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張洹:問中國人的信仰及精神歸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2 10:15:33 | 文章來源: shift

著名藝術家張洹的大型個展《問孔子:張洹個展》即將在10月于外灘美術館展出,藝術家將呈現其近年來對於一系列藝術與社會議題的思考,整個展覽籌劃歷時兩年。1965年出生的張洹是中國最傑出的行為藝術藝術家之一。他在家鄉河南學習油畫,在上世紀90年代,張洹讓人不安的行為藝術一度招來無數惡評和政府關注

藝術家張恒

這次張洹個展“問孔子”的基本概念源自於藝術家長期以來所思考的一系列問題:在經濟和社會的劇烈變革之中,在面對能源和氣候所提出的挑戰之時,我們該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地位越發重要,我們所應該和能夠擔當起來的責任是什麼?與此同時,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歸屬又在哪?張洹通大型雕塑、油畫、香灰畫和概念裝置作品,來探索這些話題的內在結構和他的觀察和思考。

本次展覽的主題為什麼取名為"問孔子"?究竟要問孔子哪些問題呢?

此次展覽是我目前在國內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所有作品都是為上海外灘美術館量身打造的新作。此次展覽的籌劃歷時兩年,展覽主題——“問孔子”,討論的是當下中國人信仰的缺失及斷層。在快速的社會變革中,人們找不到有效的信仰來支撐現實,是全盤西化,抑或回歸傳統,還是尋找一種新的精神信仰?隨著中國在全球地位越發重要,它所擔當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如何建立一種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秩序,如何面對能源氣候時代新的挑戰,如何讓世界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如何自律人類不顧後果的貪婪掠奪?當我們必須為地球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當人類的末日即將到來時!《問孔子》項目突現了她重要的現實和未來意義。希望觀眾能夠在看展的過程中一起發問,一起思考。

這次個展的logo很有設計感,是一個大的"問"字,而"孔子"則在"問"字的"口"裏面。

這個logo是由陳幼堅工作室設計的,他們對logo的闡釋是:“以對話氣泡為圖像骨幹,帶出展覽通過作品希望啟發當下國人對信仰疑問、思索、探討、交流、討論的目的,對話氣泡亦成「Q」狀,與展覽英文名字相呼應,對話氣泡造型亦令人聯想到頭顱與鬍子的剪影。「問孔子」三字以一層一層向內遞進方式排列,描繪出人類對知識信仰一層層地探索、尋根究底、追求核心真理與靈魂的過程。”在設計前他們了解了我此次展覽的想法和理念,這個logo簡潔大氣,且呼應這次展覽的主題。

香灰耶穌 雕塑

本次的展品試圖實現"無墻美術館"的理念。可以具體解釋一下嗎?

此次展覽其中有一件白蟻作品是在美術館外的聯合教堂廣場這個戶外空間展示,展覽期間會組織一系列的教育活動,比如塗鴉墻等是與公眾互動的項目。這是上海外灘美術館希望將藝術傳播做得更廣,將文化傳播帶給更多公眾的一個理念。

2005年可以説是您藝術生涯的一個分水嶺,05年前您的創作以行為藝術為主,05年回國後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創作裝置藝術,是什麼促成了您創作的轉型?

我在國外多年來積累了很多的想法,再加上回國後感觸很多,想法很多,把這麼多想法作出來變成現實,是渴望非常強的。於是,我需要助手,也需要更多的藝術形式。我希望作品能夠不斷地突破。

以前的行為藝術可以説是您個人的創作,而現在的香灰畫、版畫印刷、大型裝置雕塑則是團隊的創作,請談談個人創作與團隊創作的區別?

個人創作是一個人的戰役,團隊創作是各有分工。我在團隊創作中的角色,更像是寺院裏的住持,戰爭中的總指揮,是制定方針路線的人。作品的想法、開始和結束由我來把控,中間的過程我交給我的團隊製作。

您最喜歡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的藝術氛圍?

中國上海,如果你留心觀察,每一天的變化都會讓你吃驚,問題也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您選擇在上海長住?

2008年底我們搬到了位於上海西南邊的松江工業園區內的新工作室。周邊是一些新建的日本和南韓工廠,還有樹林、村莊和高爾夫球場。搬到新的工作室主要是被這裡的空間所吸引。工作室的建築是1970年代由國家建造的,主要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上海目前保留下來的少數老工廠建築之一,建築面積15000平米。工作室佔地約48畝。院內種滿了各种老果樹和珍貴樹種。

選擇上海完全是個人和家庭的原因,在去紐約之前我已經在北京待了8年,紐約對我來説失去了神秘感,想換一個新的環境。上海是一個現代中仍保留著傳統文化根脈的城市,回國後就選擇了上海,在上海可以專心地創作。

除了藝術家的老本行之外,您還擔任過歌劇《塞魅麗》的導演,這部大製作的歌劇在比利時皇家馬奈歌劇院演出,當導演的感覺如何?以後還會跨界,嘗試其他行業嗎?

歌劇《塞魅麗》

2009年,作為這部歌劇的導演和舞臺美術總監,我將中國具有450年曆史的老祠堂放入到歐洲一個有300年曆史的歌劇院的舞臺上,目的是讓舞臺上的演員在一所真實的具有《塞默勒》悲情質感的東方老房子裏重新演繹西方古典歌劇的意義;同時也讓進入劇場的西方觀眾在面對這所老房子前來共同感受人類戲劇般生命的絢麗與滄傷,感受祠堂主人方世新的悲劇人生。愛和恨,生與死,是我們人類永遠面臨的課題,遠在千年前的西方神話所揭示的人類痛苦的根源到今天發生在東方鄉村一戶普通農戶家庭命運都會讓我們不斷的思考人性的救贖。

這是我第一次導演歌劇,我喜歡新的嘗試和突破,有好的想法,不論以什麼形式我都希望能實現。

您是否有欣賞或者崇拜的藝術家?如何定義您自己的創作風格?

前幾年有機會重返義大利,我拜訪了文藝復興三傑的原作,覺得他們不愧其名。我所屬的藝術流派和創作風格留給後人去評説吧,對我來説做出好的藝術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