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在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行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在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行

時間: 2025-04-05 11:32:57 | 來源: 藝術中國

論壇現場

論壇上半場:方法的交織

3月29日,“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在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行。十余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結合自身研究主題和作品,圍繞人類學和當代藝術的跨界融合、田野現場背後的觀察和思考,實施方法和路徑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論壇上半場的主題是“方法的交織”的討論,由陸思培主持,評議嘉賓為鄧啟耀。

王璜生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回顧了廣州美術學院發起的泛東南亞三年展是以跨學科研究為核心,構建中國與東南亞區域文化對話平臺。首屆以“榴槤•榴槤”為主題,通過展覽流、論壇及系列講座探索兩地文化關聯性,強調學術獨立性與問題意識,聚焦他者眼光下的文化關係。第二屆三年展也延續了這一脈絡,以“熱帶眼”為核心概念,將地理氣候延伸至“文化氣候”的討論。“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是第二屆展覽中的第一個展覽,主要特點是直接將藝術、人類學等問題提出來,人類學的方式已經和當代藝術更多地跨界融合,人類學不僅關注人類文化的源頭,更關注人類文化的當下,這些文化考察和其中發現的問題成為了當代藝術特別關注的一個方向。

陸思培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陸思培的發言聚焦藝術與人類學在方法論層面的交互機制與理論張力。她認為人類學強調田野工作的系統性、文化闡釋的客觀性以及倫理約束的規範性,而藝術創作則注重個體經驗的表達、形式語言的實驗性以及意義的開放生成,實證研究的可驗證性,要求如何與藝術表達的斷裂性共存,身體實踐、口述等非文字知識的視覺轉換應遵循何種規則。陸思培強調,面對學科評判標準的不可通約性、創作主體與研究對象的話語權不平等以及非制度化知識生産的合法性危機,實踐者如何應對等問題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鮑江在論壇中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江分享了多模態多感官民族志展的創新探索。他指出,人類學傳統上以文本和電影為主要表達形式,而他嘗試通過展覽這一新形式呈現田野研究成果。鮑江結合自己20多年對俄亞納西族的田野研究,探討了多模態(如文本、電影、裝置、實物)和多感官(視覺、觸覺、嗅覺等)在民族志中的應用。他強調,不同模態的知識生産具有獨特性,無法互相替代,而多感官視角能深化對田野的理解。在展覽中,他通過書籍、影片、東巴紙裝置、穀物實物等多形式展示俄亞納西族的生活,讓觀眾通過觸摸、聞嗅等方式獲得沉浸式體驗。他認為,這種展覽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創新方式,更是連接學者、研究對象和觀眾的橋梁,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凱瑟琳·雷·利馬約在論壇中致辭

菲律賓紀錄片導演和視覺人類學學者凱瑟琳·雷·利馬約(Kathleen Lei Limayo)探討了“人類世”背景下氣候變化對菲律賓社會的影響。她結合自身在環保與人文關懷領域的研究,展示了菲律賓在颱風、採礦、填海造地等問題上的生態危機與社會困境。例如,女性金礦勞工在有毒環境中從事低薪勞動,填海造地破壞漁業資源導致漁民社區生計受損,森林退化迫使居民遷移,極端氣候加劇貧困並引發性交易等社會問題。她強調拍攝環境主題時需關注關聯性、複雜性與多重視角,指出不同群體(如母親、老人、兒童)的敘事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沉浸式研究建立社區信任。她的作品意在揭示了環境與社會問題的交織,同時呼籲關注歷史背景與不平等現象,為理解人類世提供深刻的視覺與人文視角。

