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錢幣與書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3 02:05:0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戴志強

 
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通寶”
 

 
宋太宗書寫的“淳化元寶”
 
中國書法蘊涵著東方神韻,給人以美的享受。方孔圓形的錢型,加上簡單明瞭的錢文,使人一目了然,即可斷定它是東方的錢幣、中國的錢幣。不同時期的不同書體,不同作者的不同手法,既有強烈的時代感,又充滿著變幻莫測的個性特徵。每一個錢文的神韻氣息,使偽造者犯難,無法完全做到形似,更難以做到神似,從而,為人們的有效識別,為錢幣的防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正是因為這些緣故,書法藝術伴隨著中國古錢的發展足跡,形影不離,錢文書法成為古錢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同時,古錢上錢文書法的變化,也成為中國書法藝術演變和發展的一個縮影。

先秦時期(西元前221年以前),錢幣上的文字是當時流行的大篆書體,它們既保留著商周甲骨文、鐘鼎文的遺風,還更多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實用書體,反映了戰國七雄不同地區的不同書寫方法。由於鑄造工藝原始,先秦錢幣上的錢文變化無常,它雖然不是由專門的書法家書寫,但其筆鋒之犀利,運刀之嫺熟,錢文疏密繁簡之佈局,決不是隨心所欲的隨意之作,而是工於刀筆文字的專門的匠人所為。

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統一文字的書法為小篆書體(即秦篆,亦稱李篆)。隨即又統一了貨幣,不僅統一了錢文的內容,還統一了錢文的書法,即以小篆書體來書寫錢文。漢(西元前206年)繼秦制,錢文仍為篆書。新莽時期(西元9年—24年),王莽對錢幣的鑄造非常重視,錢文的書法更為考究,錢文采用錢線篆(亦稱懸針篆),筆道上粗下細,用筆剛勁有力,藝術性、裝飾性極強。南北朝時期,錢文的篆法多有創新,南朝劉宋(420年—479年)鑄錢錢文采用薤葉篆,北朝後周(557年—581年)鑄錢錢文則用玉箸篆。

隸書在錢幣上出現,最早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成漢李壽漢興年間(338年—343年)鑄的漢興錢,錢文“漢興”兩字有兩種排列方式,兩種不同的書體。一種是傳統的左右橫列篆書書體,一種是上下豎列的隸書書體。但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隸書錢文,則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以後的事情。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古錢鑄造的頂峰時期。由於鑄造技術的成熟,可以保證書法藝術在錢幣上的充分反映,宋錢上的錢文幾乎包括了真、草、行、隸、篆各類書體。宋朝的皇帝有不少是書法家,他們親自書寫錢文,被稱之為御書錢,也在客觀上推動了書法藝術在錢幣上的應用和再創造。各種書體在宋錢錢文上爭奇鬥艷,甚至出現了九疊篆的錢文。九疊篆書體一般用於官方的印璽,由於篆文複雜難讀,民間很少使用,把它用來書寫錢文成為宋錢的一個特例。

南宋朝淳熙七年(1180年)以後,宋錢錢文的書法逐步統一為宋体字,此後的錢文書法比較注重實用性,一般都採用楷書書體。元、清兩朝,錢幣上的文字除了漢字外,還出現了蒙文、滿文、維吾爾文等民族文字,體現了多民族國家多種文字並存的特色。

中國古錢上的錢文,多數出自書法名家之手。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的,諸如:唐歐陽詢書寫隸書“開元通寶”,南唐徐弦書寫篆書“開元通寶”,宋太宗趙光義書寫真、行、草三體“淳化元寶”、“至道元寶”,宋徽宗趙佶書寫瘦金體“崇寧通寶”、“大觀通寶”,金黨懷英書寫篆書“泰和重寶”,元周伯琦書寫楷書“至正之寶”,清戴熙書寫“咸豐通寶”、“咸豐重寶”等等。其實,秦漢以降,錢幣上的文字應該都是書法家的作品,西漢的“五銖”錢,五莽的六泉十布,錢文都非常考究,自然都是由書法家所書,只是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而已。

中國古錢的鑄造,採用澆鑄工藝。這種工藝需要先刻製模具,早期稱之為“錢范”,錢幣的模型和錢幣上的文字,直接刻製在原范上。唐宋以後,改為翻砂法鑄錢,錢模被稱之為母錢,即用母錢為模在沙盤上印製錢腔,澆鑄錢幣。最初的母錢又被稱之為“雕母”,是用銅、木(硬質雜木)等材料直接雕制而成的。無論是錢范的雕刻,還是母錢的雕刻,都和篆刻技術有著不解之緣。

書法藝術是古錢文化的精華。古錢的美,古錢的藝術魅力,主要集中在書法藝術上,集中于書法藝術在古錢上的再創造。錢文的書法藝術,又是通過篆刻技術再生到古錢上的,因此書法和篆刻藝術是古錢文化的精華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