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國通”——前瑞士駐華大使、著名收藏家烏利·希客先生週四晚再度現身798藝術區,並主持頒發了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獎 (CCAA)。該獎項由他本人于1997年創辦,“專門授予那些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優異才華的中國藝術家及藝術評論人,以表彰他們傑出的創作和評論,並力爭使更大範圍的公眾了解並欣賞到中國當代藝術為中國當代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由五位國內外知名策展人及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小組同時發佈公告,將今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獎”授予了以下三位藝術家。包括最佳藝術家:段建宇;最佳年輕藝術家:孫遜;終生成就獎:張培力。值得注意的是,與國內各種評獎活動以及如出一轍的藝術榜單不同,CCAA的評獎結果呈現出評委們對中國當代藝術完全不同的趣味和另一種判斷結果。比如對段建宇,這位在圈中缺乏曝光率的“非著名”藝術家,評審小組給出的獲獎理由中充滿溢美之辭:她的繪畫和裝置作品都高度個人化,她繪畫性的語言和內容,表現出了與全球性話語在藝術和生命之間的關聯,既具有高度人工化,又有深層的真實。段建宇為她的藝術家同事尤其是女性,那些想要尋求獨特的敏感和想像的人,傳達了一面鏡子。而對孫遜的獲獎,評委團成員則直接表示説,他的作品反抗了“新媒體的獨裁”。
希客表示,希望“中國當代藝術獎”帶來的討論,能夠權衡和豐富中國藝術市場的話題。全世界年輕一代的藝術力量依賴於進一步的解放以及與藝術市場(無論是當地的還是國際的藝術市場)的控制力保持距離。
同時來自“中國當代藝術獎”的另一個隱含的資訊,還在於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統建立的缺失。希客以自己的收藏舉例説,“我採用的是一種機構式的收藏方式。並非所有藏品都是我個人喜歡的,但我認為有代表性的就會去收藏——這樣我的收藏系統就並不是個人品位的展示,而帶有文獻的色彩,以及最重要的記錄中國當代藝術生産機制的作品。”希客向記者的敘述,語氣平靜但非常自信。也許,歷史導致了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作沒有留在中國的美術館的機構收藏體系中,卻留在了中國以外的地方——這也導致了至今藝術界對“話語權”的爭執。然而,在鮮活的中國當代的藝術史創作中,什麼是該留下的?是市場還是市場以外的價值判斷?“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獎”的頒發再次給人們做出了有關標準的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