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頂層》:我們需要3D虛擬美術館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06 18:08:21 | 文章來源: 頂層雜誌

今年2月9日,本刊發佈了6則關於谷歌藝術計劃的微網志(http://weibo.com),其中一則被轉發238次。多數參與轉發和評論的博友認為這一計劃很讓人驚嘆,並對谷歌的分享精神讚賞不已。

由於這一計劃的主頁需要翻墻才能瀏覽,一週之後,本刊微網志發起了一個關於“谷歌藝術計劃翻墻率調查”的投票,在參與投票的28人中,有17人翻墻體驗過谷歌的虛擬博物館,7人想體驗但不會翻墻,4人會翻墻但並未點擊參與體驗。

谷歌美術館和它的未來

谷歌藝術計劃的訪問網址為www.googleartproject.com,首頁非常簡潔,只有一個導航欄和17家參與計劃的美術館的連結目錄。這些美術館均分佈在歐美,館藏以西方經典油畫為主,較少有現當代藝術品。

任選一家美術館,均有圖片瀏覽(View Artwork)或虛擬瀏覽(Explore the Museum)兩種方式。點擊“虛擬瀏覽”,即以Flash形式進入,可直接用瀏覽器打開,不需載入插件。

美術館的虛擬場景非常逼真,除作品展示空間之外,辦公空間甚至美術館外的街景均可遊覽。滑鼠旁有箭頭提示方向,也可通過方向鍵控制,若要觀看特定的作品,可雙擊獲取最佳觀看視角。美中不足的是,方向的控制不夠自如,無法獲得自由行走的感覺,這讓整個體驗過程大打折扣。

這一計劃的技術基於谷歌的街景服務,提供這一服務的主要目的在於教育和普及藝術,並非關乎谷歌公司戰略發展的關鍵項目。由於並不會給公司帶來實際收益,今後是否會持續增加美術館還尚未可知,即使增加,由於人工的工作量巨大,速度也將非常緩慢,不太可能很快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虛擬美術館網路。

國內的3D美術館項目

雖然谷歌美術館橫空出世,迅速引起大量的關注,但實際上,國內早就有機構開始了3D美術館的設計製作,但由於幾乎都沒有做過推廣,因此實際影響力很小。

今日數字美術館:由北京今日美術館出品,2009年創建,目前官方網站上有藝術家陳平和鄧箭今兩位藝術家的虛擬展覽可以有效觀看,從呈現效果來看可能是不同設計階段的産品,均需要先下載安裝網頁插件,再經1-5分鐘左右的緩衝方可進入。展廳的內景外景都按今日美術館實景設計,展品包括作品圖片、視頻和立體的雕塑,可選擇自由“漫步”或“自動”導覽兩種觀看方式。

從目前官網發佈的內容來看,虛擬技術主要是為今日美術館的展覽服務,如鄧箭今的虛擬展覽就是將其在今日美術館的實體個展3D化,而陳平的虛擬個展則是今日美術館完全脫離實體個展的一個嘗試。

DSL Art Museum:由上海瑞澤藝術傳媒(Artwe.com)出品,法國收藏家西爾萬·勒維(Sylvain Lévy, DSL Collection)委託製作,2009年底完工上線。

DSL與今日數字美術館的基本功能大都一樣,但有幾個關鍵性的區別:首先,DSL實現了不載入任何插件,直接打開網頁即可瀏覽,且緩衝時間很快,只要短短幾秒,是目前最方便的瀏覽形式;其次,DSL的展廳為獨立設計,而非依據實際建築物;第三,增加了現場觀眾的模型;第四,在方向控制上更加流暢自如;第五,作品與各展廳都有文字或語音介紹,並添加了導航球等各種細緻的功能。

但除此之外,DSL虛擬博物館最大的特點是設計上的成功,極具現代感和人性化的設計,能給予參觀者置身藝術空間的真切感受,在這種虛擬情境下,空間中的作品才不僅僅只是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而真正成為與虛擬環境融合的藝術品。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虛擬美術館?

國內除了DSL Art Museum可以讓訪問者獲得較佳體驗之外,其他幾乎不太可能吸引來訪者。3D美術館是一項投資大、耗時久、技術更替快的項目,即使設計出接受度很高的産品,其商業前景也仍然是一個未知數。在網頁作品圖片足夠滿足觀看的前提下,有必要將作品圖3D化嗎?即便3D藝術社區功能完善,在我們還有沒有發展出成規模的2D藝術品電子商務平臺前,我們又需要一個3D的交易平臺嗎?

微網志網友@魯大荒認為,目前的3D虛擬美術館都只具備展示功能,還不是“系統”,而真正的“新媒體平臺是一個數據庫系統,新媒體藝術的最終形態是數據”,正如對現在越來越熱的電商而言,網站的商品展示只是最表面的一環,決定成敗的是訂貨與支付系統、物流、倉儲、推廣、行業資源的整合等等各個幕後的環節。

對於重視實物的藝術品行業而言,虛擬美術館還言之過早。就像三年前的平板電腦的創始者顯得不合時宜,而如今平板電腦的改良者iPad卻大行其道一樣,屬於3D美術館的時代還沒有來臨。當這一天來臨之時,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它一定是一個設計高端,而操作簡便的形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