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艾敬:"改造歷史 "需要自由、有風格、豐富性的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4 19:53:49 | 文章來源: 搜狐部落格

艾敬對話著名藝術史學家策展人呂澎——

"改造歷史 "需要 "自由" "有風格" "豐富性" 的藝術家

2010年5月13日下午16:00,由藝術中國策劃的“艾敬對話呂澎”在"改造歷史"-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展覽現場國家會議中心中心舉行。

本次對話一開始從時間概念,藝術史背景, 藝術現象等各個角度討論"改造歷史"的含義,在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係時,呂澎認為"不能簡單的拒絕資本和市場,而是要看怎樣才能真正的推動藝術本身,需要理性和充滿智慧的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簡單的拒絕 . "

怎麼樣的藝術家才值得進入歷史呢? 面對這個犀利的問題,策展人呂澎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 "藝術家首先要 "自由" 要有"風格",並且具備"豐富性",那麼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會顯得非常的重要." 而這個標準對坐在呂澎對面的艾敬來説恰恰是適用的,艾敬從中國最出色民謠女歌手到中國當代藝術跨界的先鋒人物,遊走于不同的藝術領域中,以觀念性的語言持續著對現代生活和內心經驗的表達,藝術在音符,顏色,各種載體間轉換自如.這樣的"自由"需要藝術家本身過人的才華和天賦,也需要具備很大的的勇氣.

外界對於艾敬跨界做藝術一直有些不一樣的聲音,但是從客觀的藝術角度來看,艾敬本次參展的裝置作品"生命之樹" 構思精巧,造型簡約卻不簡單 ,不管是材料和空間的利用,主題的選擇,都風格明確,含義深遠. 顯示了艾敬作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對於視覺藝術語言的把握和張力,很多同行都給予艾敬作品很高的評價,他們認為艾敬的創作語境已經相當成熟。

在談到作品的被收藏情況 ,艾敬表示 "生命之樹 "創作動機非常純粹,沒有顧及到私人收藏家,該作品很可能適合藝術機構和有相對大空間的學術機構收藏。"生命之樹 " 探討大自然法則,生命的還原方式,提示著那些忽略,呼籲對環境的保護,因為地球就在我們腳下,我們需要在有生命的樹下生息。

主持人問到艾敬未來的創作,艾敬回答,自己目前還處於“有意識創作” ,作品往往承載者社會意義和責任的思考,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到一個“無意識創作 ”的自然狀態。可以信手拈來,隨意而為的隨性而作。

相關資訊:

藝術家艾敬裝置作品“生命之樹”參加“改造歷史 2000—2009年的中國新藝術”大型當代藝術展主題展,該展覽于 5月4日在國家會議中心開幕,藝術史家呂澎、詩人和策展人朱朱、台灣學者高千惠共同策展。本次展覽的國家會議中心展區由“特別文獻展”、“主題展”、“氣質與文明”、“平凡的奇觀”4部分組成。“改造歷史”是從歷史的角度對剛剛過去的十年的藝術進行梳理與呈現。

艾敬作品“生命之樹”是為此次展覽主題展“改造歷史”特別創作,該作品採用幾萬雙一次性筷子塑造一個三米五高的大樹,用艾敬的話來説“用不環保的材料做一個有關環保主題的作品”,首先,作品是在視覺造型上是一棵精美的樹,而材料的選用則給視覺語言本身注入了更深層的社會意義,樹枝上還屹立著一隻黑色的烏鴉標本,這個形象的出現也隱喻著一些資訊,作品的衝擊力簡單而明確,那就是在我們歷史的行進中需要改造的是一些錯誤的行為,保護大自然,關愛生命,是該作品“生命之樹”的創作理念。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