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邵大箴點評第四屆北京雙年展中國藝術家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1 16:50:22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評論家邵大箴

第四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生態與家園”,旨在讓當代藝術家們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用自己的藝術作品向廣大觀眾闡示保護生態環境和守護我們美好家園的文化立場,擔當起藝術家應當承擔的使命。

人們一直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近幾年尤其是今年,地球上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已釀成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災難。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和建設大家的共同家園,是全人類當前最迫切的任務,也是當代藝術家們應該擔當的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是我們人類賴以平安生存和延續的基礎。而人文精神離不開自然物質的基本條件。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首要條件是生態環境的平衡,而這一點往往為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的人類所忽視。最近,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接受《大思考》(Big Think)雜誌採訪時又再一次向人類發出警告:“人類遺傳密碼中攜帶自私與侵略本能,這在過去曾是存活的優勢。但人類很難在未來100年內避免災難,更不容説未來1000年或100萬年。”他認為,人類如果不改變慣性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將會造成地球毀滅的災難。(參見《參考消息》,2010年8月11日)。由此可見,自然生態的保護,離不開人類應該擁有的道德、良知和人文修養,離不開人類對利己主義的克服。那時,只有到了那時,我們地球上的“家園”,才不僅是適宜於居住和生存的自然物質環境,而且是充滿了仁愛與友善的精神家園。

在參加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作品中,出自中國藝術家之手的有164件,其中中國畫42件,油畫48件,版畫、漆畫、水彩36件,雕塑和多媒體及影像作品38件。參展的作品普遍是用形象語言向人們揭示日益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給地球和人類生存造成的危害,批判破壞生態環境的惡劣行為,倡導人們對大自然萬物的友好與親善,讚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展示人們建設綠色家園的良好願望。

從當前我國藝術創作的實際情況看,藝術語言的概念化和主題圖解化已經受到有效抑制,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們都力圖在構思和表現語言上花大氣力進行推敲,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感染力,這一現象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由此,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覺到他們的靈感、才情和獨特個性。

先説説中國畫和油畫。藝術家視野的廣闊和視角的多樣化在這兩個畫種的作品中有鮮明的體現。作品有的直接取材于現實的自然災難,但重視自己的體驗,並添加了幻覺的元素,如中國畫作品傅申年的《五月重生》,油畫作品廣廷渤、劉劍英、吳靜雨、高陽的《時間·生命-5.12汶川祭》,祝明《在路上-2008南方雪》,余含兮的油畫《潮白河畔之五》等;有借助傳統藝術形象來加強藝術表現力以表示良好祝願的,如中國畫作品金瑞的《飛鳥願為雲》等;有歌頌大自然中具有倔強生命力的生物,如中國畫作品田忠利的《不屈》,表現胡楊樹千年不朽的主題;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場景,反映人們陶冶在自然中的融融樂趣,如中國畫作品焦洋的《平湖-螢映影》、劉金貴的《夏至》、李愛峰的《風·影》、都仁畢力格的油畫《馬背情緣》、陳孟昕的《臘月》等。習風山、董學深的《羽殤》、張龍的《吶喊-消失的地平線》,張建超的《凈土》(均為中國畫),崔俊的《蝕》,郭華的《家園》(均為油畫)等,描寫的是我們往往視而不見的悲劇性場面,有現實的警示意義。油畫家徐唯辛和徐曉燕早就有涉及生態環境的創作,可惜這次他們展出的是前幾年頗有影響的《酸雨》(徐唯辛)、《望京街》(徐曉燕)。朝戈筆下質樸的蒙族少女、李鐵香塑造的那族姑娘和閻平描寫的民間戲班演員的《傳情》(均為油畫),通過人的形象與活動,傳達出人們對和諧境界和情感交流的嚮往。王治平、李向明都是十分關注油畫語言表現力的藝術家,前者描寫北方雪景的《冬季》,主要用畫刀刻畫,加強畫面的力度,黑白灰在對比中求統一,層次分明而又有整體感,是一幅富有表現力的作品。李向明的《泥土的夢境》以泥土色為基調,用漂浮的些許橄欖綠加以調劑,構成夢幻的境界。鑲嵌在泥土中的破舊的糧袋,上面還有書寫的文字,反映了勞苦農民的純樸渴望——用誠實的勞動換取生存與富足,這是一件用意象語言完成的帶有哲理意味的作品。説到作品的哲理性,還要提到畢建勳的中國畫《子非魚》,作者用寫實的畫面來閘示莊子與惠子一段對話,暗喻愛護生物、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版畫、水彩、漆畫、雕塑和用綜合材料完成的作品,在表現“生態與家園”這一主題時,很注意本畫種語言的特性,這一點應該特別指出。目前一些版畫、水彩和漆畫作品一味地向油畫看齊,追求大主題、大畫面,失去本畫種形式語言的特色。有些雕塑作品既不雕也不塑,以拓展雕塑語言為名,改頭換面展示實物原型,消解雕塑本體語言。參加這次雙年展,張順清的套色版畫《賽耗牛》、山丹的木刻油印《聖湖·靜》、王岩的《映于飛逝》、趙媞的油印套色木刻《生命》、李曉林的《倖存者》等,都各有特色。冷天明的雕塑《殤》、劉玉庭的《花·物語》、王青春的《古園之戀》、張哲宇的《行走的高原》、張海鵬的《獨釣一方》等,是有相當感染力的作品。這次展覽會上不少用綜合材料及影像手段完成的作品,豐富了表現主題的手段,增添了雙年展的風采。胡明哲的《生長的都市》用亞麻布、岩彩、箔、纖維製作,靈感來自北京街區高大的玻璃幕墻,它們反射出不斷擴大的都市景象,警示人們關注直線發展觀帶來的問題。令人高興的是,參與多媒體和影像創作的很多是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有的還是在校就讀的學生。香港、澳門、台灣的一些藝術家也送來了一些精彩的用新媒材製作的作品。

“生態與家園”是具有永恒意義的藝術主題,本屆雙年展集中展示這一主題作品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因為它們的藝術成果,更在於它能喚起社會大眾對這一主題的關注,以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從而行動起來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守衛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