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俞劍華遺著整理之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0 15:30:47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今年,正值俞劍華先生逝世三十週年,近期,由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的“俞劍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順利召開。

俞劍華先生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美術史論家、教育家。畢生奉獻于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畫論研究,成就卓著,著作等身,出版有近千萬字的美術史論方面的著作,如《中國繪畫史》、《中國畫論類編》、《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國畫研究》、《中國壁畫》、《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書法指南》、《顧愷之研究資料》(合撰)、《<石濤畫語錄>註釋》、《<宣和畫譜>註釋》、《<歷代名畫記>註釋》、《<圖畫見聞志>註釋》、《中國畫論選讀》、《俞劍華美術論文選》等,對推動我國美術史論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研討會上,由東南大學出版社趕在會議之前出版的俞劍華研究叢書終於面世:《俞劍華敦煌藝術考察記》(影印本)、《俞劍華寫生紀遊》(影印本)首次面世,《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原《俞劍華美術文選》(增訂本)、《中國繪畫史》(簡體新版)、《俞劍華先生學術研討論文集》。

俞劍華先生所著《中國繪畫史》由商務印書館1937年出版,1998年影印出版,上世紀30年代初版之時,書林盛傳,舉世矚目,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雖多次重版印刷,書店仍脫銷已久。俞劍華先生在“凡例”中一一分析當時僅有的幾部繪畫史著作的編撰特點,如日·大村西崖《東洋美術史》中論及中國繪畫的部分“失之太簡”;中村不折、小鹿青雲的《支那繪畫史》則“夾敘夾議,眉目不清”;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依中村之本,而多所增損”,“本非著作”,實為講義,以應教學之急需出版成書;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則是“空前之巨著,議論透辟,敘述詳盡,且包羅宏富,取材精審,綱舉目張,條分縷析,可謂中國繪畫通史之開山祖師”,然“失之過繁”;秦仲文的《中國繪畫學史》“夾敘夾議”,“文體文白兼用,眉目更欠清晰”。強調自己的這部繪畫史當“採古今諸家之所長,去諸家之瑕疵,斟酌損益,商討繁簡”而成。新版《中國繪畫史》按現在的出版要求,書中章節作了規範化處理,文字上除了訂正了原排印中的個別錯別字、標點符號外,一律保持原貌;因原插圖無法翻印製版,由俞劍華先生的關門弟子,南京藝術學院周積寅教授另選彩色、黑白插圖近120幅重印。

1985年,俞劍華先生誕辰90週年之際,由周積寅教授編選了《俞劍華美術論文選》,收錄了其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稿41篇。在《文選》基礎上,另增先生1924年至1964年出版、發表過以及未發表的論稿31篇,更名為《俞劍華美術史論集》。其中包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王紱》(傳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陳師曾》(傳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論》,這些早年出版的著作坊間已難覓得,現收入《史論集》,“俞劍華年譜”也作了增訂,新增部分資料的整理和蒐集工作是艱難的,它們的學術價值也是非同一般的。

俞劍華先生對自己,也對從事美術史研究的人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寫萬幀文”、“畫萬幅畫”的要求。俞劍華師從陳師曾,繪畫基礎紮實,他擅長山水畫,兼擅花卉,並工書法。畫法受王蒙、吳鎮、沈周、石濤等人的影響,創作的山水畫筆墨蒼勁,構圖豐滿,含蓄有味,自成一格。先生極為勤奮,僅在1930年,就積寫生畫稿數十冊,遊記60本。其中,《俞劍華寫生紀遊》(影印本)便收入了他“行萬里路”的寫生作品,包括《武夷九曲紀遊圖冊》、《續遊浙東記》、《浙贛屐痕》、《俞劍華皖南紀遊圖冊》4個部分,既有遊歷途中的寫生作品,也有手書珍貴的文字資料,以影印的形式保持原貌奉獻給讀者,切實體現了俞劍華先生一貫堅持的理論研究與繪畫實踐相結合的觀點。俞劍華先生特別重視對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解讀。在研究中他強調文獻材料與實物觀摩相結合,一方面憑文獻材料説話;另一方面又身體力行,先後到甘肅、陜北、山西、河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敦煌莫高窟、漢墓壁畫、武梁祠畫像石、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造像,他都用認真的態度和自己獨特的方法,親手臨摹,研究考證。《俞劍華敦煌藝術考察記》即是體現其嚴謹的治學方法的考察研究成果,此書也採用圖文並茂的影印方式,文字部分包括“總論”、“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內容”、“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石窟的概述”等四章。

誠如劉偉冬教授在《未曾忘卻的紀念》一文中所言:“我們今天紀念和探討俞劍華以及他的學術成就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回顧,應該説紀念和回顧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指向未來。”“隨著俞劍華先生更多遺著的整理、出版以及對他和他的學術思想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們堅信他的學術價值和地位將會獲得重新的認識和確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