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小切口,大視野:第二屆泛東南亞首展以影像講述亞洲南方故事

小切口,大視野:第二屆泛東南亞首展以影像講述亞洲南方故事

時間: 2025-04-04 14:59:50 | 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現場-主視覺墻

2025年3月28日,“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Our Gaze— Art, Anthropology, and Asian Imagery)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陳曉陽、熊迅擔任策展人。本次展覽是第二屆泛東南亞展覽中的第一個展覽,展覽期間還將進行論壇和講座。本次展覽共有12位參展者,包括6位藝術家:艾金•基•查爾斯(馬來西亞)、何銳安(新加坡)、阮純詩(越南)、娜塔莎•通泰(印度尼西亞)、秦晉(中國)、周滔(中國)和6位人類學家:阿爾尤•達努西裏(印度尼西亞)、鮑江(中國)、凱瑟琳•雷•利馬約(菲律賓)、邱垂珍(美國)、索拉尤特•艾梅亞尤特(泰國)、張靜紅(中國)。展覽作品以影像、文本、裝置、實物等多模態的形式呈現,在展廳中心區域還展示了人類學家和藝術家交織討論的文本摘抄。

據悉,本次展覽將延續至5月11日。

影像連接人類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創作

本次展覽一大特點是由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共同參展。人類學家的個體具身性和對現實世界多感官接觸的方式非常接近藝術參與世界的方式。隨著當代藝術的轉向,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不斷介入社會現場,在荒野、雨林、村落、工廠、偏遠山區,港口...以類似人類學家的田野方式展開創作。同時,以影像連接人類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創作是本次展覽的另一個特點。策展人陳曉陽強調,本次展覽並不過多強調藝術家與人類學家作品的分別,希望是去掉知識標簽後,以影像作品為核心構建的多維感官現場。

展覽現場

當下,人類學家原本以文本為主要敘事媒介,轉向以影像、圖像、文本、裝置等多模態的方式,這恰恰與當代藝術的多媒介的表現方式相吻合。同時,隨著影像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觀念的變遷,原本處於被觀察的群體和個體也擁有了影視媒介和知識表達的權利,人類學者早已擺脫早期人類學者對研究對象以“他者”凝視的不平等交流,主體與他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而當代藝術家亦是如此,由此無論在工作方式、工作路徑和創作倫理等方面兩個學科之間呈現了更多交匯點和深度對話的可能性,正如展覽策展人,人類學家熊迅所説:“當代藝術與人類學正在出現一種新的交匯與合作趨勢。”

展覽現場—前言、對話墻

參加本次展覽的部分人類學家早已接觸過當代藝術,並參加過重要的國際展覽,而另一部分學者則對藝術領域鮮有接觸,由此人類學家與藝術家和策展人的交互交流、討論和碰撞構成了本次展覽的另一特色,其成果集中在展廳中間區域的兩側墻壁上的文本摘抄,其中有學科特點的相互認知、對公共性、個體身份、感知方式、媒介表達等不同面向的討論。同時展覽也設置了多個觀眾留言區,觀眾亦是展覽的參與者。這種開放性和流動性討論也對應了展覽的題眼——我們的目光,策展人熊迅指出,“我們的目光”不再是單向的窺視孔,而是交織著多重光譜的棱鏡。它不僅包含了影像鏡頭和裝置所呈現的人們的生活世界,也是人類學者、藝術家、策展人和觀眾的認識和主張。

