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雙年展 中國藝術家輸在家門口

雙年展 中國藝術家輸在家門口

時間: 2010-12-17 17:28:22 | 來源: 新週刊
聲音 >

今年有85個國家535位藝術家562件作品參加北京雙年展,超過了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前三屆北京雙年展的優秀作品獎評選,中國藝術家全軍覆沒,而今年9位獲獎者也僅有一個中國人。

2010年,世界各地有40多個雙年展,中國則有北京、上海雙年展。雙年展就像一架龐大的藝術攪拌機,攪拌出什麼口味,全在乎你手裏有什麼牌。這次,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牌被扔到一邊。

今年的北京雙年展,號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參展國最多的一次,其“國際性”在世界雙年展中也罕見;上海雙年展也請來了23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晦澀的主題闡釋滿是西方術語。

北京守傳統,上海反傳統

世界雙年展大多以裝置、影像為主,北京雙年展卻選擇架上繪畫和雕塑。即便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往往是國外作品。國內藝術家雖然大多偏愛現實主義,但有觀眾反映,看了國內部分疲乏無力,國外部分才有看頭。

阿根廷女藝術家安德烈婭·胡安的攝影《紅12南極投影》跟她4次南極考察經歷有關;蒙古國藝術家巴特巴塔·胡勒巴塔的油畫《無題》,以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一位蒙古老人在人間與天上長眠;智利藝術家卡羅琳娜·馬圖拉納的裝置用70個真空塑膠袋裝著人類穿的皮鞋的動物表皮,揭示人類對動物的虐殺。

北京雙年展守傳統,上海雙年展則反傳統。上一屆上海雙年展還有楊少斌、岳敏君、曾浩、劉野等主攻架上繪畫的藝術家,這一屆是劉韡、汪建偉等跨媒介藝術家。劉小東的油畫是極少的架上繪畫之一,也是觀眾最易看懂的作品。

80年前的《怒吼吧中國!》國際巡迴是本屆上海雙年展主題“巡迴排演”的靈感來源。范迪安解釋説,展覽的兩個關鍵詞是“考古隊”和“田野作業”:雙年展向世界各地派出“考古隊”,和當地藝術機構、藝術家取得聯繫後展開“田野作業”,讓藝術家結合當地情形為上海雙年展創作展品,最後拿到上海“排演”。

家門口的作品差在哪?

雙年展的主旨就是反映藝術新動態。北京雙年展的章程也規定參展作品原則上應為近5年創作。老外都很懂規則,畢恭畢敬地拿出新作;中國藝術家卻喜歡提交幾年前的舊作。因此變成國外部分是新藝術,國內部分是回顧展。

每屆北京雙年展都會評優秀作品獎,前三屆中國藝術家全軍覆沒。而今年9個優秀作品獎,也僅有一位中國人,入選的陳輝用水墨表現中國傳統民居。“陳輝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用水用墨的特長,同時融入了西方寫實繪畫的光影和空間,構成了亦真亦幻的意境。”北京雙年展召集人王鏞説。

西班牙藝術家帕科·波麥的黑白調油畫《車禍新聞》獲全票通過,位列獲獎作品榜首。它看似是一場公交車車禍現場,但又並非照片複製,而是呈現超現實的荒誕感。車禍罹難者似玩偶,正被一個兒童用腳踢弄,隱喻麻木不仁的旁觀者把慘劇視兒戲。王鏞説畫面的震撼力和表達的思想打動了所有評委。

當然,如果是中國藝術家畫《車禍新聞》,又會是不經過濾地照搬現實。《沙塵暴》、《時間·生命——5·12汶川祭》、《在路上——2008南方雪》等中國藝術家取材現實災難的作品不僅缺乏轉化過程,連命名都太直白。

今年2月智利發生了大地震,參展的12位藝術家還大多來自受災地區。藝術家尼古拉斯·賽斯用照相機在受損的房子裏記錄下海浪在墻上留下的水位線,效果比國內藝術家的災難題材更有感染力。“太平洋畫在房子上的線讓我們意識到生死僅在一線之間,大自然操控著某種與我們時下的理性決然不同的秩序。”智利國家美術館策展人帕特裏西奧·M。薩拉特説。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木看了北京雙年展後説,當代藝術的一個主要表達方式是批判,在此次展覽中,批判也成了一種潮流。“多數畫家看到這個主題,便稍動小腦筋,用批判的思維畫出即將融化的冰川和岌岌可危的企鵝,但這些作品因為缺乏真實的內心感受而無法打動人。”

有沒有想像力也是中外藝術家的重大區別。智利藝術家羅薩裏奧·卡蒙娜·約斯特很聰明地用一次性塑膠碗和塑膠杯當畫布,畫蒼蠅和蚊蟲,營造出錯視畫的效果——遠遠看去都誤認為是真蒼蠅。美國藝術家皮特·希勒斯將用破碎輪胎創作的作品取名為《獨立宣言》,以表達“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完全獨立的”。

上海雙年展的主角也是老外。除了長達幾個月的國外巡迴,第二幕“指路明燈”是與紐約表演藝術雙年展合作的,而第四幕“待租賃藝術家”是與克羅埃西亞女性策展小組WHW(What、How and Who)合作的。

雙年展還是老的辣

中國雙年展無論怎麼追求國際化,還是不能與威尼斯雙年展相比擬。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説,有100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是老夫人,而北京雙年展是個4歲的小女孩兒,“她現在需要有人指導成長”。此話同樣適用於只舉辦了7屆的上海雙年展。

遭遇世博會是上海雙年展的最大困境,開展日期從往屆的9月挪到世博會快閉幕的10月23日也是為了避開世博的風頭。觀眾琢磨雙年展還有沒有“戲”可看,策展人琢磨靠什麼吸引觀眾眼球。“世博會以其巨大的體量和前所未有的豐富內容,構成了其他任何展覽都難以逾越的視覺奇觀。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雙年展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吸引大眾的目光。”范迪安説。

而人們對北京雙年展的擔憂是藝術家的數量。2003年首屆北京雙年展展出45個國家329位藝術家677件作品;2005年第二屆擴為69個國家632位藝術家778件作品;2008年第三屆增至81個國家701位藝術家747件作品;今年第四屆則有85個國家535位藝術家562件作品。“北京雙年展參展國家的數量迅速增多,超過了威尼斯雙年展和聖保羅雙年展。”但王鏞也説,“大部分作品表現力不夠強,缺乏精神內涵。”

桑福認為北京雙年展如果少一點藝術家而多一點品質的話,可能發展的速度就更好了,“希望雙年展組委會挑選藝術家和作品能更嚴格一些,這樣水準也會更高”。

非洲達喀爾雙年展秘書長歐塞伊諾·韋德也來到北京雙年展現場,他認為達喀爾雙年展和北京雙年展比較相似。“長久以來,往往是西方人在指導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為了讓非洲人自己來談他們的美學和他們的美術,1990年達喀爾雙年展成立,展示非洲藝術成就。韋德説:“很多非洲藝術家借此機會首次走了出去。”

無論是上海雙年展還是北京雙年展,都沒突顯中國藝術或亞洲藝術。桑福説:“威尼斯雙年展主要是針對西方藝術,非洲雙年展主要是針對非洲藝術,北京雙年展其實應該以亞洲藝術為核心。”只有當北京雙年展、上海雙年展成為亞洲藝術的燈塔時,中國的雙年展才真正具有了國際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