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張海濤:潛默 • 靜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8 15:52:1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五.潛默·靜默的現實意義

歷史上潛默.靜默思想常常是宗教活動的核心部分,並被看作是改變人的意識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反抗者利用它組織起義推翻舊的政權的方法,也是鞏固政權,採取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而在當今社會我倡導潛默思想,只是對當下經濟消費時代所引發的人的精神異化的一種補濟。同時也是當下人在浮躁及不確定的時代,以禪靜心境和態度對時代理性的介入,即使是批判也以平常心表達不平凡的感受。無為不是不做事,無欲也不是沒有理想,不修之修也不是不修持,不知之知並不是真的初級的無知,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樸素”“不染”的心境。潛默可能比“正”的方法表現表像的流血更具有力量。我一直提起“軟”傷害也就是時常提起運用“軟”來解決問題,就如太極的潛力量。以靜制動,柔中有剛,更多有健心防身之功,而潛默也是健心防心,並具不動聲色的批判力量。

老子十分注意處理統治者和老百姓的關係,他看到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因此提出要求“無為而治”。老子的所謂“無為而治”就是認為,統治者在表面上應該少一點慾望,少一點作為,對人民聽其自然,老百姓也就會沒什麼慾望要求,而過樸素安靜的生活。就這樣做,統治才能鞏固,得到更多的好處。

曹魏政權是在鎮壓漢末黃巾起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與農民階級有著尖銳的矛盾到正始年間(西元240-249年)這些矛盾日趨尖銳,魏晉玄學正是適應這種形勢出現的。為維護門閥土族統治非論證的哲學理論,防農民革命,緩和各種矛盾,於是就提倡所謂“無為而治”理論,用道家思想,要求被統治階級安貧樂道,無知無欲,不犯上作亂。

最早的大約在東漢末,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而正式出現,其時在社會上兩大道教組織:一為于吉、張角所創“太平道”,一為張陵(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張角利用太平道組織農民造反影響最大,提倡下層勞動人民互助、互濟。此外還規定了一些簡單宗教戒律,隨著黃巾起義的被鎮壓,初期道教作為民間宗教的歷史基本上也就此告終。

唐朝統治者,在隋末農民起義打擊後,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採取緩和矛盾的措施,以防止農民戰爭的再起。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並不信佛,可他認為佛教對治國有利,並加以扶植,佛教教義理念,可教人“積善”,在李唐王朝的倡導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出現了一大批僧侶貴族,有的被奉為國師,有的領地受封,形成了僧侶貴族的特權階層,這樣在朝廷的支援下,佛教在社會上就更加廣泛地流行起來。

統治者和起義者採用潛默思想平靜人心,不論他們的政治目的如何,可見潛默思想還是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潛默的思想正是佛道教思想相互結合、互通、相融的思想,潛默的思想中“靜默”心境又主導潛默的思想,以“靜”“道”“無為”“無欲”“無知之知”“不修之修”統治者和建議者採用潛默思想平靜人心,可見潛默思想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然古代宗教種類相對單純而好改變和影響政治意識,當代中國社會宗派眾多,加之共産主義思想影響,潛默思想只能成為多元思想中一部分存在而已,我倡導潛默的思想無意介入政治意識形態而更多關注精神的需求,以一種“潛”為力量來介入當代以靜制動健心防“身”。這些年靜默作為一種臨床心理治療已經在全世界掀起,最終目的是讓大家以“靜默”心境處事,增加自信心,並且以此介入現實生存感受,目前世界上約百萬以上人在進行靜默訓練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甚至據專家斷言,如果世界上人口1%——5%通過靜默實踐,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和消除世界所面臨的殘暴,犯罪,貧困和戰爭。

2006.10.09 于宋莊

 

我的風景

潛默的作品是我在2005年最滿意的系列。

它經歷了一個由淡淡失意,回歸自然到無知無覺的狀態——我是從中國傳統文人“儒道釋”的體驗裏,尋求能夠與當代文化啟示的樣式。

最初那種黯然神傷的感覺,漸漸變成我需要的某種柔弱的力,儘量和直接陳敘的藝術語言拉開距離——我個人非常喜歡當代藝術裏那些獲得公共認可的風格,這些風格在上一代藝術家是那麼強悍,對後來者企圖以模倣和仰慕來獲得其精神的追隨者,我看到是簡單和蒼白。

我需要值得咀嚼的,像一種沉默的聲響——我覺得它也像我近些年來的個人生活。2005年,我用那一年把自己略帶的傷感,演變成純天然狀態的靜和寂,直至無知無覺。

 

   上一頁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