主,幾乎沒有看到厚厚的小冊子,免費配送的資料要以方便、低成本、大量為原則。但一年下來,積累起來就是很厚的資料,非常豐富。另一個我們可以效倣的是,他們的展覽海報除了張貼外,就是限量版數可以出售,也不貴,2美元一張,也算是紀念,也增加美術館的形象。

Walker藝術中心和MIA有自己的理事公司(trustee、贊助人),他們每年拿出收入的5%放到美術館的基金裏,以這些基金的利息來運作美術館的收藏費、展覽費等,這是一項很好的方法,保證了美術館的資金來源,雖然有時候公司經營的不好時會受些影響,但基本上保證了美術館的長期運作,集中在專業上來經營美術館,而不是靠收取場租費來增加美術館的資金。什麼是美術館的正常狀態?這才是。同時還有很多企業、基金會來支援一項特別展覽,這都是我們所缺乏、所羨慕的地方。國家的稅收對這種社會財富的自行分配,通過抵稅、減稅來支援和鼓勵,這也是美國的美術館為什麼如此發展得好的原因之一。我們做到這一步,遙遙無期,只能做夢中想像。為什麼社會、國家如此支援美術館,是因為它們將美術館當做社會文明的象徵和場所。

這裡的美術館的公開空間都利用起來,該有標示的,有標示,可以放映錄影的,就高流明的透明播放,方便公眾自取展訊資料的地方,都有資料臺或架子。從墻面到地腳、到電源插座都是乾乾淨淨,非常利索,沒有脫落、臟兮兮的地方,人們進了美術館就要肅然起敬的神聖感,而不是雜貨店或鬧市。精巧的設計、明亮的光線或窗口,在通透的空間裏營造了美術館的文明氛圍。這裡的Walker沒有出版自己的雜誌或年鑒,但他們的檔案做得太好了,歷年的往來信件都分類歸檔,放置整潔的盒子裏,裏面的信函、文件都用透明塑膠裝置起來,像藝術品一樣保存起來,查閱起來非常方便,而且重要的是,任何人(主要是學者)都可以提前預約來在檔案室內查閱。如果想了解某一個展覽的策展人與藝術家的通信、討論,這裡都有;如果想知道某一個時期美術館館長的往來事項,這裡都有,都是公共的資訊。這方面,我們的檔案意識顯然不夠,顯然將日常的往來信函、文檔隨後丟棄了。文檔不過是領導接見外賓的照片,更是日常的每一件事情。檔案保留工作是每一個部門和人員要做的事情,在每一項展覽、事情完成後,都要在適時的時間裏歸檔。然後予以登記、編輯、編目、編號、電子數據錄入等等。這裡面既要有一個專人來管理、登錄、提供查閱,也需要有獨立的空間、櫃架等設施,因此美術館在一開始的設計過程中就要考慮到這一點,而不是等到需要的時候,發現沒有了空間,或空間不敷使用。

Sheryl介紹説,她們策劃展覽都是提前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所以做起來有條不紊,在節奏的和諧中來推進一項項工作。這裡做事,做一樣是一樣,有序、有節奏,不是大會戰、搶時間、加班加點像拼命一樣。這裡的展覽、活動很豐富,但不慌亂,充裕而作,各盡其責,策展人作為很規範的職業制度,有一套晉級與發展的程式,也是美術館內崇高的職業,很有專業與職業的神聖。策展人制度與美術館是一體的,策展人要充裕、充分地對關注的藝術領域給予研究、調查、訪問,做到實地進行,也注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這個美術館做過黃永砯、汪建偉、宋冬、鄭國谷、曹斐、楊福東、趙亮等的展覽,也有他們的作品收藏,可知他們對中國當代藝術關注與研究還是很跟進的,而且是在這些人並不那麼響噹噹的時候做的。國內相反沒能做到,很難會給一個初出茅廬的、有想法的、不見經傳的人一筆錢來做展覽、做作品。現在也有一些美術館開始這樣做,但還不夠,特別對廣闊的國際當代藝術藝術還沒有進入到我們收藏與深入研究的視野中。用視覺藝術部高級策展人Clara Kim的話説,美術館依賴的是真正的學術判斷,是策展人自信的自我判斷,而不是市場的商業跟風。

刊載于《東方藝術大家》2011年第10月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