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院校的收藏與香火的接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06 09:32:55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美術院校通過舉辦展覽,向社會展示其科研成果和創作成績,同時獲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是多年來院校對外工作中的一項比較慣常的做法。6月29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卻在這一慣常的做法中,讓人們于意料之外看到了這一學院美術創作集體的整體實力。該展覽選取了近年來50余位教師的中國畫、油畫、藝術設計作品,加上院藏作品,4個部分共有400余件,洋洋大觀,而且充滿了新生的活力,表現了首都師大美術學院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已具有相當的實力,超於人們的想像之外。

作為展覽中的一個部分,首都師大美術學院的收藏也讓人們刮目相看,從古至今,尤其是與這所學校發展相關的衛天霖的作品收藏所具有的獨特性,從一個方面顯現了這所學校的特色。大學的博物館以及收藏是衡量大學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國的大學博物館雖然還沒有達到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學博物館的實力和水準,但像中央美院陳列館這樣的大學美術館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史上也是影響甚巨;而四川美院美術館至今都具有省級美術館的職能,它們的收藏更是中國藝術品收藏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處於中國美術院校中的收藏,近百年來都是因為院長的興趣、愛好和眼光,逐漸累積而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院校收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圍繞教學而開展,這些收藏作為教學的資料,在歷年來的教學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或作為臨摹的範本,或作為賞析的對象,能夠讓學生足不出校門就得以與名家名畫相接觸,從而激發夢想。近年來各美術院校美術館的建設也形成風氣和規模,不僅為收藏設置了安身之所,而且有些還在當地的美術展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院校收藏是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其數量和品質往往是院校基礎實力的一種標誌,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的院係調整中,當華東藝專(今南京藝術學院)決定遷往西安,首先運走的就是收藏和石膏教具,雖然劉海粟、溫肇桐等教授反對,但結果是每人一頂右派帽子。人可以不去西安,可是,已經到了西安的收藏等從此沒有能夠回來,卻成為西安美術學院歷代書畫收藏中的主要部分。包括西安美術學院在內的院校收藏,自50年代以來都陸續不斷增加,過去經濟困難時期都能夠如此,現在院校的經濟大發展,在經濟上更不應該成為問題。可是,如何建立收藏基金和計劃來擴大收藏以與硬體的改善相適應,顯然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在擴招浪潮中加強收藏等基礎工作,無疑又是影響到院校基礎的另一方面的問題。

另外,各院校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之後的名家收藏出現了斷檔的情況,表現出了藝術市場高度發展之後對於院校收藏的影響。學校買不起,買得起又因為沒有建立制度而難以報賬;藝術家又不太願意把那些都已經與資本社會中的具體數額等同起來的作品捐獻出來,而院校數量的大幅增加則使畫家們難以一一面對;院校的影響力還關係到藝術家捐獻的態度,院校領導人對於學校的感情和責任更決定了能否以私謀公。這些都影響了香火的接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