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千年敦煌如何時代新生?“如是莫高”展前論壇聚焦文物活化創新

千年敦煌如何時代新生?“如是莫高”展前論壇聚焦文物活化創新

時間: 2025-04-01 15:41:33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千年敦煌·時代新生”——探索文物活化創新路徑主題論壇現場

2025年3月28日下午,“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暨“莫高精神”紅色主題展(以下簡稱“如是莫高”)在北京展覽館正式拉開帷幕。

當日上午,作為“如是莫高”重磅配套活動,“千年敦煌·時代新生”——探索文物活化創新路徑主題論壇,在北京展覽館友誼廳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圍繞學術與保護、文化傳承創新、教育與傳播等議題,旨在探討敦煌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當代意義,挖掘其活化潛力,展示數字化技術在文物保護、傳播中的應用案例,並探討如何激發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敦煌文化的興趣。

論壇邀請到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長、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張先堂,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文化與旅遊部駐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副站長江帆。展覽執行策展人龐少寧擔任論壇主持。

敦煌文獻研究新突破:題記發現與技術創新

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長、研究員,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張先堂

張先堂指出,敦煌學研究歷經120餘年仍具拓展空間,近年通過多光譜技術發現7000余條未被記錄的洞窟題記,包含工匠、供養人等多元群體資訊。這些新材料修正了部分歷史結論,例如重新考證元代畫匠史小玉的身份實為禮佛香客而非畫匠,並揭示了敦煌石窟千年重修歷程及工匠群體貢獻。

張先堂強調,敦煌學成果需通過展覽、講座、通俗讀物等形式向大眾傳播,使"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煥發新生。

敦煌展覽的時代價值與教育使命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

柴劍虹認為,北京展覽館作為具有70年曆史的場館,其優越的空間條件為“如是莫高”大展提供絕佳平臺,也讓人看到其“年輕化”的一面。此次展覽首次大規模呈現9座複製洞窟及數字化成果,是非常難得的,並提出要利用北展的地緣優勢,大力開發研學活動。

柴劍虹特別指出,敦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體是人,而敦煌展覽正是將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相結合的有效方式,本次同期開展的“莫高精神”紅色主題展,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實現一代代的傳承、發揚、創新、轉化。

敦煌文化的在地體驗與精神傳承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文化與旅遊部駐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副站長江帆

江帆結合多次敦煌實地調查經驗,提出展覽可以提供給觀眾更為充足的時間去感受敦煌文化,與實地考察形成互補。他同時指出,敦煌地理環境、民族交融與人文精神共同構成完整文化圖景。

他認為看敦煌,不光要看到珍貴的歷史遺存、自然風光,更要看到精神層面上的、更重要的“人”的價值與意義。只有了解敦煌、愛上敦煌,才能促使我們為敦煌的未來做出更多努力,而這也是敦煌文化傳播的重要部分。

數字化保護與全民參與機制探索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

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楊秀清闡釋敦煌文化活化的三重維度:其一,通過藏經洞文獻解讀(如酒賬、婚俗等),揭示實物與文獻結合研究的重要性;其二,運用數字化技術可實現洞窟的無損複製與共用,解決傳統臨摹的週期性與失真問題;其三,敦煌文化的活化,要動員社會力量,更要推動公眾加深對敦煌文化的認識與理解,以集合更多力量共同保護與傳承敦煌文化。

對於“如是莫高”展覽,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本次展覽實現了敦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有效傳播,為文化遺産活化提供了重要範式。

論壇現場觀眾互動

“如是莫高”展覽依託高精度數字技術與匠心手作,將跨越十個朝代的9座莫高窟藝術精華,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畫與彩塑,凝練于逾3000平米展廳中。展覽歷時三年精心研究、策劃與籌備,以“複製洞窟+文物+壁畫彩塑+文化體驗”為架構,全景展現敦煌藝術的千年積澱與絲路文明的開放包容,真正實現“在敦煌之外呈現最完整的敦煌”。

千年敦煌如何時代新生?“如是莫高”展前論壇聚焦文物活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