小切口,大視野的亞洲南方敘事

“我希望這些作品的呈現能夠通過視覺一陣見血”,策展人陳曉陽對於如何在美術館公共空間內通過影像、實物、材料和裝置構成有效的空間敘事胸有成竹。據她介紹,本次展覽的現場設計是人類學家、藝術家、設計師和策展人相互協作的成果,其指向不僅是研究對象生活世界的呈現,也可以看做研究者田野工作的現場還原。對於習慣了文本敘事的人類學家,策展人也提出了合理建議,以恰當的材料配置和視聽設計可以使觀眾在短時間內直觀接受到參展者所傳遞的主要資訊。家人生活在雲南的設計師劉洋為參展作品設計了一個坡屋頂的造型,遠觀展場仿佛是夜幕低垂下的亞洲南部村落的縮影。這種展陳空間的開放性和半私密性,也成為藝術家、人類學家和觀眾的公共交流場域。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的作品聚焦在亞洲南方的圖景、故事和經驗,比如南方城市空調使用、海上居民面對災難的反應、飛機場噪聲對環境的影響、新加坡石油産業與花園城市的關係、傳統父權文化對個體意識的影響等等,觀眾通過這些小切口,多路徑,大視野的敘事可以使觀眾深入了解到隨著全球城市化的推進,亞洲南部區域所呈現的生態系統、人居環境、文化遺存、經濟路徑的複雜變遷,以及參展者對現象背後的思考、問題意識,歷史與現實的糾葛和未來可能性的考量。

《城市與空調》是人類學家張靜紅在西雙版納景洪做調研時創作的作品。她發現景洪作為一座旅遊城市,居民來源日益複雜,外來移民原本嚮往這裡宜人的氣候,但有些人也把裝空調的習慣帶到這裡,本地居民則對空調半是抵制,半是熱情,就如同他們使用空調的習慣一樣。同樣,這裡被認為可能對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的橡膠樹,也成為了購房者的綠色景觀,這些新的趨勢令小城不堪重負。

何銳安《花園中的石油城遠景》2024年,展覽現場

藝術家何銳安的作品主要探討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治理體系中勞工、技術與資本之間的關係。在展覽現場,何銳安佈置了一個充滿熱帶植物的空間裝置作品——《花園中的石油城遠景》。何銳安認為,公眾對新加坡通常印像是花園城市,鮮有人知道新加坡是全球石油樞紐這一事實。這件作品正是通過一個虛構的石油高管的辦公室中擺放的物品、書籍、影像與視頻展現了新加坡在煉油、存儲、分銷及石化産業中的角色,例如辦公桌上的電視機播放的正是新加坡附近海灣中的油輪。藝術家通過作品反映了石油生産與分銷過程中所涉及的“腦力勞動”形式。

鮑江《多模態多感 官民族志展 — —我的俄亞納西族田野工作》,2025年,展覽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江是首次參加藝術展覽,《多模態多感官民族志展——我的俄亞納西族田野工作》是他本人在1998年第一次訪問俄亞納西族迄今二十多年的田野研究的展示。據鮑江介紹,作品的創意也是經過策展人的啟發,作品由實物、影像、文字等多模態的方式構成,懸挂的東巴紙是他的東巴朋友手作製成,由美院學生繪製了東巴文字和圖形,地上的袋子是由當地人的水牛皮製成,其中還收納著當地的穀物,他也希望通過這些多感官多模態的方式讓觀眾能感受到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方法。

阿爾尤•達努西裏,《邊緣筆記(定格)》, 2019年

印度尼西亞的阿爾尤•達努西裏作為感官民族志實驗室的成員,研究領域貫穿于城市化和氣候危機、政治、技術和倫理等方面。本次展覽的作品《邊緣筆記》採用雙屏影像的形式,左屏拍攝于雨季中,肉販穆利亞迪的孩子們在家門口的雨水中玩耍,右側圖像展示了一個正在被拆遷的場景,墻壁塗鴉寫著“我們或許輸了,但總有一天我們”,最後一句已經被廢墟掩蓋。兩個場景呈現了雅加達芝利翁河沿岸居民被政府以河道治理之名驅離前後的場景,揭示了城市化中底層居民所經歷的等級與排斥、治理與暴力、服從與主體性等社會問題。

凱瑟琳•雷•利馬約,《我們攜帶的東西》2025年

凱瑟琳•雷•利馬約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兼攝影師,以及視覺人類學家。她專注於以視覺記錄氣候危機對女性和原住民生活環境的影響。本次展覽的作品《我們攜帶的物件》是一個多模態視覺人類學展,作品聚焦生活在海岸水上高腳屋中薩瑪巴瑤原住民社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展覽空間不僅再現了水上家庭的內部空間也還原了外面的廚房。利馬約發現,當這些原住民面臨海上災難前,必須攜帶的物品中會有身份證件、漁具漁船和部分生活用具,尤其是他們必然要攜帶家庭相冊,這是他們在危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慰藉。

