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雕塑精英與城市公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5 13:51:50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在中國高速進入城市化和都市化的進程中,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和中小城鎮的興起,對包括雕塑在內的公共性藝術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雕塑如何融入城市、引領城市成為了最近十幾年來一個廣泛的學術課題,更是一個熱門的社會話題。

在今天,雕塑所發生的變化正如美術領域中的其他門類一樣,是深刻和廣泛的,不僅在創作模式上許多中青年雕塑家超越了法國古典主義和前蘇聯的寫實手法,而且在媒介材料和空間展示方式上都拓展了傳統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價值規範,可以説,雕塑的觀念發生了有目共睹的變化。雕塑正在從以往表現概括、普遍的人類情感和嚴整的時代精神,內化為表達雕塑家對當代社會個人的內心精神世界的體驗,於是,有著強烈個人風格和符號特徵的雕塑作品成為了中青年雕塑家的追求和贏得學術界讚譽的依據。

雕塑界最近二十年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較之於中國城市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似乎只是一個學科內類自身的建設和發展問題,因為當把雕塑界的最新成果與城市的公共訴求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問題的複雜性就突現出來了。一方面,雕塑的最新成果無法獲得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的有效理解而在公共空間展示,另一方面,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認為雕塑家的作品過分強調個人性和語言樣式,無法與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功能相吻合。而城市中雕塑的規劃和選擇評價,因為資金來自城市管理者即政府部門負責人和機構,其個人化的審美趣味和管理理念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干預了雕塑家創作的思路。精英化、小眾化與主觀化、行政化的雙方相互指責,導致雕塑藝術家的精神成果無法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有效地與城市的建設發展相結合,從而使城市雕塑在語言形態和思想內涵上並沒有發生新的變化,城市雕塑的整體面貌依然沿襲著類型化和雷同化的老套路。

現代化的城市離不開雕塑,以人為本的城市更離不開雕塑。封建時代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生活模式,不可能産生這樣的城市雕塑,而只有到了工業革命和商品經濟出現、城市規模的擴大、市民階層的興起並由此帶來一種新的生活理想和文化需求時,才可能産生對城市中公共雕塑藝術的要求。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公共雕塑藝術的出現,是與城市居民對自身生存空間所發生的變化的反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脫離了農耕式的自給自足,城市居民的職業選擇和生活來源被納入到一種社會流程和分工化勞動的機制中,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間也在與他人居住空間的相互協調關係中,被納入到一種社會化的合理分配和規劃的機制中。離開了農業勞動的一部分人,在某地逐漸聚居形成城鎮和城市,沒有了“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並不意味著他們對精神田園的放棄。在基本的生活資料得到保證的基礎上,他們勢必會在城市的建築森林中尋找自己的精神田園,哪怕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至少可以小中見大,臥以遊之。對於國家和城市的管理而言,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規劃合理的前瞻性的城市建築佈局,併為市民們提供滿足精神田園要求的城市空間及相應設施,是體現管理者以人為本的民主意識的最佳形式之一。

然而,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拿什麼樣的城市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其實並非有固定的模式,應該在充分尊重所在地地理文化的基礎上,注重各區域功能的規劃和配套生活設施的多樣性,發掘各區域自身的文化屬性。惟其如此,城市的現代化建設一方面才能真正使該城市成為該地區經濟文化的標誌,城市與城市之間才能形成彼此既有差異又相互吸引補充的良性格局;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內部各區域之間,甚至在某區域的各社區之間,又能夠根據區域或社區內各集團機構和居民的行業定位、職業特點、教育水準和生活取向,提供有針對性的文化建設項目。換句話説,城市的建設既要考慮外部的差異性,又要兼顧內部的豐富性,如此才能體現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城市雕塑而言,不僅標誌性大型雕塑能夠彰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精神,使該城市能夠與其他城市在視覺形象上有所區別,而且在一個城市的內部,各個區域和社區中星羅棋佈的環境雕塑,更能夠成為血肉,充實城市的靈魂和精神,滿足其中居民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視覺需求。

在我國,對城市雕塑的批評性意見,不僅來自雕塑界和學術界精英,而且也來自城市居民,特別是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追求較高生活品質的中青年人。來自雕塑界和學術界精英們的批評和抱怨,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在對城市公共雕塑的區域佈局規劃和總體把握的同時,忽視了雕塑藝術自身創作的規律,沒有充分重視雕塑藝術家們對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議,從而造成許多優秀的雕塑藝術家和雕塑藝術成果沒有參與和轉化為城市雕塑事業,形成城市雕塑大同小異的雷同,城市外部和內部視覺形象特徵不明顯。來自城市居民和行業機構的抱怨則主要集中在雕塑功能不清,雕塑語言單調,雕塑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弱等方面,無法喚起居民的審美認同,也無法形成趣味的多樣化。

