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展美人演再引爭議 798待美女救市?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8 15:50:20 | 文章來源: 藝週刊

  “藝展美人演”是由搜狐文化頻道主辦的一個專門由女學生模特打造的、為所有網友推薦京城各大畫廊藝術展的欄目。活動從推出至今,已經成功製作了三期節目。三期節目中,搜狐“精選”出來的“美女”引領著鏡頭帶著網友們進入798的藝術空間,參觀精彩獨特的展覽,聽著名策展人講解作品的含義,親身感受當代藝術的魅力。

  東方視覺在今年一月策劃了“畫廊小姐”的海選活動,活動推出後就遭到藝術評論界的“板磚”,甚至有評論家認為“畫廊小姐”的評選是當代藝術轉向低俗的開始。和“畫廊小姐”選拔一樣,“藝展美人眼”節目一經推出就吸引了藝術圈內圈外眾多關注的眼睛,網友們質疑“美女”的專業性——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大三的女生——對當代藝術有多了解?這次活動又是媒體,藝術機構對當代藝術的集體炒作?

  面對眾多的質疑,記者採訪了“藝展美人演”活動的主辦方搜狐文化頻道策劃人李勞先生,“美女”曹然,798尤倫斯藝術中心推廣部李沐頤總監,以及參與活動併為“美女”講解的知名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高士明教授。

  “美女就是噱頭”?

  “藝展美人演”第一期的“美女”曹然來自北京外國語學院英文係,今年大三的她在此次活動前對當代藝術幾乎沒有任何了解。“同學推薦我去這次活動。我不是學藝術的,以前對當代藝術也沒什麼了解。”曹然説。

  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專業背景出身的“美女”是否有能力有資格去引導大家參觀藝術展。面對質疑的聲音,“藝展美人演”的策劃人,搜狐文化頻道李勞認為,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為大眾服務,希望將藝術這個相對窄眾的文藝方式推介給大眾,讓普通民眾接近當代藝術。“美女和藝術的美一樣,都是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官享受。用這種輕鬆簡單的形式讓不懂當代藝術的網友對她産生興趣。這些觀眾也許對當代藝術知之甚少,他們就像小學生,如果你太專業可能會把他們嚇跑。”

  “如果我們推的是美女,那我們就是拿藝術作秀,如果我們推的是藝術,那美女就是噱頭。商業成分的評判要看我們活動的推介內容。”李勞説。而這個“噱頭”無疑是成功的,足夠吸引眼球。“相對於傳統紙質媒體的文章和照片,網頁通過不同的媒體介質,從視頻,照片,文字這三種形態,從不同角度的讓觀眾對接受,了解藝術展。在一般情況下,網民瀏覽一個網頁,停留的時間大概是1-2分鐘,而在我們這次活動的網頁上,網友們平均停留時間是10分鐘,而且在兩天之內達到10萬人。這個數字是可觀的。”

  對策劃這樣一個活動是否能保持當代藝術自身的專業性,頗值得商榷。而讓更多人了解當代藝術這樣的“公共美術啟蒙”活動——這個本該是學校美育內容的項目——在善於捕捉大眾心理的媒體面前成為具有“作秀”嫌疑的商業宣傳行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除了“美女”的非藝術專業背景,膚淺的藝展評論並也是網友質疑其不專業的原因。專業與否和膚淺與否本就是兩回事。不專業的只能發發感嘆,無關痛癢。

  這樣的極具爭議的看展覽形式被搜狐運用到推介當代藝術的目的中,業界激起“千層浪”,也引發一系列新思考。業內觀察人士分析認為,如何讓當代藝術不再局限于一個小眾的圈子,開發和挖潛出潛在的藝術關注力量,這是大眾媒體和藝術專業媒體面臨的挑戰,也使媒體做出報道定位和方向上的勇敢嘗試,而搜狐這次大膽的探索無疑值得關注與探討。

  “展覽形式的轉變”?

  作為“藝展美人眼”第一站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從建立就一直標榜其學術高度。面對其展覽退到“美人”後面的疑問,出乎記者的意料,“一頭霧水”的尤倫斯似乎並不買這個“帳”,尤倫斯推廣部總監李沐頤很淡然:“這個活動是由搜狐主辦的,可以説和尤倫斯沒有任何關係。他們這樣的‘美人’噱頭對於我們的展覽本身以及尤倫斯自己的宣傳活動沒有根本上的影響。不同的媒體對於一個展覽的報道也是不一樣的。”

  至於這樣的活動是否有積極的一面,李沐頤則認為,“搜狐作為大眾媒體,對面的觀眾層次也是不一樣的,觀眾自己會有選擇的。對藝術本身關注度較強的觀眾,自然會更深入到文藝現象,關注我們的展覽本身。至於對藝術本身沒有了解的觀眾,通過看‘美女’看到了我們的展覽,也不是什麼壞事。”

  而這樣的方式能否發展獨立出來,不再僅僅是一個媒體行為,而是成為今後策劃展覽的一部分,甚至帶來公共空間呈現上的變化?李沐頤説:“應該不會,因為藝術界人士始終是我們最重要的受眾群,也是我們深入對話的群體。我們仍會繼續保持我們的學術性。這樣的方式看起來還是太不專業了。”

  “公眾平臺的建立”?

  此次活動中給“美女”做展覽介紹的是中國美術學院的高士明教授。一直活動在學術和研究領域的高教授又是為何會參與到這次活動中來的呢?“那完全是個意外,哈哈!我在看展,搜狐的工作人員認出了我,就讓我給講講。”高教授隨和的説。

  “因為那個女孩子對展覽,對藝術不了解,我也就做了‘ABC式’講解。”高教授説。作為一個成功的策展人,高教授在看待這次活動的時候認為:“展覽和大眾需要溝通。如何達到理解和溝通,這個的關鍵就在於公眾話語的平臺。這個平臺是否開放,公眾是通過什麼方式錶述自己的想法的。公眾媒體是否有公眾性。”

  在面對對當代藝術知之甚少的民眾,該説什麼話,該怎麼説,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關於媒體在民眾中的導向作用就被突出出來。然而“我們現在的媒體表述的層面不同,往往呈現一面倒的情況,這是我們現在不健康的媒體環境。”高教授説。

  而現在,越來越不滿足於被動接受媒體引導資訊的民眾和一直渴望打破博物館形制走進大眾卻又一直隔著距離的當代藝術之間怎樣才能建立起更廣泛的對話平臺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就像一個議會,一個議案,我們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同一個事實,有不同的表述,這才是民主。我們設想有一個論壇,在這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多,而是個體內部的多方面。我們要有這樣的基本認同,每一個個體都既是主體又是媒體。我們應該有這樣意識,每個人都延續著另一個個體。”高教授最後強調。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