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2025年3月29日下午,黃靖博個展“鹽殿”在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美術學博士湯益明擔任策展人,展出了旅美青年建築師、藝術家黃靖博的動態裝置作品《鹽殿》。展覽將持續至4月16日。
開幕式後現場
藝術史家呂澎教授致辭
策展人湯益明博士致辭
鹽殿——在消逝與永恒之間重構文明肌理
文_湯益明
旅美青年建築師、藝術家黃靖博的作品《鹽殿》,試圖以極簡的形式構建一座充滿悖論的“神殿”:展廳中矗立的四根形似古希臘愛奧尼亞式的柱子由冰、不銹鋼、硅膠構成,柱頭以硅膠澆築,柱身為包裹著不銹鋼結構的冰塊,地面的晶體結構以鹽(NaCl)堆砌而成,勾勒出簡潔而又神聖的四方空間。當冰柱從固態融化成液態水(H2O),進而緩慢溶解地面鋪滿的鹽......愛奧尼亞柱逐漸失去冰層包裹,顯露出中間的不銹鋼結構,而硅膠柱頭依然屹立在不銹鋼柱之上。同時,地上的鹽水經過時間蒸發重新析出晶體鹽(NaCl),從而形成一個動態裝置。
展覽現場
一粒鹽結晶在顯微鏡下呈現出完美的立方體結構,鈉離子與氯離子以最簡潔的方式締造出人類文明的基石。五味鹽為首,鹽不僅是日常必備調味品,也是人體維持生命的營養元素。鹽在文學與藝術中常被賦予純潔、永恒的文化象徵。比如,在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中,三女兒用鹽表達對父親珍貴的愛。英文短語“世上的鹽”(the salt of the earth)出自《聖經》,借鹽的防腐作用比喻品格高尚的人。從殷商青銅器上的鹽鹵紋樣到古希臘通過海水制鹽,這種無機晶體始終與人類命運交織纏繞。在古代,鹽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被視為“白色黃金”。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建立了“鹽鐵官營”的經濟制度,義大利威尼斯商人用亞得裏亞海鹽換取東方的絲綢等等。鹽的流動軌跡,恰是世界文明交流、殖民擴張的歷史縮影。20世紀下半葉,隨著真空蒸發技術的普及和制鹽工業的高速發展,鹽的規模量産使其失去稀缺性而變得唾手可得。在21世紀的當下,鹽該以何種身份延續它在歷史中的重要角色?當代科學家在鹽晶體表面觀測到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二維電子系統展現出拓撲學的奇妙特性。以色列學者利用鹽膜技術將太陽能儲存效率提升至92%,敦煌戈壁的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正重構絲綢之路的能量地圖。當冷凍電鏡透過鹽晶格捕獲蛋白質的量子隧穿,我們突然理解了“鹽約”的深層隱喻。
觀眾拍照打卡
青年藝術家黃靖博以生命之源水、生命的必需品鹽、象徵工業時代的不銹鋼以及AI時代不可或缺的硅為基本元素創作的《鹽殿》,充分利用鹽的物理特性,如結晶、溶解、吸濕性等,使其成為具有動態變化、産生偶發效果的藝術媒介,在展館穹頂下冰及鹽的物理變化,造成“神殿”向“廢墟”轉化的過程,讓人聯想到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建立在“廢墟”和破碎性基礎上的“救贖”哲學。同時作為建築師,探討鹽作為實驗性的新興建築材料,打破建築與非建築/廢墟的二元對立,叩問在消逝與永恒之間重構文明肌理的可能性。
觀眾拍照打卡
展覽開幕後,監控系統將實時記錄冰塊融化、鹽分溶解的過程,觀眾的行為,比如,走動時帶動的氣流,呼吸、觸摸影響溫度所觸發的冰與鹽的形態變化,形成“人—鹽—環境”的閉環互動及視覺反饋。在氣候危機加劇的當下,“鹽殿”的溶解過程仿佛生態系統的熵增與無序化。這種物質的損耗與數字影像記錄時間的增長,似乎意味著人類正在經歷從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的急劇嬗變。這座象徵人類文明演變史的“鹽殿”,在溫濕度變化中不斷剝落重構,恰似數字時代人類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思考。當愛奧尼亞式柱子上最後一塊冰在展期結束時化為潮潤的霧氣,重新析出的晶體鹽留在參觀者掌心中,這似乎成為關於文明存續方式的某種質詢。
黃靖博
藝術家簡介
黃靖博,1995年7月出生於重慶,現居洛杉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建築設計學士,南加州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展覽經歷
2023 《人機新紀元:共生共榮》策展人 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
2023 米蘭中央火車站改造建築設計展 群展 米蘭 DropCity Convention 23
2023 春季設計課程作品展覽 群展 南加州建築學院
2021 成都做做設計有限公司作品展覽 個展 重慶星匯當代美術館
2020 《視覺神話實驗藝術系列展手機攝影》群展 重慶鐵山坪雲嶺藝術中心
獲獎記錄
2023 美國建築師協會達拉斯分會紀念肯·羅伯茨繪畫競賽專業數字渲染/混合材料項決賽入圍者
2023 南加州建築學院二〇二三界優秀畢業設計獎 得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