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彭德:成都雙年展兩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8 09:42:4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成都的發展速度同動車一樣飛快,城市面貌變得陌生。城鄉結合部看不到了溪和山,批評家下榻的酒店和所經之處都不大清靜。鋻於城市的膨脹,溪山清遠的境界將是國人長久的夢想。溪山清遠展的下層空間喧鬧如超市,加強了人們對展覽宗旨的憧憬。遺憾的是有些作品流於圖解,很像高考應試畫。有些畫面潦草塞責,外行認為不像,學生認為不美,沒有院畫家要的技法,沒有批評家要的想法,收藏家找不出才氣。一些佳作與其為伍也會降格,讓人看了難過。我很想對這類參展者講,不想畫就不要硬畫,否則既糟蹋藝術又糟蹋自己。學學果戈理對待《死魂靈》的手稿吧,一把火燒掉,變成一個藝術事件和人生亮點。

主館兩邊的配館,一邊是農村板塊,一邊是城市板塊,構成一個整體。農村板塊的一間黑簾展廳,展示一組山區貧民照片配衣物的作品,墻上挂肖像,地面擺他們的破爛衣物,讓人看了想哭。這件能調動情和理的作品,竟不見觀眾。我逗留了一會,惟有一名穿時裝的學生探頭瞅了瞅,驚叫了一聲,扭頭就走。來到城市板塊,有幅看客最多的百元大鈔。這張會使人心變黑的紅鈔,正是國民慾望的綜合載體。

有人説,不是策展人在操控市場,是市場在操控策展人。其實當今世界無所謂誰操控誰,只是彼此臨時搭檔罷了。曲終人散,大都還原為互不相干的陌生人。主館背後的場地有一列火車,如同溪山清遠意境的反襯,使我想起了何諧號動車,又使我想起了果戈理的《幽靈火車》。幽靈火車不需要鐵軌,卻能隨處隱現。車子有股魅力,但不能上去。誰上去了,立馬從人間消失。 批評家年會

中國批評家年會移師成都,在雙年展週邊展的浩大聲勢下,顯得黯然失色,氛圍像黑簾展廳一樣冷清。與其説雙年展捆綁了年會,不如説年會束縛了自己。它和雙年展同步進行,只會成為陪襯,讓學術媒體很難照顧,變得可有可無。與會者的論題五花八門,怎麼組合都難免散漫,對當代文化和藝術缺少有力的穿透作用。評議和對話時間只有5分鐘,只能是不深不透的學術表態。總之年會不能老像官方的國際會議講究規矩和等級,必須另謀生路。呂澎是本次年會的負責人,轉眼不見蹤影。我沒機會當面批評,便在組委會上指責,讓他的助手轉告。批評家不是鼓掌機器,不可能對圈內的活動一概叫好。批評家年會應當經得起批評,應當把意見放到臺面,以利改進,否則人們對年會的期待將越來越小。面對網議和匿名短信的攻擊,只要不栽贓,就不必介意。人生的一半是對手成全的,他們使你永不懈怠。當很多批評家對參不參加年會都持無所謂的態度時,年會顯然走到了十字路口:要麼改良會議方式,要麼解體,分化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學術共同體。  

離開成都之際,我對開車送我的何工説,我在會上評議他人的發言,語言直露,是想檢測對方的反應,為今後寫一部小説積累素材。被刺激的人容易表現真性情,如果對方不動聲色,態度和緩,通常是開明的頭頭或未來的領袖;如果態度強烈,反唇相譏,則適合當批評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