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瑪利亞和她的孩子》
透視德國博物館捐贈的背後
——一件文藝復興作品的捐贈故事
文:肖瀟
2010年年末,德國法蘭克福斯丹特博物館(Steadel Museum)接收了一張捐贈作品:義大利巴洛克時期著名畫家圭爾奇諾的代表作品《聖母瑪利亞和她的孩子》。透過這家以捐贈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至今幾乎有兩百年古老歷史的德國博物館,我們可以管窺“德國博物館捐贈”的具體狀況,以期為國內的博物館捐贈制度提供參考。
巴洛克名作的發現經過
1981年,芭芭拉。布康(Barbara )和艾都阿得。布康(Eduard Beaucamp) 夫婦在法蘭克福藝術品交換市場上發現了這幅帶有典型義大利巴洛克時期藝術風格的油畫《聖母利亞和她的孩子》。由於此畫在當時的藝術品市場上被認定為“真品拷貝”,所以這對夫婦在這種背景下以遠遠低於藝術原件真品的價格將此畫收入囊中。艾都阿得。布康曾長年擔任法蘭克福公共報報社的編輯,而他的妻子芭芭拉則是被授予博士學位的藝術史研究學者和陶瓷專家,具備一定的準確評估古典油畫的知識。這對對藝術品收藏具有豐厚經驗和熱情的收藏家夫婦在購買此畫後將此油畫轉交給英國一位專門研究圭爾奇諾油畫作品的權威專家丹尼斯·馬翁爵士(Sir Denis Mahon),經過他對作品細節的審辨與評估,得出與布康夫婦預想一致的結論——此畫是出自圭爾奇諾本人的親手原件!真偽確認之後,此畫分別於1991年和2003年在義大利的Bologna以及米蘭的“圭爾奇諾個人藝術珍品展覽”上展出,隨後此畫被歸入了圭爾奇諾個人作品的目錄冊中。
圭爾奇諾的這幅《聖母利亞和她的孩子》在經歷了如此波折之後,終於在2010年耶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刻找到了它最後的歸屬。2010年12月22日德國法蘭克福斯丹特博物館(Steadel Museum)在為此次捐贈活動特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公佈了布康夫婦的捐贈行為以及此捐贈對本館古代大師級藝術畫品收藏帶來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博物館館長在發佈會上一方面一再衷心感謝布康夫婦的慷慨捐贈和他們對德國藝術品收藏業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強調了斯丹特博物館創始人約翰·菲力特立赫·斯丹特(Johann Friedrich Steadel 1728-1816)在創建此博物館的最初由衷,“保護收藏古代藝術珍品是我們每個公民應該盡到的責任”。
藏家與藝術家是博物館捐贈的主要對象
通過布康夫婦對法蘭克福斯丹特博物館的捐獻一事,可以讓我們對德國藝術品捐贈的整個過程有個大概的了解。藝術品被捐贈到博物館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自收藏家,另一個來自藝術家本人。首先來自收藏家的藝術品捐贈過程如下:被收藏家收藏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應該附帶有屬於它們自己的“真偽鑒定證書”,這種鑒定書不限于一種固定的形式,因為在德國沒有專門的藝術品鑒定機構或研究所。每一家博物館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配備屬於自己博物館的鑒定專家,他們可能是藝術史學家或者專門修繕古籍藝術珍品的專家,藝術品的鑒定工作大多數都是在博物館內進行,當然也可能在館外進行,比如布康夫婦對圭爾奇諾收藏品的鑒定便是如此,他們委託英國專門研究圭爾奇諾油畫作品的權威專家丹尼斯·馬翁爵士對此畫所下的鑒定結論,也是在德國博物館界內被承認的有效鑒定結果。收藏家得到一幅藝術作品,除了像布康夫婦在藝術品交換市場上購置,還有一種常見的途徑就是從畫廊購買,在德國一些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老畫廊,他們為買家也提供真品鑒定書,由於這些畫廊在藝術界內擁有長達幾代人的歷史,所以某一件藝術品可能是其祖輩親自從藝術家本人那裏購得,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他們所開據的真品鑒定證明也是被博物館承認的。