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28組海外華人藝術家,呈現一場關於“身份”的沉浸式體驗

28組海外華人藝術家,呈現一場關於“身份”的沉浸式體驗

時間: 2025-04-01 12:03:01 | 來源: 藝術中國

何香凝美術館外景

文_黃雪瑩

3月2日,“透過她/他/TA的視界:海外華人藝術回顧展”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正式對外展出。何香凝美術館的海外華人藝術展系列至今已是第七屆,本屆從“身份”開始展開敘事,構建基於對他者的關注與共情的情感空間。觀眾受邀置身於一場關於“我”與“TA”的對話,挑戰固有的二元界限,重新思考個體與空間、以及“我們”與“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展覽精選館藏的28組作品,跨越多個文化語境,在有限的展覽空間內構築出多重敘事,短暫交匯的異質文化經驗在此共振,並共同召喚出展覽的核心議題——透過她/他/TA的視界。

TA的證明

廖丁婷《入侵》多媒體裝置 尺寸可變 2008

廖丁婷《入侵》多媒體裝置 尺寸可變 2008

廖丁婷《入侵》多媒體裝置 尺寸可變 2008

《入侵》源於藝術家作為華裔少數族群在印尼成長的個人經歷,通過隱喻手法探討地緣政治語境下的邊界問題。在這件精巧的動力裝置中,邊界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一個經由不同主體持續協商、動態生成的場域。一根細線自裝滿沙子的花盆中延展而出,穿越墻洞,與墻另一側的“風箏”相連。透過這一結構,觀者得以窺見剃鬚刀片——它們依靠幾片稀土磁鐵保持直立,呈現出一種危險而脆弱的平衡。這一裝置的存在本身即充滿不確定性,極易因微小擾動而崩塌。

“風箏”所承載的,實則是藝術家家族的合法公民身份文件複印件,上面清晰地標明其華裔血統。這些文件在家中被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因為儘管她的出生證明確記載她為印尼公民,但僅僅因為外貌,她仍需反覆借助這些舊時的紙質證據,去證明自身的合法身份。

“我”必須不斷向TA證明,以獲得對自足自我的確認。

李美玲 最近的距離0 紙基銀鹽 127x152.4cm 2014 圖源:何香凝美術館

展覽並未止步于對身份困境的批判,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述,引導觀眾走向對人際關係更具包容性的理解。在展廳的另一角,幕簾之後,一張1952年李美玲祖母獲得美國公民身份的證書被置於幽暗之中——觀眾需借助提燈,方能窺見其細節。

這些身份的文件一方面意味著藝術家與故土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也造成那種倍受排斥的感受,因為這是一些每當身份受到質疑時所不得不出示的證明。

觀察者 段英梅 2005 圖源:何香凝美術館

與身份文件的靜態敘述不同,段英梅的作品則通過行為藝術將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置於流動的情境之中。作為表演者,她也是觀察者;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同時成為被她所凝視的對象。在裝置作品中,她蜷縮于木架之上,木板恰好容納她蜷坐的身形。隨著時間推移,她始終保持靜止,展廳內的所有動靜仿佛被她沉默的存在所吸納,暗示著一種因時間的流動與彼此的注視而悄然生長的情感聯結。

沈瑋 《已經想念你——自畫像(松樹)》彩色照片 50.8x76.2cm 2012

拍攝這些自拍像,是藝術家情感釋放的方式,是他對真誠與偶然相遇的渴望,也是他在自然與社會秩序中尋求人性共同歸屬的嘗試。在《已經想念你》這一自拍系列中,植物與身體交錯融合,形成一場關於性別身份的詩意互文。植物的生長狀態隱喻著個體身份的流變,而作品中的身體並非作為具象的“自我”出現,而是被抽象化為某種存在的跡象——一個時刻被觀看、被定義,又不斷突破定義的主體。

與TA相鄰

鄰里,是認識一個新居住地的“第一把鑰匙”。位於第一單元展廳的中心是潘逸舟的影像作品《鄰人》,呈現的是兩個相連的兩個坦克,不能分開,只能一起跳舞。作品源自1997年移居日本的經驗,他和鄰居互為鄰里,卻互不認識,也不知道其工作。

作品仿佛向我們拋出疑問:是什麼讓距離如此相近,卻又各不相干?關係極度親密,卻異常疏離......

