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現場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願玉魂永駐,文明長青。”
美東時間3月29日(週六),一場名為“玉魂——古玉文化與海外華人收藏”的講座在紐約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熱烈舉行,將最近幾年持續升溫的古玉熱在海外也火了一把。
講座主講人葉淩宇(Jeff Yeh)博士,古玉鑒藏家,“玉宇閣”主人及企業家。葉氏家族“玉宇閣”所藏高古玉,涵蓋了中國古代玉器最重要的黃金時代及主要的規制形式,藏品多以器皿、禮器和圓雕為主,且玉料以新疆和田黃玉及羊脂白玉為多,許多實為難得一見之絕品,其藏品之精稀絕,堪稱海外古玉收藏的一大亮點。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概括為“玉魂國魄”,將玉器視為中華文化的靈魂。玉因其特殊的美德, 得到崇尚美德的君子的珍視的。國人崇玉、愛玉、用玉、藏玉,對玉最普遍的欣賞與喜愛。
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負責人何勇博士致辭
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負責人何勇博士在講座開場發言中講道,古玉在中華文明圈已有八千年的歷史,古玉早已超越物質的層面,成為文化、信仰、家國情懷的載體。“通靈”的美玉在中華文明中,成為人格、精神的象徵。“對於身處異鄉他國的華人而言,古玉不僅是一件藏品,更是一段歷史的回溯,一種血脈的牽連,承載著對故土的記憶,對親人的思念,也成為海外華人維繫文化認同的紐帶。“他表示,講座“玉魂——古玉文化與海外華人收藏”以豐富的內容和藏家的角度,以傳世古玉珍品為案例,探討古玉背後深藏的文化底蘊,在海外華人收藏圈的獨特意義。
講座主講人葉淩宇
講座以“玉為何物?”開場,概略性講述了古玉的歷史、文化、藝術,在葉淩宇看來,中國古玉文化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五個重要的階段:上古至夏朝——神玉階段;商周時期——禮玉階段;春秋戰國秦漢——王玉階段;魏晉至元——玩玉階段;明、清、民國至今——民玉階段;不同階段的古玉文化,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多元審美。
葉淩宇也強調漢代“玉石之路”在中國玉文化發展歷史的重要性,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玉石之路”,新疆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他強調:先有漢代的“玉石之路”,才有唐代的“絲綢之路”。
本次講座的重要部分,“玉魂不滅——海外華人的玉器收藏”,葉淩宇分析了海外玉器收藏的歷史背景,在晚清至近代時期:玉器因戰亂、貿易流散海外,使得海外形成蔚為大觀的古玉收藏;另一方面,華人移民攜玉器,作為“文化信物”,得以在海外傳播古玉文化。
講座現場
那麼,海外華人玉器收藏動機是是什麼?葉淩宇從文化認同、家族傳承與藝術投資三個維度展開分析。首先,對於大多數海外華人而言,玉是故土的精神寄託;很多早年移民海外的家族,玉器則成為“傳家寶”的延續;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及高古玉市場的日趨成熟,古玉的稀缺性與增值潛力日益彰顯,進一步加大了海外華人對於高古玉的追逐。
實際上,從清末到民國直到今天,歐美地區已構建了高品質、系統性的高古玉收藏。僅在北美地區,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弗利爾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些機構,都擁有媲美國內重要博物館的藏品。
葉淩宇剖析了北美地區高古玉收藏具有規模的幾大原因。首先,海外藏傢具有較強經濟勢力,尤其歐美藏家或家族,為收藏高古玉提供了經濟基礎;其次,海外藏家對中國文化、藝術、技術底蘊深厚的高古玉深感興趣和深刻研究,為正確收藏提供了知識保障;再者,海外高古玉的重要從業者、行家作為收藏顧問,為藏家篩選藏品,成為構成收藏體系的橋梁。
講座後與到場嘉賓交流
在講座最後,葉淩宇根據個人收藏經驗,就當前的高古玉熱,如何鑒定高古玉?怎樣選購高古玉?高古玉收藏的現實與挑戰等話題,從實物出發,與到場嘉賓展開交流。
“收藏玉器,不僅是收藏曆史,更是收藏民族的記憶。”葉淩宇表示,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對於普天之下的華夏兒女而言,收藏古玉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可見的經濟利益。古玉收藏,不僅在幾千年的古玉文化中領悟中華大地文化脈絡和藝術魅力,也是保護文化遺産,弘揚中華文脈。古玉收藏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同時,更是傳承古玉文化及精神財富,鑒古賞今,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