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本土的意義——關於戴耘的雕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30 20:40:31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戴耘



戴耘雕塑作品《新物種》



戴耘雕塑作品 青磚車798現場

戴耘雕塑作品

戴耘雕塑,菩薩

戴耘當代雕塑展是“深圳市本土優秀美術家推廣工程”計劃的第一個展覽,也是2011年度深圳市文藝人才培育工程的一部分。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原住民很少,例如戴耘,原為西安美術學院雕塑係青年教師,2000正式調入深圳。那麼,又是移民,又強調本土,這該做何解釋?

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本土是一個建構的概念,建構意味著不斷變化和新意義的不斷生成。本土應該不單指人們的出生地和生長地,它還是一種地域文化經驗的形成和培育。

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時代,生活的流動性加強了,本土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有彈性,也越來越重要。當人們因為對特定地域的介入,他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經驗發生了交流、碰撞和融和之後,會更新地方性經驗,這種地方性經驗就是本土。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本土經驗看作是一種有差異、有地域特色的存在。越是在一個趨同和全球化的時代,人們越是要尋找差異,越需要地方性的經驗來應對全球化時代政治、經濟霸權;越需要尋找和表達那些個性化的、差異性的獨特的地域感受和生存經驗。

這或許就是像戴耘,以及類似戴耘的這些生活在深圳的藝術家選擇當代藝術的理由。

戴耘的當代雕塑作品以一種相當直接的方式將關於這座城市的當下感受表達出來,它在人們習以為常或者熟視無睹中間,發現了生活的問題,發現了存在的荒謬,發現新的可能性,它以一種智慧的,略帶揶揄的方式,精雕細刻,改變了許多人們早已習慣的視覺習慣和視覺經驗,它提醒人們更多的關注我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在面對這些作品所産生的詫異和驚讚中,對生活現象的背後有所領悟和反省……

戴耘從古城西安來到深圳,這無疑是他個人生活經歷中的一次反差極大的跨越。在利用磚這種特殊的材料作雕塑之前,戴耘做過各種觀念、材料的嘗試,更多的時候,他是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在從事雕塑,例如銘文系列等等。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過去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對他的影響。

對戴耘而言,來深圳之後,他需要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重新建構自己“新的本土經驗”,因為這座城市有太多有待表現和揭示的問題,有太多的特殊的感受和新鮮的經驗。直到有一天,他嘗試用紅磚做了一輛能打開車門,能轉動方向盤的汽車,這使他的雕塑創作有了一個全新的起點,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種和當代都市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方式出現了,這是真正作為“深圳”藝術家的戴耘引起人們注意的開始。

他這批用磚作為基本材料的作品所表現對象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人們熟悉的生活用品:汽車、洗衣機、沙發、罐頭等等;第二類是新物種系列,這個系列是在克隆和轉基因技術出現以後所帶給人們的關於虛擬動物的想像。

第一類作品應該看作是一個現代都市的物質主義現實給戴耘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戴耘面對深圳這個城市有別於古城西安所獲取的新的經驗。如果在古城西安等內地城市,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人與人的關係,而在深圳,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簡單,人與物的關係則更加突出。人們在這裡感受最深的是物質、金錢、消費對人的壓迫。

第二類作品所表現的同樣與都市體驗密切相關。科技的發達,技術的進步,無論是它所帶來的福祉還是潛在的隱患都將最集中地在現代都市呈現出來。

新經驗反映的是新問題,這些作品的問題意識在於,它們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批判性,它們將一個人對於當代都市的感受和思考用雕塑的方式進行了有效地視覺呈現。

戴耘的這些作品在材料的使用上別出心裁,採用了紅磚、青磚,這種人們司空見慣的建築材料。這些普通、廉價的材料,一經製作成為雕塑,其意義不僅擴充了雕塑材料的表現空間,還使它具有了濃郁的東方色彩。這種在中國使用最多的建築材料一旦用來構築各種都市生活用品的時候,帶給人們的是意想不到的驚奇。

戴耘作品的製作非常講究,儘管磚這種材料本身是粗糙和不精緻的,但是,一旦它轉化為雕塑材料的時候,發生了由粗糙到精緻的神奇變化。相對於一些過於觀念化而失去了製作感的當代雕塑作品,戴耘的這種精緻化的處理方式也帶有鮮明的“本土”色彩,它與深圳這座城市濃郁的設計氛圍和對高品質、精細化的生活細節的要求存在內在的關聯。

如果我們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深圳本土當代藝術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所謂本土和地域特色不是刻意營造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它基於藝術家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對所生活地域的細微體驗和觀察;同時,本土的當代藝術也不是封閉的,它應該具有較好的可傳達性和可交流性,在這些方面,戴耘應該為深圳當代藝術家作出了很好的示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