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用“八分鐘”講述中國人的精氣神——訪世博中國館影片《歷程》導演陸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4 13:40:05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璩靜

1日,世博會中國國家館49米高的頂層三折巨幕上,正迴圈播放著一部名為《歷程》的八分鐘影片。隨著世博會帷幕漸開,這部電影也成為中國國家館展品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記者1日就這部影片採訪了《歷程》導演、曾執導《可可西裏》《南京!南京!》等多部國際獲獎影片的年輕導演陸川。

記者:《歷程》主題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城市化進程”,這是一個主題相對宏大的命題作文,您如何用創意將這一主題影像化?

答:這個項目與我以前拍攝的電影差別很大,其中有很多規定動作,有講述故事的“界限”,並不是完全自由創作。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團隊的智慧結晶,體現的是整個中國館的訴求和表達。

記者:用“八分鐘”講述中國人的精氣神,您贊同這種説法?

答:對,是一種主流的精神氣質。三十年裏,中國人呈現的精神氣質是千姿百態的,我們期望呈現的是最主流的精神氣質。

記者:影片怎樣用一個或者幾個故事貫穿主題?

答:我們找到了“家庭”這個切入點,通過講述一個家庭的四代人,父親、兒子、孫子、重孫子以及他們30年的經歷來表現中國人的心路歷程。通過四代人的聚散離合、顛沛流離來展現他們和我們所生活過的農村與都市。在三折巨幕上,每一代人的愛與痛、艱辛與磨難、生活都會以蒙太奇方式連在一起,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我們把鏡頭對準四世同堂,中國人最重視的家庭至高理想就展現出來了。

記者:八分鐘中,要講述能代表中國人、中國發展的故事,要展現太多的歷史、過往和成就,是不是很大的挑戰?

答:展現中國30年城市化進程,要是把這個問題説明白了,可能就是一部十幾小時的紀錄片,可我們只有八分鐘。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集體創作中,貫徹政府的意願,表達真摯的情感和對國家的忠誠,同時拍出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記者:影片在拍攝手法上有沒有突破?

答:唯一想做的就是改變。我們想擺脫以往宣傳片的“燦爛的笑臉”情結,拍出一些觸動內心、富有感染力的東西,就像一把錐子一樣,直指人內心。例如,有一個鏡頭是上萬人的奔跑,父子倆告別,孩子在曠野上奔跑,各民族的人匯集在一起,實際上是一種詩意的展現,我覺得挺感人的。

記者:同時放映影片的是3塊超大折幕,是不是增加了講述故事的難度?

答: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當初沒有選擇環幕,是因為在美學表達上,折幕會是一種多空間的講述,像音樂和弦一樣。

記者:影片拍攝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據説,影片劇本經過了90多稿改動,有時甚至要推翻重來。

答:做片子一年多來,最大的任務也是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團隊表達和國家表達中尋找“共振”。對中國人的愛——這是我們找到的答案,是影片最核心的情感。

記者:有評價説,影片通過汶川大地震內容表現出人的韌性和穿越災難的力量,您怎麼看?

答:中國人最偉大在於面對災難的那種堅韌。我們用了足足1分鐘的“子彈時間”去表現。此外,我們是想拍年輕的一代人,特別是在汶川地震後成長出來的“80後”,他們有能力去肩負一個民族的興旺,去穿越災難,把城市重建的重任擔負起來。

記者:身為一部世博主展影片、也是代表中國的重要影片的導演,您在拍攝中是不是感到了不一樣的責任感?

答:坦率地説,一開始就感到了非同尋常的壓力。我是從2008年8月開始介入世博會國家館創作的,當時是作為主題演繹部的影像評審,和城市、建築等各門類專家一起評審各種方案。後來,世博局領導找我談,問我有沒有願望為國家館做一部影片。就這樣,我們接下了項目。我特別希望去做一個新東西。也許它會受到各種爭議,但我覺得總要有人去嘗試,去做實踐者。希望我們的努力會讓大家滿意。

後記:記者日前在一次現實題材創作座談會上採訪了陸川導演的父親著名作家陸天明。他當時的身份是紀念深圳建立特區30週年大型電視連續劇《命運》的編劇。為了這部史詩般的劇作,陸天明耗費了整整四年的心血。他精心打磨作品受到了業界所有專家一致好評。像他父親一樣,陸川也在採訪中不停地強調兩個觀點,一是作品是集體的智慧結晶,二是為了藝術的多元形式和豐富內容,藝術家需要不斷地辛勤探索,他們必須願意啃“硬骨頭”,勇做實踐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