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作品《倣倪瓚山水》
這幅朱耷作品《倣倪瓚山水》在2010年嘉德拍賣了5600萬;2019年再次上拍,賣出7800萬。2023年,又在上海嘉禾出現,以6500萬成交,被一位神秘藏家買走。而這一串數字之後,又藏著怎樣的秘密呢?在拍賣中幾經浮沉的作品,又是被如何斷代的呢?
八大山人朱耷
八大山人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清兵攻陷他的老家南昌時,他已經20歲了。國破家亡帶給他的是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痕。後來朱耷出家為僧,再後來還俗娶妻,而久而久之又瘋癲了。病情稍有好轉時,他便靠作書作畫謀生,但一生忌諱在畫上題寫清代皇帝的年號。
作品局部:右上角所題“八大山人寫”
59歲時,朱耷開始使用“八大山人”的落款,之前其他的名號,就都不再使用了。在這幅《倣倪瓚山水》中,落款赫然:“八大山人寫”,説明正是他59歲之後的作品。
朱耷落款演變時間對照圖 (出自:《上海嘉禾2023年秋拍圖錄》)
70歲之前與70歲之後的“八”頗似“哭笑”的演繹
在朱耷的落款中,“八大山人”的“八”字,從70歲開始,由拐角形,變成了兩點式,看起來像是從“哭之”二字變為“笑之”二字。依據這個規律,我們便可判斷這幅畫是八大山人70歲以後的作品。這時,朱耷由“憤怒的八大”漸漸變為“幽淡的八大”,激烈的遺民情懷,轉變為追尋人生存在的意義。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八大山人
朱耷《倣倪瓚山水》局部, 此時的他如同作品中山頂的這座茅亭,獨坐高處,看江山易代,一切似乎都淡然了
雖言“山河仍是舊山河”,但此時的朱耷已不像“驢”一般倔強,也不像“魚”一樣翻著白眼,他就如同山頂的這座茅亭,獨自坐在高處,看著江山易代,一切似乎都淡然了——只覺得這眼前的畫面浩渺空明,簡遠天真。此時,他從“看山不是山”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
據蕭鴻鳴先生考,“何園”是八大山人74歲時開始使用的款和印(“何園”見上圖“八大山人寫”下面的印)。
作品左下角印“驢”
王方宇先生考據,八大在59歲後,就不用“驢”這個號了,直到74歲才重新啟用。這麼推斷,這幅畫就是朱耷74歲之後的作品了。
作品局部
枝葉蕭蕭,坡石荒寒,我們看到了倪瓚的冷雋清逸、沖淡高潔,也看到了八大的寂靜蒼秀、古淡天真,這是一處充滿禪意的世外之地,一處色相皆空的清凈世界,一處足以慰藉自我性靈的理想空間。
八大與倪瓚相隔了幾百年,他能夠讀得懂倪瓚嗎?
我們與八大又相隔了幾百年,我們能夠讀得懂八大嗎?
這種寂寥、期待和無可奈何,在當代人的靈魂深處,是否也能産生瞬間的共鳴呢?(特邀撰文/王健,編輯/傅朗,圖片由供稿人提供,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