秦晉《兩個父親》,展覽現場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副教授秦晉的作品《兩個父親》關注中國父系傳統文化對個體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存在於華人的家庭結構,也擴展到國家、族群和管理者中,對父母和老師的服從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及教育的核心。秦晉今年48歲,但她依然覺得可以在父系權威價值觀中找到一絲游離和修正的空間。由此她在2024年創作了作品《兩個父親》,她帶著兩個西瓜走到山頂,吃掉了其中的一個西瓜,另一個則被推到山下。藝術家希望以這種行為方式象徵自己所尋找的兩個父親,她希望以某一個較高的精神指引,用以平衡、稀釋或擺脫之前教育規定的權威和影響。

索拉尤特•艾梅亞尤特,《共振?:存在狀態與機場聲音環境》(定格),2025年

《共振?:存在狀態與機場聲音環境》是由泰國人類學家索拉尤特•艾梅亞尤特及其團隊完成的項目。觀眾可以通過“黑盒裝置”沉浸式觀看該作品。該作品基於團隊成員十年來在清邁國際機場附近的經驗展開,他們主要收集機場周邊社區的聽覺景觀,包括人類活動、市集喧器,被圍困的鳥類、昆蟲及其他生物的自然合唱。主創團隊發現飛機噪聲不僅僅是背景聲——它也在改變環境,由此他們提出問題——在飛機噪聲影響下,周邊生命是否會做出回應?是否存在“聲學共生物種”的可能性?

生活于美國的人類學家邱垂珍的研究聚焦于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轉型與文化實驗。她的作品《回家的時間 回家的途徑》聚焦了歸家者在歸鄉(貴州省凱里市)的所見和感受,展區中的三台影像機播放著歸鄉者視角中的水路和陸路快速流逝的景觀。

娜塔莎•通泰, 《烈焰中的花園》(定格),2023年

娜塔莎•通泰是一位活躍于雅加達和日惹之間的印尼藝木家。她的藝術實踐主要探討圍繞“製造恐懼”的歷史和神話故事。《烈焰中的花園》聚焦米納哈薩 (Minahasa)社會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卡賴。卡賴通常是一種高度男性化的儀式,通泰將表演成員置換為女性,從而顛覆和重構了這一儀式,使其不再僅與男性氣質有關,而是與“關懷”和“無傷”的概念建立新聯繫。

艾金•基•查爾斯, 《拉馬-拉馬》(定格),2022年

艾金•基•查爾斯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的土著女性電影製作人。她是基馬拉甘(Kimaragang)部落的後裔,她從小就在家人組成的親密社區中長大。她的作品通常以家鄉的社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為背景。她的作品《拉馬-拉馬》講述了受傳統審美觀念的驅使,一位母親精心為女兒準備即將到來的文化選美比賽,卻未曾察覺女兒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也未曾深思這一傳統背後的動機。

越南藝術家阮純詩是一位居住在河內的獨立電影製作人和藝術家,主要探索聲音與聆聽的力量,以及圖像、聲音和空間的多重關係,關注歷史、記憶、生態等主題。本次展覽的作品《如何讓世界更好》,聚焦於越南的鄉村,受外來宗教的影響,越南本地人的原生音樂逐漸消逝,藝術家以半紀錄半採訪的方式進入到一個村莊,以影像重現了當地人的演唱和彈奏。

周滔,《大數據之軸》(定格),2024年

藝術家周滔對於個體與空間關係的探索一直是他創作的線索之一,他詩學般的影像敘述跨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成為“貼近地面的飛行”,《大數據之軸》圍繞著貴州山區的大數據中心周邊的環境展開,攝影機主要聚焦在山區地形中逡巡和游離,將環境中可近可遠的,看似相互之間毫無關聯的風景和各種生命活動為影像凝望的主體。

除展覽外,3月29日,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論壇在廣州美院美術館舉行。(論壇內容將在另一篇文章仲介紹)

(圖片來源:廣州美院美術館)



小切口,大視野:第二屆泛東南亞首展以影像講述亞洲南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