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雙(1935-2024)
文_許柏成
三月北京,春寒料峭。
萬物開始萌動,在大地,在枝頭……沉寂了一冬的生命力正要茁壯而出。
李玉雙先生逝世後的首個展覽在北京798Hanmo S藝術中心推出,展出他生命最後五年的畫作。置身展廳,我們再度被這些鬱鬱蔥蔥、氣象蒼茫的作品所環抱。
策展人夏可君將展覽命名為“絢爛之極”,來源於蘇軾《與侄書》所言:“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李玉雙在戶外寫生
科學與哲學,回到源頭
眾所週知,李玉雙與其他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完全不同的繪畫方法。由於他的工科教育背景,他通過工程學思維和視覺實驗(自製光學模型、研究腦神經學等),將人眼球接收到的原始光信號視為一種“密碼”。他試圖通過“虛眼觀景”的方式進入“無我”狀態,讓視網膜瞬間記錄光影資訊,最終“心手合一,落筆成痕”,形成我們所看到的作品,他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光編碼”。
策展人夏可君重新分析了李玉雙的“光編碼”繪畫方法。他認為李玉雙在畫布上呈現的其實正是光波的振蕩與律動。這次展覽“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畫家最後的作品,其色彩之絢爛,筆觸之強烈,實屬罕見。似乎這是光自行來到了畫布上,是自然之光的生命書寫,是自然本體之自由的華美激蕩,仿佛進入了量子的疊加態,絢爛之極,永不坍塌。”
李玉雙 春三月 100×200cm 紙本丙烯色粉 2022
李玉雙年輕時對印象派作品産生興趣,他1950年代創作的一幅水彩風景被父親李可染挂在自己的畫室中,並評價“很像柯羅。”儘管柯羅屬於巴比松畫派,但其對自然光影的詩意捕捉深刻影響了印象派,李玉雙通過臨摹柯羅作品間接吸收了印象派的觀察方法。他受印象派光色理論的啟發,並憑藉理工科知識背景,探究人類視像科學原理的源頭,創造出自己的繪畫方法。
如果要尋找他的哲學源頭,則是東方思想。往年每到這個時候,李玉雙先生又該拿起馬扎與手杖,蹣跚走向去戶外寫生了。與其説他是表現自然,不如説他是在感受自然。在戶外寫生時,他往往打坐進入冥想狀態,在“忘我”的狀態下,與自然能量共振,與天地精神相往還。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用這句話形容李玉雙的作品,再恰當不過。他的畫面呈現的是先哲認為的天地混沌未開的鴻蒙景象,其中能量涌動,生命孕育,萬物萌發。
因此,Hanmo S畫廊創始人林松評價説每一次在不同展覽上看到李玉雙先生的作品,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回到了源頭,在他對藝術本質的探究和創作中,蘊含著無數的可能性。
李玉雙在戶外寫生
獨闢蹊徑,激活傳統
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李玉雙研究繪畫根本原理,提出“光編碼”繪畫,其實核心問題都是要解決“中國畫如何向前發展”的問題。作為極為早熟並達到頂峰的畫種,中國畫要發展,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桎梏,拓展新的視野,吸納新的文明,才會向前發展,是謂“不破不立”。吳昌碩、黃賓虹、李可染……回看近現代大師,無不是沿著這一路線推進,並建立自己在藝術史上的坐標。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紀以來在中國畫發展進程中留下坐標的大家們,大多是在與西方繪畫傳統的吸收借鑒中進行變法維新,李玉雙則是沿著科學的通道,跳出了藝術的範疇,回到人類觀看原理的源頭,再復歸中國哲學傳統。因而,他讓中國畫在更大範圍內獲得了激活的可能性,摒棄掉千餘年來承襲觀念和思維的限制,回到視覺的生理源頭基礎,與其他文明畫種對話,無疑可以引發更多的共鳴。
李玉雙 陽光下的影子 40.5×50.5cm 木板丙烯 2023年
唯一的“自畫像”
在本次展覽中,有一幅畫名為“陽光下的影子”,這是一幅用丙烯繪于木板上的小畫,畫于2023年。畫面中的主體是一片蒼茫,如其他“光編碼”繪畫一樣,光影斑駁,黑灰與藤黃交織的萬象之中,夾雜著點點藍綠、粉紅和紫。只是下方驀然“闖”入一個黑影,這黑影沉默不語,只是注視著腳下和前方的路,踽踽前行。左肩略低,右肩略高,似乎一手拿著畫夾與馬扎,一手扶著拐杖。他走向何處?前方一片蒼茫,弧形的地平線似乎預示著很遠且遼闊……
這是李玉雙第一張,也是最後一張自畫像,創作這張作品時據他離世不足一年。他在想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能感受到他是如此謙卑,僅僅在畫面中留下一個蹣跚的背影,僅有頭和些許上半身進入畫面,面積連畫幅的一角都算不上。也許他認為自己歷經辛苦跋涉之後,剛剛踏進藝術之門,如同一個孩子,初見廣闊無垠的天地。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並非只是藝術長河的匆匆過客,他憑藉獨特的創造貢獻已經留名。
李玉雙在戶外寫生途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在展覽現場説:當第一次見到李玉雙的畫,就非常受震動。他是一位大師,但在李可染先生的光環下,長期以來被忽視、低估了。他的偉大在於純粹,永遠在探索,沒有成熟期、市場味,這種藝術家越來越稀少了。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飽含了一生的苦難,但都變成了輕鬆的色彩與線條,像一抹淡淡的雲。但從中我們能讀到苦難,這讓我非常感動。
今年是李玉雙逝世1週年,同時也是他誕辰90週年。他持續半個世紀的孤獨探求,如今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20世紀中國藝術跳過現代主義階段而直接進入當代語境,而李玉雙則以自己的實踐完成了從印象派到抽象表現主義,乃至“行動派繪畫”的探索路徑,實現了從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的“躍遷”,同時將中國傳統哲學激發出更多可能。
2024年5月1日,李玉雙在北京植物園臥佛寺旁寫生
絢爛之極,不僅是李玉雙“光編碼”技法成熟、畫面愈加自由的表現,更是其將一生苦難淬煉為永恒光痕的精神隱喻。
春暖花開 29×42cm 紙本丙烯 2017年
彩雲下的薰衣草 68×100cm 布面丙烯 2020年
草地上的小花 30.5×54cm 紙板色粉 2020年
春風起 95×97cm 紙本丙烯色粉 2023年
紙袋上的風景(A面) 39×40cm 毛筆水墨 2023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觀看展覽
展覽現場
展覽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