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在上海開幕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在上海開幕

時間: 2025-01-02 08:55:33 | 來源: 藝術中國

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市嘉定文化和旅遊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中國表現研究中心主辦,泰美術館和奧賽畫廊承辦的“中國表現 2024”藝術大展日前在上海泰美術館開幕。

本次藝術大展是在“錨定2035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宏大背景下,本著守正創新與文明互鑒的主旨,通過精選三十多位著名藝術家的優秀作品,較為體系性地、典型性地呈現了“中國表現”藝術當下的主要創作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彰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進程中我國藝術發展的新理念、新水準和新陣容。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上海市嘉定區政協主席楊莉、上海市嘉定區委統戰部部長唐曉林、雲南省政府駐上海辦事處副主任李繼顯、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代表許德峰、上海市政協華夏文化經濟促進會副會長李奕等領導與組委會成員張曉淩、鄧曉賢、蔡彭城、孟建、張方白、丁曦林、樂堅、張躍、景小峰、王嘉沐等以及來自全國的上百位文化藝術界人士參加了開幕式。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開幕式現場

在本次“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的開幕式上,主辦單位代表、上海泰美術館尹安泰館長,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代表許德峰先生發表了講話。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教授,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曉淩教授發表了學術演講。他們在講話和演講中都談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許多藝術家到國外留學深造,他們學成歸國後,為中國的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這次參展的著名藝術家許江、周春芽、譚平、王小松等都是到德國留學的。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即表現出他們對德國表現主義的“爛熟於心”,又表現出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魂牽夢繞”,這就使得他們的繪畫作品中無論在觀念的表達還是技巧的探索上都有了更為深刻“中西交融”,如周春芽的園林和桃花系列,許江的葵園精神、譚平的抽象藝術等作品皆為典型。這次參展的植根于中國文化的著名藝術家張方白、王劼音、黃淵青、李磊、韓中人、閆平等都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營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表現藝術的風格和形式,這對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供了當代藝術文本。他們繪畫作品所具有的鮮明中國根性文化,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自信,正是當下新時代文化的訴求和方向。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主辦單位代表、展覽出品人尹安泰先生

尹安泰館長在發言中説,這次《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已經舉辦到第三屆,這次是規模最大、層次頗高的一次。這次藝術大展選擇在東華環球集團藝河灣藝術區內剛落成的“上海泰美術館”舉辦頗有意義。因為藝河灣藝術區正努力打造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的藝術新地標。本次藝術大展的舉辦,不僅是對我國文化使命的擔當,也是對中國藝術發展的探索。我們傾力舉辦這次藝術大展,就是要通過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參展藝術家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從歷史深處尋找藝術表現的精神源頭,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中國經驗”“中國態度”和“中國立場”,展現了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也彰顯了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智慧與力量。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展廳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現場

本次展出的這三十多位著名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不僅有對傳統的回望與傳承,更有對當代的創新與超越。它們探索了藝術的終極意義——藝術既是個體精神的輪廓,也是生命自由的象徵。藝術不僅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希望,更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通過這些藝術作品,讓我們看到中國藝術不僅能夠在時代中煥發新生,更能夠向世界奉獻新的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特殊的力量。可以説,這次藝術大展體現了中國藝術的深厚底蘊與審美價值,是一場連接傳統與當代、歷史與未來的藝術創新實踐,也是架起了一座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文化橋梁。

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代表許德峰先生

許德峰先生在講話中説,“中國表現”藝術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世紀早期,眾多留學或遊學海外的中國藝術家遵循“擇中西之精華而取之”的理念,形成自我的藝術思想和創作風格。改革開放後,他們繼承先輩藝術家們在表現藝術上的探索和實踐,不約而同地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創建出一個不同於西方藝術話語的體系,漸成具備學術性、系統性的藝術流派。中國藝術中的“中國表現”,不但完全能躋身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甚至能夠實現當代藝術的引領。“中國表現”某種程度上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精神寄託,承擔著傳承與發展的責任與使命。

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一直致力於支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活動。我們堅信,文化交流活動是推動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交流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展示,更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溝通。它能夠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連接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個民族,促進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通過這樣的文化交流,我們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別人,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多元、包容的世界。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教授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參展的著名藝術家許江在學術演講中追溯了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起源與特質。他認為,直抒胸臆、甚至曠達不羈的直接呈現,使“表現”的藝術帶著某種率性放達,甚至帶著粗獷之力。“表現”的藝術著重表現內生的情感,進而表達生存驚悚和藝術吶喊。許江説,與“寫實”相比,“表現”依然具象,但主體的情感卻最為重要,“心畫”是“表現”的真正意涵。而與“寫意”這一中國傳統繪畫中最為突出筆墨的自在和自主的類型相比,表現主義則重視內心的披露,通過繪畫的直觀表達潛意識、下意識,甚至以吶喊與狂野來實現靈魂的掙扎與救贖。“表現”與“寫意”兩者雖有一致,亦有不同,終不得相互混用。