潘逸舟 《鄰人》 7'15”影像 2012 圖源:何香凝美術館

廖逸君 《創造一個二人世界》彩色照片 2013

陳小文《泰坦尼克號/上海歌女》數位版畫 89 cmx120 cm 2008

TA非必要做中國藝術

水墨,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在西方的藝術語境中始終是小眾的。然而,馬蕙的水墨創作雖以西方的形式展開,其精神內核卻深植于故鄉西北那蒼茫遼遠的風景,以及奔流不息的黃河。海外華人的藝術實踐並非僅停留在技法的演繹,而是在東方文化的內在本質中尋求視覺與觀念的支撐。與此同時,作品也承載著某種“社會性”的關懷,這種關懷並非外在地附著于畫面之上,而是內化于東方式的形式表達與觀念建構之中,使其作品兼具“社會調查”與“口述歷史”的學術價值。

馬蕙 生物迴圈系列 卡紙水墨50cmx30cmx2 2021-2022

馬蕙 生物迴圈系列 卡紙水墨50cmx30cmx2 2021-2022

“生物迴圈”系列創作個人經歷有關。她的親人都死於癌症。馬蕙帶著特殊的敏感在顯微鏡下看細胞,記錄她的感受和痛苦,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把形式和技巧、情感通過水墨連到一起。

陳成球 《邀(二)》紙本設色 1998

王克平 無題7-07木雕 45cm52cmx34cm 2002

每個50、60後的藝術家都有一段豐滿的故事,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時空背景的縮影。他們非必要做中國藝術,中國的文化已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之中,不需要把血涂在臉上,而是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任戎 《中國紋身--山石攝影照片拼貼》40cmx30 cmx30 2002

任戎那些具有原始藝術特徵的“植物人”形象,正是他對天地、陰陽、正負、剛柔等互補共生概念的視覺詮釋。這些觀念不僅源自他血液中承襲的中國文化基因,也在他旅居德國的三十餘年間,與當地哲學、音樂、當代藝術的熏陶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一種兼具中德文化基因的藝術圖式。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陰陽的互動關係既充滿異質性,又保持著相互依存與糾纏的動態平衡。這種關係並非靜態的對立,而是在不斷的流變與轉化中推動事物的生發與更疊。同樣,在不同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中,也存在著一種持續的“相生相剋”關係——既是對抗,也是調和;既是張力,也是融合。借著兩種相反趨勢的流動博弈,在相互制衡中孕育新的可能。所謂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分野

在展覽流動的敘事中被一一化解。

茹小凡  等觀 36x30x40cm雕塑 2019年

茹小凡的生命歷程橫跨劇變的時代,從大饑荒時期的饑餓困厄,到特殊年代帶來的荒誕與沉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一口自由空氣,到西方黃金時代的輝煌盛景,再到傳統價值觀的式微與重估。個人記憶與歷史進程交疊,使他的藝術充滿時間的沉澱與文化的交融。

“花頭”系列植根于景德鎮路邊籬墻間肆意生長的雜花野草,亦或是流亡法國的文化基因,在血脈深處綻放出的隱秘迴響。這些花取代了禪僧的頭部,讓“一花一世界”的禪意物化為超現實主義的雕塑——生機與靜默並置,東方哲思與西方觀念交錯。

雕塑本身是作品,被棄置的匣缽則化為現成品,它們的邂逅已超越時空的分野。腳下不再是堅實的傳統臺座,而是一粒沙,一滴水,抑或虛無縹緲的泡影,在無常與變動中暗示著流轉的命運——他們如何在漂泊中展開,在行旅中安身。

薛雷 《摩登時代I》胡桃木、手繪青花瓷版 106cmx196cmx5cm 2009

數十年來,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生態劇變,敘事的焦點始終在“流動”。“流動”的物理狀態決定了他們不再固守某一地理或文化立場,而是在中間地帶遊走,對於地方化與全球化的感知亦隨之演變。文化挪用不再是單向度的,而是一種雙向滲透:全球化世界裏的商業標識、家喻戶曉的流行元素,被嵌入手繪青花瓷板,化作祭壇畫般的視覺隱喻,直指我們對現實本質的認知盲區。這一代是“文化混血”,並非有了海外經歷才算;在外,他們是“流放者”;回國,又成了“駐留者”。