秦晉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副教授秦晉分享了自己在創作中的三個觀察與思考。首先,她分析了程新皓的反映拆遷事件的《還歸何處2》和另一個“踢石頭”的行為作品,她指出,藝術家需要結合身體介入、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和藝術影像等複合形態的空間立體化地呈現給觀眾,這種學科融合的創造力能得以展露無遺。其次,她探討了曹斐的《紅霞》《疾飛》等社會紀實性項目,提出藝術家的作品需要多大程度地把自己的肉身揉和進項目,反映自己的觀點和生命感受?最後,秦晉分享了自己創作小説《小男孩》的經歷。她通過虛構一個腎移植男孩的故事,將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與個人家族史結合。她發現,虛構的形式賦予她的作品美感與真實性。秦晉認為,藝術家在掌握大量田野調查與紀實檔案後,仍需通過個人化的創作方法完成作品,這種方法可能帶有意識形態立場或偏見,但正是作品最真實的部分。

何銳安在論壇中致辭

新加坡當代藝術家何銳安(HO RUI AN)分享了他關於新加坡石油産業的一系列作品,探討了石油在新加坡經濟中的重要性與文化上的不可見性之間的矛盾。他的作品《貝殼革命》通過殼牌石油公司標誌的變化,反映了石油産業從實體産品到抽象金融工具的轉變。《Fuelling Apocalypse》系列則通過AI生成的畫面,揭示了新加坡石油産業與越南戰爭的關聯,將隱藏的歷史視覺化。而《花園中的石油城遠景》是一個大型裝置作品,將新加坡的花園城市形象與石油産業的抽象性相結合,引發觀眾對環境和經濟的反思。這些作品不僅揭示了石油産業對環境和社會的深遠影響,還揭示了隱藏在經濟發展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歷史事件。

徐冠勉在論壇中致辭

中國歷史學學者徐冠勉以乾隆年間的一幅畫《糖廍》的分享作為引子,聚焦18世紀中國台灣糖業的多物種勞工體制,探討了熱帶亞洲資本主義的獨特起源。他指出,18世紀台灣的糖業生産已形成流水線式的工廠化模式,由人類勞工與水牛共同協作,24小時輪班作業,生産糖用於長距離貿易。這種體制與傳統小農經濟截然不同,展現了熱帶地區的現代化特徵。徐冠勉通過對比《天工開物》中的一車一人一牛模式與台灣糖廍的集體勞作,揭示了糖業從家庭生産到工廠化生産的轉變。他進一步分析了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郊區的種植園體制,指出這種高度分工的勞工模式結合了人類的雇傭勞動與水牛的奴役勞動,形成了一種多物種的勤勉革命。這種革命不僅顛覆了“懶惰的土著”刻板印象,還重新定義了資本主義起源的路徑,強調熱帶亞洲的現代化並非落後,而是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啟耀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鄧啟耀回顧了上半場論壇嘉賓的發言,並圍繞“我們是誰”、“目光和眼力”、“工具和方法”三個核心問題,探討藝術與人類學的交織及其理論張力。他指出,原住民與人類學家的身份交織體現在鮑江的雙重主體性中,既有田野對象的“我們”,也有學術共同體的“我們”,這種身份複雜性帶來了多元視角的觀看方式。秦晉對於他人作品和自己創作過程的反思,如同人類學家進入田野一樣,置身於未知和不確定的狀態之中。而徐冠勉提到的人與牛的關係,讓他聯想到多物種有沒有成為合作共處的“我們”,成為一種跨物種的共同體?他強調“目光”與“眼力”的結合,他通過何銳安揭示新加坡石油在公眾視野消失的案例,指出藝術與人類學需在表像中洞察結構性問題和深層邏輯。在工具與方法方面,他分析了技術變革對時代的影響,他認為藝術和人類學家之於生活世界的本能、對世界的實感和親知、與美和善相關的微妙情緒以及對靈性的感悟都是不可被AI取代的核心價值。他總結藝術與人類學的交互機制既交融又有摩擦,其理論張力源於吸引與排異的交織,而對生活世界的實感與靈性感悟是其獨特價值所在。

