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兩會代表委員評説藝術教育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1 08:25:10 | 文章來源: 文化傳播網 焦雯 劉修兵 翟群

隨著一年一度藝術院校招生考試轟轟烈烈地展開,又一批學子踏上了四處趕考的艱辛歷程,儘管許多人明知很可能會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地,他們依然一如既往、前赴後繼——對於擠在高考獨木橋上的考生們來説,“有學上”的誘惑似乎已經完全遮蔽了前方無業可就的“陷阱”。

一邊是招生場面的火爆,一邊是就業市場的冷清,遭遇這樣的冰火兩重天,中國的藝術教育到底怎麼了?是社會問題還是藝術教育本身的過錯?今年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們就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該給藝術類招生降溫了

“北京電影學院的藝考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一直如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對於考生的趨之若鶩已經習以為常。“電影是一個高附加值的行業。市場大了,成名的機會就多了,有些演員一年拍一部片子就夠了。”名與利的種種誘惑、對於影視明星光環的迷戀是許多考生報考藝術類院校的最主要的原因,而相對較低的文化課分數線,也使藝術類的院校、專業成為了高考中一片獨特的“避風港”。

“現在很多院校只考慮收取高額學費,盲目設置專業,致使一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能改行,這極大浪費了國家培養人才的投入,也引發了一系列後續的問題,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我建議,一定要調整相關的專業和課程,使之真正適應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教授杜滋齡認為,給藝術類招生降溫是時候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瞿弦和也呼籲藝考生要慎重選擇:“中國的文藝團體受到編制、待遇、戶口等因素影響,名額非常有限並已基本飽和。我們團每年只招5至7人,而報考人數達到300人左右。”

藝術人才豈能批量生産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雲,提到當前的藝術教育現狀顯得憂心忡忡:“現在藝術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將原來的一對一教學改為大班制教學,這是由於教師數量不足,而學生又太多,另外,也是對藝術教育的特殊規律認識不足所造成的。藝術教育是一种老師用品格、思想、藝術造詣立體綜合地影響學生的過程,絕不能與科學教育類比,進行批量生産。”

張會軍也談到,一些綜合性大學“一窩蜂”地開辦藝術學院,由於課程設置、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各個方面沒有形成良好的體系,培養的學生缺乏競爭力,自然就業困難。“無論媒體怎麼‘炒’,北影每年表演專業、美術專業畢業生分別也就30多個,其他專業都控制在15人左右,寧缺毋濫。因此,成才率很高,改行的人不多。”張會軍説。

基層最需要藝術人才

在採訪過程中,目前藝術教育中存在的浮躁與功利,也成為代表委員們一致抨擊的問題。“由於長時間缺乏正確的藝術評價標準,在學生還未充分了解繪畫史、建立起自己的體系時,就已經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西方實驗派的作品,而學習這些還未成熟的藝術,導致了一種自以為是、混亂無序的創作狀態。”楊飛雲代表以繪畫為例,提議藝術院校要在樹立學生正確藝術觀念的基礎上,再鼓勵學生了解和接觸新生的藝術形態。

“大家看到了小瀋陽,看到了王寶強,看到了電影《瘋狂的賽車》的男主角黃渤,感覺他們好像都是‘一夜成名’。其實,他們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積累才獲得成功的,因此,並非是上一個專業院校、拿一個藝術文憑就能一勞永逸的。”張會軍提醒。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寧則建議藝術類畢業生可以先到基層去鍛鍊和體驗生活:“就文藝事業來説,缺口是巨大的,特別是基層文藝、文化單位,比如基層文化館、文化站、民間文藝團體等,都急需大量的專業文藝人才。”

瞿弦和也認為,一些畢業生緊緊盯著藝術院團不放,看不到基層文藝單位大有潛力可挖,是缺乏長遠眼光:“藝術來源於生活,名牌藝術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成績再優秀,也缺乏基層土壤的滋潤。”他同時也告訴記者,目前已有一些文藝高材生進入諸如北京歡樂谷、正規的歌舞廳、小劇團等基層單位先鍛鍊一兩年,而後再應聘較知名的國有或民營文藝院團,這才是好現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