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馬未都:中國收藏市場被炒成了投資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08 09:38:40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2008收藏市場遭遇寒流 2009還該不該出手?

業界紅人如是説——

在金融危機影響收藏市場,藝術品成交大幅縮水,當代藝術市場步入低迷之時,依然揮灑自如的收藏家,非馬未都莫屬。

想知道馬未都2008年都在忙些什麼,只要打開他的部落格,鮮活熱騰的文字便撲面而來。自2008年1月9日開博以來,一年中他一日不落,博文內容也無奇不有,解讀“囧”流行的原因,調侃各地的如廁文化,品賞方文山作詞功力……

而他在新的一 年有些什麼新的計劃,對當下的收藏市場有些什麼看法,本報記者特別作了專訪。

馬未都的新年願望:

2009年主要要做的就是寫一些專業的書。我希望做大眾的事情,尤其是對文化的普及,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另一個特別的願望是重新蓋一個幾萬平方米的博物館。

人物素描:

改制讓私人博物館走上新路實現盈利

2008年馬未都除了每天忙活博文,在“百家講壇”做四個單元50多講的節目,他還使自己的觀復博物館走上了改制的正軌,不僅引入贊助冠名以籌集資金,而且還借鑒西方大學的校董制,將私人博物館改成理事制度。讓博物館在2008年實現良性發展,不需要“輸血”就能夠生存了。這個被他戲稱為“文物界希望小學”的觀復博物館即將走過12年的歷程,從開始設想辦博物館到現在已有16個年頭,博物館地處郊區,附近也沒標誌性建築,不好找。但每天仍有許多熱情觀眾,甚至有的不遠千里,一睹為快。“總的感覺是文化環境越來越好,文化的需求已成為具體。”

馬未都並沒有給出自己2008年的經濟明細賬,但對他來説,2008年是一個豐收年。“百家講壇”節目、版稅、博物館門票、鑒定業務以及其他服務功能等方面的收入,使好事者將他弄到了作家富豪榜第五名,他也無所謂地照單全收。“原來大家對文化不關注,我的博物館前十幾年都是虧損的,直到2008年才收入大於支出,博物館進入良性發展。我覺得文化的消費時代已經到來,很多人是坐飛機來參觀我的博物館,這種文化消費中他所獲得的快樂,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整個2008年,馬未都處處表現了一個老到收藏家的淡定和從容。“這一年對我來説是非常正常的一年,我強調收藏的韌性,30多年來都是一點一點去積累我的收藏,為一個目標去努力。”

古代藝術品市場是個“恒數”

馬未都看2008年收藏大事件:

古代藝術品市場是個“恒數”

廣州日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同時也影響到收藏市場,您對此有何看法?

馬未都:我也能感覺到寒意,但藝術品成交大幅縮水大部分指的是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品量大,盤子比較大,人為操縱的因素比較多,所以明顯出現萎縮,但古代藝術品市場相對要好得多,它是一個“恒數”,甚至是在變小,當代藝術其創作者多是活著的人,它便是一個“變數”,而且這個數是往大的方向變的,尤其當它呈現高價位的時候,比如一個畫家過去沒有那麼勤勞,一年就畫個10幅20幅,賣得很好以後,可能一年就畫七八十幅了。

廣州日報:奧運會成功舉辦,奧運收藏熱急劇升溫,您怎麼評價這個收藏現象?

馬未都:大眾喜歡收藏文化,這很正常。奧運以及奧運衍生出來的很多東西,不是都具有很強的文化內容。我國民眾的收藏是相對低水準的,按西方人的評價就是“好東西不貴,賴東西不便宜”。

展望2009:盼望從“在途”過渡到“在庫”

對於2009年收藏業的預測,馬未都認為也不是很樂觀。“我認為金融危機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可能下半年才能逐漸好起來,收藏行業也是如此。” 他同時談到當前收藏界一些令人詬病的地方:“我們的收藏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所不同,我國的收藏市場基本被炒成了一個投資市場,也就不會太健康。”他認為,西方收藏“在庫”藝術品比“在途”的多,中國的收藏品大部分是“在途”,所以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藝術品消費,買的人不是為了人生的一種藝術享受,只是一個投資品。大部分人持的不是消費觀,而是投資觀。2008年上海舉辦了首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只談文化,不談投資,算是難得一見的現象。

“藝術品之所以被熱炒,一旦獲得暴利,稅收很低,比房地産更難控制,因為很多是私下交易。但藝術品的技術門檻,可以説是最高的,很多人進不來。大家願意炒當代作品,而不願意炒古代藝術品,是因為古代藝術品的門檻太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