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中國大學美術館——現代知識的引入與生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2 13:30:3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20世紀初反對博物館最激烈的是未來主義,未來主義為什麼宣稱要摧毀所有的博物館?正是因為博物館沒有生産現代知識,缺乏冒險精神。20世紀下半葉西方發展出來的新博物館理論,主要是質疑傳統博物館理論的研究方式,因為傳統博物館對價值、意義、控制、解釋、權威、真偽等問題的研究不再令人信服。受福柯思想的影響,新博物館理論要對博物館是怎樣建立起絕對標準的過程進行考古,揭示它的脆弱性。相對於自然博物館或科技博物館,新博物館理論更適用於美術博物館,因為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比如科技博物館,它並不存在價值爭議,科技發展史不允許新歷史主義式的判斷,但不斷的重新研究和進行價值評估是美術博物館的必要過程。


  如果説存在沒有圍墻的大學,那麼肯定也存在沒有圍墻的大學美術館。沒有圍墻,並不意味免費的開放,也不是強調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地進來參觀,而是指大學美術館應當是基於非國家或非民族主義的。當前中國的大學美術館給人最大的印像是地方情緒嚴重,展覽總是局限在區域範圍內,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克服大學所在地的地域限制,從地方主義的局限中擺脫出來,才能生産現代知識。那麼,擺脫出來之後怎麼進行現代知識生産呢?博物館發生的兩次重大思想革命就是答案。


  博物館在1880-1920年之間發生了第一次思想革命,被稱為博物館現代化運動,大學美術館要形成學科整體。1960-1980年博物館發生了第二次思想革命,要成為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社會機構。第二次思想革命對大學美術館有沒有絕對的必要是可以討論的,對大學美術館要不要成為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社會機構的討論,其實可以換成學術要不要具有政治影響力的討論。古往今來,學術要不要具有政治影響力一直沒有取得過一致意見,我傾向於贊同學術可以形成政治影響力,比如歐洲思想家經常針對時局發言,學術在中國早期也是學治國之術的意思,該詞含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學術是成系統的,因為知識首先要從自身找到合法化的基礎,找到超越實用的因素,才能有資格和底氣去説服或影響政府如何行事。


  學術政治化並不等於學術沾染上政治惡習,1912年蔡元培就職教育總長以後請魯迅擔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事宜,但卻無美術館可管,遂于1913年上呈《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倡導建立中央美術館,未果,正因為教育官員並沒有把心思放在教育上,一心當官而已,使得魯迅遞交的《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如石沉大海,但也不妨礙該意見書成為研究美術的現代論文。


  美術館發展遭遇政治阻礙無獨有偶,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成立於2003年,1955年,傅雷稱之為“吾國近代造詣最高的藝術家”黃賓虹去世,家屬有意將其遺作四千余件和收藏三千余件捐贈給黃賓虹生前任教的浙江美術學院,但因當時大的政治氣候,院方對黃賓虹不重視,且不願意滿足家屬希望能經常公開展覽的合理要求,最後院領導竟然沒有接受捐贈,今天看來令人驚訝不已,否則該校美術館的學院藏品陳列廳將何其豐富。


  可見,大學美術館首先要重視本校的學術資源,尤其是專業美術學院。綜合性大學美術館則應根據自己學科優勢建立高等研究機構,進行跨學科研究,但學科綜合或者説跨學科並不是説研究要達成共識,而是探尋悖謬邏輯,因為大學美術館也是生産未知的地方。


  註釋:


  [①] 《中國教育報》2009年8月7日,第002版


  [②] 曹意強主編《美術博物館學導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48頁


  [③] 《四川日報》2006年8月11日,第009版


  [④] 曹意強《美術館的定義與國際學術現狀》,《新美術》,2008年第1期,第40頁


  [⑤] (美)珍妮特·馬斯汀編著《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錢春霞、陳穎雋、華建輝、苗揚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28頁


  [⑥] (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月版,第54頁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