胡冰《雪色》玻璃、橡膠、樹脂、LED燈

胡冰《雪色》玻璃、橡膠、樹脂、LED燈

30余件瓶形雕塑——圓形、橢圓、弧形、長方形——在雪色架子上排列,破碎玻璃的裂痕化作有序的線條,在破與不破之間構築張力。裂縫隱匿于物件間,清晰與模糊交錯,使那些未曾言明的女性意識與性別隱喻得以具象化,並在流動的語境中延續。

任叮思 潮止于海深處(石拓印研究) 2014 圖源:何香凝美術館

隨著跨國流動的便捷和國內藝術市場的崛起,藝術家們“走出去”已不再意味著“回不去”。定居海外不再是唯一選項,成長于全球化年代的他們,褪去了沉重的歷史感,輕裝上陣,奔赴一場自由的遊走。

TA的遊移與回聲

張大力 對話 數位列印照片 170x120cm 1999 

當城市的廢墟與邊角地帶化作藝術家在異國遊走的“光頭”塗鴉輪廓,由此生成了他和城市環境以及生存在城市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對話。留存的照片照片成為記憶的錨點,是空間曾經存在的實證。

“公共空間”從來不是一個單一而固定的概念,它充滿歧義,而當它成為社會熱門議題時,某些討論卻將“公”與“私”過於對立化。在社會學語境中,“第三空間”指的是介於家庭(第一空間)與工作場所(第二空間)之間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間。藝術家們在這一語境下展開創作,探索如何在多文化、多地域之間拓展觀察視角,創造嶄新表達方式。他們的作品從日常瑣事延展至宇宙爆炸,帶來視覺與認知上的驚喜和啟發。

陳賽華灌 素描空間:七號 2010 圖源:何香凝美術館

《素描空間:七號》以黑色蹦極跳繩在空間中的高速彈跳,呈現出一個被遺忘空間所潛藏的能量。跳繩在墻壁、屋頂、地板間激烈反彈,以充滿活力的動態方式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的空虛與頹廢。

唐子豪 錯誤檔案 2013.03.01數位照片 10.2cmx15.2cmx2 2013

值得注意的是,從作品本身來看,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創作幾乎不再攜帶“中國符號”。他們遊刃有餘地運用新媒體、裝置、抽象繪畫等當代藝術手法,實踐超越文化背景的視覺語言。正如他們的遊走軌跡,他們的敘事不再受限于國別,而是尋求在不同國家拓寬視野,盡可能地跳脫固有身份,尋找共鳴。

展覽現場

在何香凝美術館多年來的在地耕耘中,展出的文獻、圖像、視頻,述説的是華人家庭的私密故事,也道盡了文化碰撞的複雜余波,使展覽避免了充滿説教意味,淪為理論的注腳。

自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處處是外人”為主題,再次將“離散”推向公眾視野以來,我們不斷追問:誰是外人?何謂“處處”?當代語境下的“離散”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遷移或族群流散,它指涉個體與世界交錯互動時産生的糾葛、錯位、協商與連結。

展覽現場

從殖民史、離散經驗、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到酷兒社群的建構與在地空間實踐,海外華人藝術家以一種持續生發的姿態介入主流敘事之外的文化實踐,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跨越地域的對話。他們更關注創作的過程性,以及觀眾如何在空間中體驗、感知,進而生成意義。

這些創作遊走于主流之外,既關乎藝術,也關乎血緣、身份與記憶。離散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交錯迴響,而“以僑為橋”的理念,更凸顯了一個可持續藝術生態所需的品質:敢於試錯與擁抱脆弱的勇氣,立足長遠的支援體系,以及為新生力量提供養分的慷慨精神。(本文圖片除註明來源外,均由作者現場拍攝)

28組海外華人藝術家,呈現一場關於“身份”的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