收藏家的藝術藏品和與之相關的藏品鑒定奠定了藝術品捐贈事宜基礎,通過捐贈方與被捐贈方之間對此的協議調節,雙方在律師和公證人所整理的相關文件上簽名之後,就已經實現了法律意義上所要求的所有捐贈手續。之後博物館將會就此事召開記者招待會,將此捐贈公之於眾。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來自藝術家本人的藝術品捐贈。全球性或者區域性的著名藝術家,總地來説他們都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能被國家或城市級的博物館所珍藏。出於個人或者外界的各種因素,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所捐贈博物館的不同選擇。由於藝術作品被藝術家本人所捐贈,在這種捐贈活動之中無形就免去了藝術真品鑒定的環節。以德國漢諾威城市級博物館(Sprengel Museum)的一次捐贈為例:妮基。桑法勒(1930—2002),法國雕塑師,畫家和電影導演。1969年妮基。桑法勒本人的首次個人展覽在漢諾威藝術聯合協會展出;五年之後即1974年,她的三件大型雕塑藝術作品Nanas在漢諾威城市內河沿岸展出;1981年在城市級博物館Sprengel Museum舉辦了她個人的大型回顧展覽;1999年漢諾威邀請她重新設計坐落在此城市的巴洛克花園。由於多次與這個城市的接觸以及藝術家個人展覽的成功策劃和順利進行奠定了藝術家妮基。桑法勒對漢諾威的感情,出於一種感激的情感因素而向當地城市級博物館(Sprengel Museum)同期捐贈自己的四百餘件藝術作品。2000年11月19日,在為捐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博物館館長髮表聲明,此次四百餘件來自藝術家本人的藝術品將於2001年初向公眾全面開放。而她的三件大型雕塑藝術作品Nanas之後也被她贈與了這個城市。
德國捐贈的多種形式與心理
在“捐贈”這一概念下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形式,而藝術品捐贈屬於社會公益捐贈形式的一種。每一件藝術品從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被捐贈到一家公共博物館的整個過程其實反映了一種社會財富的成長過程,具體地説是一種精神財富的成長過程。在捐贈已經不足為奇的現今社會,在最近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年輕資本家在他們資本剩餘的情況下更趨向於世界兒童與婦女救助,足球隊資金補助等公益事項,而藝術品市場捐贈的發展卻極少地被搬到桌面上來説。而在德國,博物館其實是以捐贈建立起來的一個機構單位,博物館所收藏的珍品是不允許被出賣和轉賣的。就以法蘭克福的斯丹特博物館為例,這座公立的博物館正是建立在私人的藏品捐獻為基礎上的。約翰·菲力特立赫·斯丹特(Johann Friedrich Steadel 1728-1816),1815年留下遺言,將他所收藏的所有的藝術作品捐獻給法蘭克福這個城市,這一批來自私人收藏的藝術作品成為了此後博物館的基礎。收藏家以捐獻這種形式將他所保藏的藝術作品在他去世之後賜于了第二次生命,讓它們有機會被人們繼續瞻仰,讓它們帶著它們的藝術價值繼續生存下去。而約翰·菲力特立赫·斯丹特作為德國19世紀初的一位商人和銀行家卻為當時的德國社會喚起了中産階層應該對歐洲古老藝術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和責任心。
德國社會至今都是以中産階層居多,與中國社會有著一定的差別。這一階層在基礎生活相當穩定的情況下還有一定的財産剩餘,現金,固定資産和各種形式的收藏品就是剩餘財産的組成部分。而這些剩餘財産也一直在尋找一種合理的方式被繼承下來。遺産稅是説到這裡不得不提的話題,在德國總的説來得交納高額的遺産稅。但是德國國家法律卻明確規定,如果藝術收藏品, 私人圖書館和歷史文化檔案收藏如果捐贈給社會公共設施機構,可以免除雙方(即捐贈方和接受方)因藝術收藏繼承而産生的所有遺産稅。
從心理角度來説,德國中産階層的公民受到過良好的社會教育,他們有屬於自己的思想,精神世界以及生活品位。這種對生活品位的追求不僅僅只局限于奢侈的生活方面,即關於吃穿住行。藝術品收藏正好滿足了這種精神品位的實現。藝術品在歐洲自始至終都被認為是奢侈品,而通過奢侈品的展示得到社會公眾對一種私人品位的贊同卻能讓藝術品收藏家得到心理上的巨大滿足。在這種情況下,捐贈就起到了這種心理滿足的作用,藝術品被博物館所收藏,它得到了更多與世人見面的機會,人們在觀賞它,點評它的時候也不忘捐贈人,不忘他對公眾以及藝術界所做的貢獻,讚揚他崇高的品德以及他的藝術品位和修養。