論壇下半場:意義的流轉

論壇下半場的主題是“意義的流轉”,由熊迅主持,評議嘉賓為陳曉陽,胡斌作總結發言。

熊迅在論壇中致辭

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熊迅以“不定河”為隱喻,探討跨學科探索的動態與不確定性。他將河流遇到石頭時的改道與堵截比作跨學科研究中的模糊性與挑戰,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正是創造力的源泉。過於清晰的結構可能掩蓋問題的複雜性,而模糊地帶則為創新提供了空間。他提到對未知的渴望與畏懼是推動探索的動力,強調這種張力讓研究充滿潛力。熊迅為下半場討論設定了開放基調,鼓勵講者在邊界未定的領域中自由探索,尋找意義流轉的可能性。

郭建超在論壇中致辭

新加坡策展人,藝術史學者郭建超(Kwok Kian Chow)從策展人和美術館館員的視角探討了藝術與人類學在知識創作和影像製作上的相似性與差異。他指出,兩者在知識生産中都存在身份問題與“我”的介入,尤其在後殖民語境下,美術館與原住民社區的合作成為重要實踐。通過加拿大UBC博物館的案例,他説明瞭原住民參與對美術館發展的意義,並強調多元方式成為民族志研究重視的東西。他提到,藝術與人類學在影像製作中都關注圖像的深層內涵,而非僅停留在視覺層面,例如通過電影和裝置藝術探索文化身份與社會現象。郭建超還分析了藝術與人類學在制度框架中的差異,指出人類學研究通常面向學術界,學術架構嚴謹,但是本身卻有自由空間。而美術館不像學者可以自己選擇研究的課題,更注重集體決策,多維度的活動策略與觀眾參與。最後,他認為藝術與人類學的合作好像是一種“不定合”,通過一種合作變成河流的方式,可能在多層次上形成一種更有效的知識創建。

索拉尤特•艾梅亞尤特在論壇中致辭

泰國人類學學者索拉尤特•艾梅亞尤特(SorayutAiemueayut)探討了藝術在泰國政治格局中的變革力量。他指出,泰國藝術通過視覺形式呈現人類學研究結果,強調藝術表達在塑造政治話語中的作用。他的研究聚焦于小型藝術家集體,探討公共空間如何成為權力博弈的戰場。他分析了泰語語境下“美學”的翻譯困境,強調美學感知應被視為通過藝術表達現實感和理解的過程。他提到泰國街頭藝術家通過塗鴉和壁畫挑戰權威,表達抗爭,尤其是在2020年泰國青年抗議軍政府的運動中,藝術成為反抗的工具。藝術家們將天空的象徵性降格,挑戰君主制的合法性,同時通過公共空間的抵抗美學表達對未來的希望。索拉尤特還引用了哲學家Ranciere的觀點,強調藝術的政治維度和美學平等,認為藝術可以質疑權力結構,推動社會變革。在泰國,街頭藝術不僅是對社會不公的回應,更是塑造新文化環境的積極參與者,體現了對民主和社會正義的持續抗爭。

張靜紅在論壇中致辭

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副教授張靜紅以“蓋房子”為隱喻,探討了人類學家在研究歷程中的身份認同與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她通過雲南西雙版納易武鄉村、廣東潮州鳳凰山和西雙版納景洪三個田野點的案例,展示了房屋建築如何反映社會變遷、經濟活動和文化價值觀。易武鄉村的茶産業升級導致生産空間的現代化,潮州鳳凰山的茶農因氣候和經濟因素遷移住所,景洪的城市化和移民潮改變了城市景觀與生活方式。張靜紅還討論了人類學家在文本、影像和藝術裝置等不同媒介間的表達差異,強調了多感官和多模態方法的重要性。她提出藝術裝置的具身性和抽象性能夠提升表達效果,激發觀眾的思考。最後,她展望了人類學家與當地人合作的可能性,探討了如何通過裝置藝術或拼貼圖等方式深化研究與表達。

艾金•基•查爾斯在論壇中致辭

馬來西亞電影製作人艾金•基•查爾斯(Ekin Kee Charles)分享了她作為原住民藝術家的成長經歷和電影創作歷程。她從小在沙巴小鎮的原住民部落中長大,19歲前未離開過家鄉,直到上大學學習電影專業後才意識到自己身份的特別。她逐漸融入電影行業,開始擁抱並探索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她的電影作品多聚焦于原住民家庭和社群,試圖展現真實的生活場景和文化困境。她強調原住民藝術家應站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還原真實生活。

