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沈琮翰:以創意産業鏈引導文娛行業演變

沈琮翰:以創意産業鏈引導文娛行業演變

時間: 2025-04-02 22:28:25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帶領網友打開明星們的淘寶購物車,甚至進入明星藝人們的私宅裏探索一番,大家將會看到什麼?

這個能滿足各方好奇心和存在感的創意出自不找零(Changeless Studio)CEO及製片人沈琮翰。

6年前,由沈琮翰策劃、製作的大陸首檔網綜節目《真相吧!花花萬物》《花花萬物2》系列在商業上以及播放量上大獲成功,創造了垂直類網綜的新形態。

其中,寶潔×《真相吧花花萬物》名列“2018優酷創新平臺行銷案例top 10”之首。主辦方在上榜理由中寫道:“作為首檔將消費行為綜藝化的網綜,內容場與電商場的緊密聯動,幫助品牌更快更準地找到目標消費者。”

沈琮翰是一個崇尚“以人為本”創意理念的知名廣告人,他不只是在《花花萬物》系列網綜節目中找到了“消費者和商家剛需的最短共情距離和實現模式”,還在《眾聲》(英文名:Echos)等訪談類節目,以及國內首檔社交實驗節目《僅三天可見》中進一步確立了其在華語綜藝節目領域的先行者地位。

這兩檔欄目亦曾打破諸多行業紀錄。例如,《眾聲》與優酷合作的“沃爾沃S90以《眾聲》見眾生,新人文行銷擊穿精英圈層”榮獲2023年度“金投賞”商業創意獎-媒體公司組銅獎;不找零公司與騰訊合作的《僅三天可⻅2-實驗季》則創下2021年度同類型節目TOP3的播放紀錄。

拆掉“內容場”和“電商場”之間的創意圍欄

在華語創意設計和綜藝節目製作領域,沈琮翰以系列顛覆性案例創造了跨界合作的新範式,其相關作品給消費端的觀眾和用戶、生産與銷售端的商家、運營與傳播端的機構和平臺營造了全新形態的共情點和多方共贏的服務邏輯與解決方案。

這些創意的原點,源自沈琮翰對不同消費階段和文化過渡期用戶心智與審美趨勢的洞察,並沿著廣告內容化、內容商業化、商業社交化的邏輯形成獨特的文綜節目與産品化載體。

《真相吧花花萬物》(以下簡稱《花花萬物》)就是這樣一檔致力於在創意和實現過程中解決各方利益關切的垂直類網綜節目,有業界人士認為,該檔節目的誕生“開創了華語綜藝節目內容商業化的新模式”。

從《花花萬物》的創意手法和展開邏輯來看,它創造了多個第一。

首先是實現了《康熙來了》海量粉絲、嘉賓群體和主持人向內地綜藝市場的規模化遷移與精準聚合,這對於盤活品牌節目和知名主持人的歷史資源與無形價值具有示範意義。

在沈琮翰看來,《康熙來了》一直是伴隨著80、90後一起成長的經典記憶。自2004年開播到2016年停播,先後在《康熙來了》亮相的明星藝人和各類潮流達人士累計有2萬餘人。

2018年前後,在知名綜藝人才北上打拼的潮流中,《花花萬物》的橫空出世把《康熙來了》積累的明星藝人資源以及海峽兩岸的海量80、90後觀眾群體聚合到內地綜藝市場。

《花花萬物》第二個開創性的貢獻,體現在將文綜節目內容進行商業化開發的成功探索。

2018年7月,優酷網綜《花花萬物》上線,節目通過剖析明星的購物帳單,深度挖掘有關消費行為背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該檔案節目深度“種草”的對象,就包括淘寶係電商同步上新的系列品牌,從而實現了內容與贊助之間的無縫整合,為華語娛樂行業的內容製作和商業化開闢了新的路徑。

據了解,該節目開播後吸引了13位贊助商,並在首期節目“絲滑”地植入了聯合冠名品牌寶潔旗下的汰漬三色洗衣球以及Aussie袋鼠發膜。同時,節目聯動天貓小黑盒作為獨家互動支援,一鍵滿足觀眾的嘗鮮欲。

《花花萬物》第二季,節目而帶領觀眾探訪明星私宅,並在節目進行過程中推出“讓明星拿家中已有物品去做斷舍離”的概念,從展示的物品中挑選出一件用於慈善拍賣,賦予節目在精準商業化基礎上傳遞公益理念的精神底色。

《花花萬物》的第三個創新,是把內容製作的價值鏈從單一的娛樂功能擴展到涵蓋娛樂、商業和市場參與的多元化運營中。隨著節目形態的成熟,《花花萬物》從電商綜藝屬性,升級到了“帶人”“帶戲”的多元功能形態,進而演化成為明星圈粉、影視宣發的首選平臺。

沈琮翰開創的這些消費行為綜藝化的商家種草與贊助植入模式,被後續的諸多綜藝節目大量借鑒和複製,激勵了眾多行業參與者一起探索內容商業化的新途徑,産生了深遠的行業影響力。

《眾聲》開創文化談話類節目新領域

在訪談類綜藝節目內容製作和形態變革方面,由不找零Changeless Studio公司推出的《蔡康咏-眾聲》(以下簡稱“眾聲”)等系列雙明星記錄式訪談節目首開”淡化主持人”角色參與的談話類節目探索之旅。