在任何一個社會,看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在德國看捐贈一事也是如此。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件背後卻隱藏著眾多的心理因素,私人個人因素,牽扯到稅收制度甚至以及通過博物館捐贈而計劃達到一個更高藝術品價值目標。在德國,被捐贈到博物館或其他公共設施機構的藝術品是不允許從這些捐贈接受機構再次出賣的。博物館以及這些藝術品展覽公共機構只是藝術品買賣市場中的周圍環境。也就是説,它們不屬於這個買賣市場,但是它們與市場卻有著相互促進和影響的關係。在博物館沒有直接的金錢交易,但是它卻為某位藝術家及其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宣傳作用,從而提高了同位藝術家的其他作品在藝術買賣市場上的價值。藝術品一旦在博物館裏被展出,不難想像會掀起不小來自社會對此事的評論與關注。這種資訊促使了這位當前被社會熱點關注藝術家的其他作品在藝術品買賣市場上點評率以及需求量的提高,刺激了其他中産階層對此藝術家藝術品的佔有欲。原理上就像股票市場,投資人都希望買到具有上升潛力的發展股。在德國不是沒有這種具體事例,藝術品投資人通過藝術品捐贈而為其他剩餘的同類藝術品創造一個買賣市場上價值的高潮。要想達到這種某件藝術品被公眾熱點評論的社會高潮效應在德國有時侯也可以通過“藝術品長期外借”這一措施而實現。收藏家以借出方和對他所收藏的這件藝術品有興趣的博物館簽定合議,共同約定借出時間,展出場合和展覽題目。在展覽結束之後(德國的大型藝術展覽時間期限一般在三個月至半年)收藏家便可以從博物館取回自己所借出的藝術收藏品。在這種情況下,被展出的藝術品是不屬於博物館本身的,博物館只是作為一種載體,讓收藏家有機會向公眾展示他的收藏佳作,另一方面也擴大了博物館的展品展示。通過這種藝術品外借的形式為藏品提高了知名度。
除此以外還有一則關於捐贈的法律制定是,捐贈人在藝術品捐贈活動之後所導致剩餘生活的貧困問題。也就是説,若捐贈人由於財産的捐贈,臨時遭遇突發事故或者重大疾病,無力繼續支撐生活開支的情況下,可以要求被捐贈者,即捐贈接受方支付和承擔與被捐贈財産相當的生活費用或護理,或者捐贈人可以要求退回已捐贈財産。以下是一個具體實例。一位63歲的德國婦人為一所公共機構捐贈了25,000歐元,兩年之後由於她微薄的退休金和之前所積累財産的捐出,不再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繼續支付生活費用。在此情況下,她必須將她所捐贈的25,000歐元從受益機構完全追回。一般來説,如果捐贈人在財産捐贈生效之後,由於財産的無條件捐贈而要求並申請德國國家社會救濟,在他最近十年捐贈的所有財産及物品都應該被無條件地退回。尤其在古玩界,由於以上所提及的情況被要求古董退回事例每年平均多達36萬次。
文章後記:
此文章是基於與德國資深藝術評論家,文化藝術記者海恩茲·蒂爾(Heinz Thiel,1942年出身德國)對此話題的談論整理而成。他曾多次以策展人身份從事藝術展覽策劃(挪威, 美國紐約,南韓首爾,德國柏林以及法蘭克福,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展覽開幕式演講。連續15年為德國資深藝術評論雜誌“藝術論壇”發表藝術評論文章。現授課于德國下薩克森州實用科學與藝術高等學校“歐洲設計史”。
《聖母瑪利亞和她的孩子》
于2010年12月被捐贈于德國法蘭克福斯丹特博物館的這張油畫出自於義大利巴洛克時期的著名畫家圭爾奇諾(Guercino,原名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 ,1591—1666)。“圭爾奇諾”是義大利語“斜眼”的意思。由於他在童年時遭受了了一場不幸致使他的右眼從此只能斜視,便被人稱為“斜眼”。
圭爾奇諾是17世紀歐洲藝術史上最出名的義大利巴洛克畫家之一。在17世紀藝術史中,他的作品被稱讚為最自然逼真的油畫藝術作品,其作品“光與陰影的效果”獲得了後世極高的讚譽。他的這一風格在《聖母瑪利亞和她的孩子》這幅作品中就尤為突出與顯現。在此畫中亮色與深色層次的強烈對比是其最大亮點,畫家用深棕色為背景更加突出了畫中人物逼真的立體效果,非對稱的構圖給予了我們一種更深的印象,這仿佛是我們在不經意中看到的場景,自然而放鬆。圭爾奇諾還逼真地描繪出了孩子皮膚上的汗毛,以此再次強調了聖子耶酥的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