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殷雙喜訪談:城雕融于環境 雕塑家多關注雕塑本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05 16:34:30 | 文章來源: 雕塑中國網

記者:你對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是怎麼認識的?

殷雙喜:我個人覺得,城市雕塑的一個作用就是參與這個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空間的創造。它和這個城市的居民,應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有一種互動,幫助居民了解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城市。當然這樣説比較籠統,但是我們的居民現在除了日常的生活改善、環境改善,還需要有一些畫龍點睛的東西,帶有一些提醒意味,讓大眾能夠介入、參與的東西。比如現在的雕塑大都還是觀賞性的,但是在這次展覽上施慧的一件作品——《亭》就是可以讓人坐下來休息的。

記者:在這次展覽上還有羅小平老師的,可以讓人在休息的同時轉動羅盤。

殷雙喜:對,原來施慧設計的是八件,每一件下有兩個座位,可以三五成組的。這樣的作品就直接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城市的一些公共實施都比較單一化,沒有太大的核心。假如説藝術家能夠介入到裏面,就有可能用城市環境設施的資金來創造既有藝術又實用的一個作品。即使有一些作品也許不能起到一般的城市公共設施作用,但是觀眾可以通過活動和介入有一種更多的參與感。

記者:您對雕塑市場是怎麼看待的?今年6月底的西泠春拍,雕塑專場被很多人看好,説這次雕塑專場是雕塑藝術市場春天到來的一個信號,您是怎麼看待的?

殷雙喜:我覺得雕塑市場有兩大塊:一個就是城市公共空間,我們過去稱為“城雕”那一塊。這一塊過去都是工程項目,大家沒有覺得它是一個市場,事實上它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另一塊就是架上雕塑,對於這塊的收藏和拍賣,是處於上升期。至今大家還沒有完全意識到雕塑的價值,包括它的收藏、觀賞價值。這個跟中國人的居住有關係,就是説中國人的居住環境改善只是近幾年的事情。以前一個人只有兩三平米,三四平米。現在能做到一個人的平均面積有20—30平米,三口之家100平米,兩室一廳的房子就已經不錯了。即使這樣的空間,稍微大一點雕塑作品還是放不下的。所以進到室內的雕塑只能是小型的,藝術家往往把小型雕塑當作一個藝術創作和探討的東西,不大考慮去擴展,這也許是過去市場不發達。我覺得未來的雕塑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發展,但也不能太樂觀,就雕塑的價格問題,現在還在探討。就是我們到底希望什麼樣的階層,什麼樣的人來收藏,價格決定了它的走向。我想雕塑不會成為各個家庭,人人都收藏的東西。當然我們要把雕塑的概念擴大一點,其實我們很多人的家裏都有雕塑,小型的工藝品也是雕塑。所以,對雕塑的概念可以再擴大一些,只要是三度空間的藝術品,不管是設計,還是什麼,都應算是雕塑。

記者:我想請您就當下雕塑藝術和市場的關係給藝術家提個建議。

殷雙喜:我覺得中國的雕塑家還是比較幸福的。我認識的雕塑家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各方面都很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希望他們還要更多地專注于雕塑本體的藝術研究,至於市場,尤其是價格,不要太往心裏去,這個價格的高低不反映藝術品質的高低,它有很多的約束。比如某一類特別受歡迎,某些雕塑和雕塑家,背後強力的支援和運作,我覺得雕塑家的心態要放平和一點。

總的來説,大陸的雕塑環境非常好。我剛剛和香港的雕塑家黎日晃先生交談過,他就感覺在香港做雕塑家很艱苦。雖然香港的經濟很發達,但是香港的雕塑環境並不理想,作為一個雕塑家想要有工作室,有工人,成本是非常高的。

記者:和他們城市的空間有關係?

殷雙喜:有關係,就是和這個城市整個的文化、背景有關係。它原來在英國的殖民文化下,更多的是文化輸出,它不鼓勵本地文化的發展,還是把外面的、西洋的東西都拿到這裡來展示。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來,經濟發達,藝術不一定發達,關鍵還是要看整個環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