在這檔節目中,沈琮翰再次展現了他在文化類綜藝節目領域的創新能力。通過精心策劃的嘉賓陣容、平衡創意與商業需求以及重塑文化合作模式,沈琮翰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

據了解,《眾聲》自開播以來,沈琮翰先後邀請到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動畫電影導演新海誠、知名演員孫麗、林志玲,以及“中國搖滾樂之父”汪峰、北戴河阿那亞集團創始人和CEO馬寅等重量級嘉賓。

通過與各領域傑出人物的深度對話,《眾聲》圍繞當代人生活方式、職業選擇、家庭關係以及女性成長挖掘的多元話題被多次送上熱搜,曾登頂微網志文化類綜藝熱播榜和紀錄片熱播榜,並在豆瓣獲得了8.5的高分評價。

從市場表現和行業影響力來看,《眾聲》一舉創造了突破3億的全網播放量,名列2023年微網志文化類綜藝節目TOP1、紀錄片熱播榜TOP1,並榮獲2023“金投賞”年度最佳內容行銷銅獎,不僅體現了節目的藝術與商業價值,還重塑了文化綜藝的未來方向。

《眾聲》給業界帶來的另一個借鑒,是對知名主持人職業生涯和個人成長可能性的多元化拓展。

在《眾聲》的協作模式中,沈琮翰作為蔡康永的長期創意合作夥伴,不僅提供了關於大陸文娛市場的獨到見解,還幫助蔡康永在節目之外探索實現更多新項目的可能性。

“這種協作關係展示了沈琮翰在處理複雜利益相關方時的非凡能力,同時確保了節目製作的順利進行並超越預期成果。”一位接近沈琮翰的同行評價説。

《僅三天可見》引領“社交實驗”綜藝新風尚

在《僅三天可見》第一季中,沈琮翰首創了由主持人作為“觀察者”,分別與八位明星嘉賓進行為期三天的相處,並在三天后進行一場對話式的訪談模式,真實展示了Z世代的社交狀態,也為節目贏得了極高的口碑與關注度。

進入《僅三天可見》第二季,沈琮翰取消了主持人的角色設置,轉而由十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用三天時間來建立一段非同尋常的社交關係,觀察和呈現當代人多種社交模式的真實場景。

在全新形態的節目攝製過程中,沈琮翰克服了嘉賓邀約的巨大挑戰,通過獨特的紀實拍攝手法、對社交實驗的深度挖掘,以及對內容與商業需求的平衡,將節目打造成一檔兼具公共價值與商業效應的綜藝節目新樣本。

當主持人“不在場”的時候,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取消了傳統主持人角色,這一創新雖然增加了節目製作的複雜性,但也為節目注入了更加鮮明的真實性和實驗性。”沈琮翰回顧這個創意在嘉賓團隊、藝人和經紀人團隊引發的質疑時説,“我們最終在討論中達成共識,通過紀錄片式拍攝手法展現嘉賓的真實互動,讓藝人像普通人一樣自然地融入三天的社交環境。”

實踐證明,這種基於未來的社交實驗類節目産生的互動效果對於同行和觀眾有著多個維度的參考價值。

例如,第一組嘉賓的錄製過程中,兩位年輕藝人初次相處時曾有明顯的陌生和不安感,他們需要在三天時間內克服這種社交障礙。

沈琮翰沒有干涉這種氛圍,他指揮攝製團隊捕捉雙方由陌生到熟悉的微小互動細節,以漸變的節奏自然呈現了兩位藝人的社交心態和轉化過程。

這種真實感和代入感,不僅引發了觀眾的共鳴,還確立了節目“真實、不做作”的獨特定位。

在高人氣嘉賓參與的一期節目中,沈琮翰團隊發揮其對於細節的敏銳捕捉和對人性的洞察能力,幫助白敬亭在節目中首次展現了其深邃的內心世界,使得本期內容成為白敬亭職業生涯中唯一參與的深度訪談類節目。

《僅三天可見》播出後,來自觀眾的反響也呈現出社交實驗類節目通過深度探索明星藝人內心世界帶來的公共價值和社會效應。

“在節目中呈現的嘉賓互動過程,能夠幫助觀眾産生真切的代入感,在身臨其境般的三天內重新審視人際關係,並尋找內在的自我。”沈琮翰回顧説,這種深度社交探索不僅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也為深度訪談類節目多維呈現嘉賓之間真實內心和情感狀態打開了新的空間。

如今,有更多傳統綜藝團隊嘗試製作《僅三天可見》之類的深度訪談節目,這種行業性的跨界融合豐富了綜藝的表達形式,也讓觀眾體驗到了更真實、更深刻的內容。

作為“真實社交實驗”類訪談節目的開創者,沈琮翰還帶領公司創意、製作等團隊人員制定和實施了“P-School”計劃,為系統性傳承創新經驗、培養下一代導演貢獻自己的力量,至今已經培養出200余位節目導演。

2020年1月,由“P-School”項目團隊創編的教材《綜藝導演實訓教程-入門篇》(ISBN 978-7-5043-8407-2)由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出版,成為官方認可的節目導演教材。

“創意和設計師應該像社會觀察家一樣,觀察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行為習慣、個性需求和價值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並應用到自己的新項目中。”談到公司未來的發展,沈琮翰表示,以人為本地進行探索和設計,真實面對觀眾、客戶與各方面合作夥伴的共情點和利益結合點,在創意和實現過程中解決關鍵問題,將是其本人和團隊繼續探索的方向。(文/方文)

沈琮翰:以創意産業鏈引導文娛行業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