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傅剛:美國紐約藝術區的興衰啟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1 17:09:54 | 文章來源: 今日藝術網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上不時出現京城一些藝術區面臨被拆除的報道。藝術家的被迫遷徙,城市規劃、商業利益與原生態文化空間的衝突,其實在國外也是常見的。在現當代紐約歷史上,藝術家和畫商為尋找廉價房租和合適空間的主觀行為,客觀上曾導致了紐約城市建設和立法的相關變化。這些變化,不僅使藝術家生存空間得到認可或者有了起碼的改善,而且影響了社會時尚和當代文化;影響了紐約整個城市,甚至波及到世界其他城市。

格林尼治村的變遷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格林尼治村,是當時美國城市生活的縮影。富人住寬敞豪宅,銀行家和職員住高層公寓,愛爾蘭和義大利新移民住經濟公寓。藝術家、作家、波西米亞浪人們呢?住稍加改造的老房子。

格林尼治村聚集著很多文學家,湯姆斯·佩恩晚年在這裡生活,愛倫·坡換住過好幾處房子,沃爾特·惠特曼的住處離這裡不遠,亨利·詹姆斯出生在華盛頓廣場,馬克·吐溫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那時以視覺藝術創作為業的畫家、雕塑家、攝影師和商業藝術家們,作品的尺寸較小,除了喜歡有天窗和向北的工作室,與作家和詩人相比沒有特別不同的空間要求。

格林尼治村最鮮明的特色,就是“村”中住著讓保守階層人士看來無論穿著和舉止都很怪異的藝術家。

兩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兩大批來自歐洲的新移民。格林尼治村像紐約其他地方一樣,人口數量劇增。地産開發者伺機進行重新開發,原有的小尺度街道、風格多樣化的建築和浪漫的藝術氣氛,逐步被符合最低居住標準但是密度和高度迥異於過去,而且品位一般的高層公寓所取代。到20世紀中期,佔絕對數量的中産階級住宅,價格不是藝術家能夠考慮的。這實際上驅使著藝術家們另謀活路。而沒有經歷大面積大規模開發的蘇荷(SOHO),自然吸引了藝術家的目光。

蘇荷,LOFT生活方式發源地

蘇荷在格林尼治村南邊,名字原意是休斯敦街以南地區(south of Houston)。20世紀上半葉,這裡是紐約的輕型加工業基地。

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作品,具有19世紀沙龍畫藝術家不可想像的大尺寸和多種媒介。原在格林尼治村、東村等地的藝術家,逐漸感到老房子的小空間不得施展。與此同時,戰後輕型加工業走向蕭條,蘇荷地區空置的車間和庫房是敞開的LOFT,具有一般居住建築所沒有的、未經隔斷的大空間,成為藝術家青睞的地方。隨著工廠的慢慢撤離,藝術家不斷進入。到上世紀50年代晚期,蘇荷已成為紐約藝術家密度最高的地方。

但最終使蘇荷成為西方當代藝術重鎮的重要因素,還是商業畫廊的進入。到1976年,這塊彈丸之地雲集的畫廊已經超過70家。到上世紀80年代末,各類大小畫廊達200多家。

蘇荷聞名紐約,隨後聞名世界,其藝術家工作室和住所具有的散漫而有秩序、不昂貴卻有品位的自然風格,經過媒體的宣傳,一度成為家居時尚。參觀蘇荷的畫廊,一度成為有閒階級婦人別致的活動內容。

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荷作為一個城市老舊地區的轉型成功,它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受到了商家的關注。著名服裝和化粧品公司紛紛進入蘇荷,建立旗艦店專賣店,蘇荷的街道變為精品街。這樣的多方壓力,使蘇荷的建築空間成為緊俏商品,最終落實為持續上揚的房租。蘇荷的畫廊開始了規模空前的大遷移。

切爾西,新的藝術中心

20世紀60年代率先進入蘇荷的庫柏畫廊,再次領風氣之先,遷往切爾西。此後短短幾年間,所有重量級畫廊,也陸陸續續撤離蘇荷,擁向切爾西。

切爾西地區有一個極其醒目的歷史遺跡——延綿數裏銹跡斑斑長滿雜草的廢棄高架鐵路。在畫廊進駐以前,鐵路橋兩側一派凋敝景象。而如今,切爾西畫廊的數量,已超過鼎盛時期的蘇荷。到21世紀初年,從20街到26街這個畫廊區中心地帶已接近飽和,房租也看漲,迫使後來的畫廊繼續往北鋪開。廢棄鐵路像一根繩子,南北縱貫整個切爾西,把有畫廊藏身其中的建築物連接起來。

當畫廊區即將形成而尚未形成的時候,切爾西不僅吸引了更多的畫廊和參觀者,而且吸引了住宅開發商、大型傳媒企業公司和零售商。當年在蘇荷顯現的發展順序——藝術家到畫廊再到商家,在切爾西被壓縮,所有看中切爾西前景的利益集團和個人摩肩接踵幾乎同時撲來。他們都懂得一句話: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寫這篇文字時,我當然會想到巴比松和楓丹白露,想到巴黎的左岸和蒙巴納特高地,想到倫敦的蘇荷和塔橋東南的那一片,想到北京日益商業化的798、紅磚的宋莊和已被消滅或等待被消滅的畫家村,想到已然小布爾喬亞得不行的上海蘇州河畔那一段,想到許多類似的地方。儘管時空和文化迥異,我相信紐約的故事,紐約之外的人可以理解,也有意義。

先鋒藝術:LOFT,席捲全球的藝術時尚

LOFT的字面意義是倉庫、閣樓之意,但這個詞的內涵已遠遠超出其最初涵義。

20世紀40年代,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紐約蘇荷出現。藝術家們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娛樂等各種空間,在浩大的廠房裏構造各種生活方式,創作行為藝術,或者辦作品展。

20世紀後期,LOFT這種工業化和後現代主義完美碰撞的藝術,逐漸演化成為了一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並且在全球廣為流傳。798就是中國現代LOFT文化的典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