在企業和基金會贊助藝術創作和生産十分不足的今天,包括城市雕塑在內的公共藝術的創作和實施,在中國主要是依靠各級政府的專項撥款以及土地開發建設資金而進行的,這是我國目前的國情。這就意味著城市雕塑的出資人基本上是各地的政府行政部門,意味著雕塑精英與城市公眾之間,其實存在著各級城市政府,是雕塑家們接受城市行政機構的委託為城市居民創作公共作品,而城市行政機構的委託資金則是來自城市居民和行業機構的稅賦。與傳統架上雕塑家的創作成果直接面對觀眾和顧客相比,城市雕塑並不是直接接受城市居民的需求,而是首先要接受城市管理者的委託和要求。因此,城市管理者是否能夠代表廣大城市市民的意願,是否能夠準確、有效地將城市市民的需求轉達到雕塑家那裏,就顯得至關重要。

選擇什麼樣的雕塑家和雕塑風格,與代表哪些城市市民以及代表什麼樣的需求,於是,就成為考量城市管理者執政能力和水準的重要依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雕塑家的角色是分家的,他們在從事自己的專業創作時追求個性化語言的創新,而在接受城市雕塑任務時,則總是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選擇所謂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化、套路化的固定創作模式,因為這樣容易獲得城市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查而通過。在雕塑界有一種主張認為應該將從事雕塑創作的藝術家與從事城市或者環境雕塑的藝術家區分開來,因為他們面對的問題不一樣。這或許是針對中國特殊國情的一種辦法。可問題是,這種區別對待的方法,既不利於將雕塑界探索實驗的豐富成果有效地轉化為更大空間和更廣泛層面的展示和影響,也忽視了潛藏在城市市民中巨大的要求視覺藝術豐富性和多樣化的合理訴求。在一個小政府、大社會日漸成型的時代,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正在逐漸深入各級政府和城市管理機構,將城市真正建設成為城市居民既和睦相處又豐富多樣的家園,正在成為城市管理者工作的目標。

我們的雕塑家們也應該牢記,城市公共雕塑因為其安放位置的開放性和傳播的廣泛性,是表達藝術理想和個人才智的最好途徑之一。雕塑同樣也離不開城市,儘管今天雕塑的外延和邊界在不斷拓寬,安放與佈置的場域多種多樣,但城市的街道、廣場、廊廳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處所。雕塑家們要相信和善於傾聽來自管理部門和城市居民的意見,在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的同時,要充分考慮雕塑材料、結構和形式風格是否與所處環境空間的吻合、牢固;是否能有更加簡單、便捷和明瞭的表達手段和語言方式,從而能更好地與居民溝通交流。

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到既充分尊重雕塑精英的創作成果,又兼顧社會大眾的審美要求,建議城市執政管理部門和規劃部門作為城市雕塑的出資人和委託人,同時也作為廣大城市市民和在地行業機構的代言人,應該在城市雕塑的區域規劃與安放方面進行系統的科學調研,一方面是成立與城市雕塑相關的專門委員會,成員既有雕塑家和城市管理者,也有各行各業的居民代表,通過座談、聽證和論證,對雕塑方案從預算和施工安裝和環境評估等各個環節進行參與和監督,在形成一種城市雕塑的民主運作機制的基礎上,將各方面的滿意度提升到比較高的水準。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區域和社區街道某種職業人群集中的特點,選擇和推薦與這類人群的藝術旨趣相接近的雕塑家發揮自己的藝術創作優勢,使城市雕塑作品成為這個區域或社區街道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接受度的公共文化載體。換言之,讓追求強烈個人風格和符號特徵的優秀雕塑家精英,在城市的某個區域或社區街道的公共空間中找到自己展示的機會,找到自己的知音同類,從而形成小範圍的城市公共話語交流的領域。再細言之,雕塑家從來就不是一個模式築就的,城市大眾也不是等量齊觀的同質化人群,不同的雕塑家總能夠在城市的某個或某些區域找到自己的擁戴者。城市管理者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城市雕塑的規劃和選擇工作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我認為是為不同特點的雕塑家找到城市公眾中的“好婆家”。惟其如此,城市雕塑的面貌將豐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識;惟其如此,雕塑精英的創新意識將在城市的某個街道、社區、角落找到放大的處所,而特定人群的市民觀眾將成為分享創新成果、平等交流思想的獲益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