劉燁在論壇中致辭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水木學者”博後研究員劉燁探討了冷戰時期中國對非洲的援助行為,尤其是建築領域的知識挑戰與實踐。通過歷史圖表,他展示了歐洲殖民時期的世界時間差旅圖和冷戰時期的政治版圖,揭示了全球南方在帝國網路中的邊緣地位。他分析了中國建築師在非洲援建中的困境,包括對熱帶環境的不適應和對當地建築文化的陌生。中國通過學習殖民時期的熱帶現代主義建築,並結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逐步形成了具有實用性和意識形態感召力的建築風格。劉燁強調,中國在非洲的援建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意識形態與實用目的之間的權衡。他總結道,中國在與非洲的交流中逐漸認識到彼此歷史的複雜性,這种經驗反映了中國傳統天下觀崩解後重新理解自我與他者關係的努力。

馬立安在論壇中致辭

美國人類學學者馬立安(Mary Ann O'Donnell)探討了物流對文化認同和地緣文化的影響,她以深圳白石洲城中村為例,展示了其國際化物網路。她指出,白石洲的食物供應依賴物流,反映出灣區食物通過貿易滿足的狀態。馬立安分析了粵菜的形成與食物流動的關係,如蠔、陳皮、基圍蝦等食材的流動,以及集裝箱物流對粵菜國際化的影響。她還討論了物流如何改變日常生活和社會認同,如騎手對城市認知的影響。通過肇慶市封開縣的調研,她發現物流網路挑戰了傳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觀念,多方物流共同塑造了地方文化。物流不僅是經濟模式,更是文化創造的核心要素。

劉鼎在論壇中致辭

中國藝術家劉鼎分享了藝術家余友涵的創作歷程,探討了藝術家如何在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學習西方藝術形式探索自我表達。余友涵在八十年代通過臨摹印象派和現代主義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從印象派的技法中汲取靈感,同時探索抽象藝術,尋找新的視覺資源。在文化熱時期,他將道家文化融入創作,形成具有文化意義的抽象符號。余友涵的作品從追求意義轉向形式探索,反映了中國藝術界在思想解放時期的轉變。劉鼎強調,藝術家通過他者,發明自我是創作的關鍵,余友涵的案例展示了藝術家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不斷重塑自我,為當代藝術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

陳曉陽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陳曉陽在總結發言中回顧了下半場論壇中嘉賓的討論要點,強調了學科交叉與概念交織的重要性。陳曉陽還介紹了廣州美術學院在教學改革中的嘗試,包括實地調研方法的引入和跨學科課程的探索。她提到學校正在嘗試將美術學科內部的專業打通,以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並強調視覺表達需要超越傳統的象徵手法,深入理解景象背後的社會結構。她呼籲在不同知識領域的碰撞中尋找新可能性,以視覺表達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

胡斌在論壇中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胡斌在研討會中分享了他對藝術與人類學交織的感受。他指出,藝術與人類學的界限正在模糊,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人類學方法,而人類學也採用視覺和裝置等藝術手段。這種交織為展覽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維度。胡斌強調,藝術家在創作中更注重身體性和虛構性,這與人類學的具體目標形成對比。他提到,藝術家通過身體行動和虛構敘事探索現實,而非單純追求歷史真相。此外,胡斌討論了多重視角的重要性,指出社會複雜性要求視角的無限延展,包括性別、殖民與被殖民、中心與邊緣等。他強調,多重視角不僅涵蓋人類,還擴展到生態、環境和人工智慧等非人領域。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多元化與本土主義交織的背景下,胡斌提出分寸感的重要性,認為在複雜關係中找到介入的平衡點是關鍵。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展覽將持續到5月11日,展覽期間,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將持續展開相關工作坊和講座。

圖片來源: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在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