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 1973年,莫若爾(Mohror)拍攝。來源:趙無極基金會
近日,香港M+博物館正式宣佈,將於2025年12月13日推出亞洲首個全面研究法籍華裔藝術大師趙無極(1920-2013)平面作品的大型回顧展——《趙無極:平面作品》(暫定名)。作為M+年度壓軸特展,這場展覽將呈現200余件珍貴館藏,涵蓋版畫、手稿、畫作及文獻檔案,系統梳理這位二十世紀抽象藝術巨匠跨越半世紀的紙上創作歷程。
趙無極 《無題》1978 年 石版印刷
弗朗索瓦·馬爾凱捐贈香港M+,2024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
解碼趙無極的版畫實驗與跨文化對話
作為二十世紀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華人藝術家之一,趙無極以融合東方水墨意境與西方抽象表達的油畫聞名於世。而此次展覽獨闢蹊徑,聚焦其鮮少被系統性研究的平面創作,揭示版畫媒介在其藝術生涯中的核心地位。展覽以1949年趙無極初抵巴黎為起點,貫穿其長達五十餘年的創作生涯,按時間與主題雙線展開:
技法探索:從早期石版畫《亨利·米肖讀趙無極石版畫》(1950)到晚年蝕刻作品,展現其對銅版、石版、水墨拓印等技法的創新運用。
詩畫交融:重點呈現趙無極為法國詩人米肖、夏爾等創作的插畫系列,如《詩畫的頌讚》(1976),揭示其與歐洲文學界的深度互動。
抽象語言:通過對比同期油畫與版畫,解析其標誌性“抒情抽象”風格在紙本媒介中的演變軌跡。
文化對話:展品中既有受中國書法啟感的《無題》(1978),亦包含融合西方現代主義構圖的作品,體現其跨越東西的美學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核心展品來自兩大重要捐贈:趙無極遺孀弗朗索瓦·馬爾凱女士向M+捐贈的逾200件作品,以及其女趙善美提供的精選藏品。這批捐贈使M+成為法國以外全球趙無極版畫收藏最完整的機構。
趙無極1981年在巴黎的畫室裏畫中國水墨畫。
塞爾日·蘭薩克(Serge Lansac)拍攝。來源:趙無極基金會
策展視角:重新定義版畫的學術價值
M+團隊與趙無極基金會聯合策展,突破傳統版畫作為“附屬創作”的認知,提出全新學術觀點。“將顏色塗抹在白色多孔石板上,如同在宣紙上揮毫,令我著迷。”趙無極曾如此描述對石版畫的熱愛。策展人指出,相較于油畫漫長的創作週期,版畫為其提供了即興探索的空間——無論是水墨暈染的偶然性,還是多層套印的色彩疊加,均成為其抽象語言的重要養分。
展覽通過並置油畫與版畫,揭示兩者在構圖、筆觸、色彩層次上的相互影響。例如1970年代水墨作品的流動感,直接啟發其油畫中“空靈之境”的表達;而油畫《錫耶納廣場》(1951)的幾何結構,亦在同期版畫中演化出更具動態的線條韻律。
作為戰後少數躋身歐洲主流藝壇的亞洲藝術家,趙無極通過版畫與詩集合作、展覽巡展等方式,成為東西方藝術對話的關鍵紐帶。策展團隊特別梳理其與巴黎畫派、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群體的交往檔案,展現版畫如何助力其建立國際聲譽。
趙無極 《昔也納廣場》1951 年 油彩布本
趙善美女士捐贈香港M+,2020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
趙無極 《雙城之間》1955 年 石版印刷
弗朗索瓦·馬爾凱捐贈香港M+,2024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
M+館長華安雅認為:“趙無極的平面作品是其文化融合精神的縮影。他讓宣紙與石板對話,將中國美學的‘氣韻生動’注入西方版畫技法。此次展覽不僅填補學術空白,更彰顯M+作為全球性博物館的研究視野。”
趙無極基金會主席弗朗索瓦·馬爾凱表達了對展覽的期待:“這些作品是趙無極藝術生命的密碼。版畫中的每一道刻痕,都是他對完美不懈追求的見證。我們期待觀眾通過這個展覽,觸摸到他靈魂深處的創作激情。”
趙無極 《無題》1969 年 石版印刷
弗朗索瓦·馬爾凱捐贈香港M+,2024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
趙無極 《無題》1973 年 飛塵法蝕刻版畫
弗朗索瓦·馬爾凱捐贈香港M+,2024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
趙無極 《無題》1981年 石版印刷
弗朗索瓦·馬爾凱捐贈香港M+,2024 年 趙無極 © ProLitteris, Zurich,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