許江認為,“表現”藝術作為“心畫”的力量,充盈著藝術家自覺的批判性意識。這種批判常常是對某種庸常狀態的搏鬥,是對世界荒誕本質的拼搏,是與肉身相關的反省與較量。“表現”藝術代表著藝術家的風骨,代表著繪畫本身的糾結苦鬥。表現藝術將“此物”作為此身與此心的載體,接受生命本性的鑄煉,構成“表現”的中國意涵。“表現”使畫者的肉身化入筆色,使內在的荒誕本質在抹去重來的過程中幡然顯現,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拼搏訇然鳴響。“表現”藝術可以打開畫者與觀者內心的塊壘,超出象外,用“墨團團裏黑團團”催開天地空曠的新世界。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作品

許江還指出,“美在意象”是中國美學的核心觀念,意象、體驗、人生則是三個要點。意象既不是一種物理的實在,也不是一個純然抽象的理念,是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與情景交融的生命境域。人生則是讓繪畫浸潤其中,接受磨礪淬化的生命之學。意象、體驗、人生三者的深度開發表現,讓人的審美活動達到超以象外、積健為雄的新天地。“中國表現”就是強調以意象性的開拓來達到對物性的超越,賦予繪畫世界以持續的救贖和生命的靈性。

他還認為,尼采《悲劇的誕生》中阿波羅的藝術代表理智、秩序、文雅,狄俄尼索斯的藝術是劇烈、混亂和瘋狂。前者代表理性的理想,後者代表潛意識的執念。表現主義藝術往往是後者的代表。許江進而指出,今天,表現藝術已經在國際燎原。中國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後,展開批判性轉化和拓展,形成了中國表現繪畫的潮流。我們應當特別珍惜“中國表現”的突出表現,並向人性的深刻反省與救贖的再生性力量表示深深的敬意。

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

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代表組委會進行了學術演講。他首先集中論述了由“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所引發的三方面思考:哲學思想與文化精神;藝術表達與文化創新;文明互鑒與中國特色。他以深沉關切的家國情懷與高屋建瓴的國際視角,闡發了如何在“人類文明共同體”的交流互鑒之中,以“中國表現”建構起與他者交相輝映的中國藝術流派,並對這一體現著中國精神的藝術流派在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期許。

孟建首先指出,“中國表現”作為“精神的還鄉”,誠如徐復觀先生所言“中國藝術精神是一種自由、生動、氣韻的藝術”,承載了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精神,也強調了“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的雙重價值。孟建從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體系論及中國哲學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的構建。他概括了以孔、莊代表的兩種藝術精神:儒家孔子“為人生而藝術”鑄造“仁樂”(道德與藝術)的典型;道家莊子“為藝術而藝術”則成就了“純藝”(心智與藝術)的典型。前者“用藝術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後者“表達內心感受與對宇宙的領悟”。“中國表現”正是將上述藝術精神精妙地融入作品創作之中,以揮灑自如的姿態將深刻哲理與詩意表達完美結合。李澤厚美學思想中“表現”與“再現”都具有核心意義,“中國表現”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複製或模倣,而在深厚的歷史底蘊中汲取養分後的現代新生。

在藝術表達和文化創新方面,“中國表現”以強烈的社會與人文關懷,深植于對民族歷史的回顧與對國家未來的憧憬。孟建提出,“中國表現”的藝術家作為傳承者與創新者,以精彩的藝術語言“訴説”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與細微精緻,傳遞民族深沉博大而又悠遠細膩的情感。“中國表現”強烈的人文精神光輝與藝術感染力,可與世界共情。孟建認為,多元視野和開放心態使得“中國表現”在世界藝術舞臺上獨樹一幟,“中國表現”的創新不僅在於對藝術形式的跨界,還在於對東西方美學理念的互補與融合,鑄就出兼具東西特點的新藝術風格。含蓄與奔放、內斂與豪邁、沉靜與熾熱——這看似矛盾悖反的特質卻完美並存,展現出“中國表現”寬闊的“藝術光譜”與震古爍今的新生能量。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展廳

孟建還指出,世界文明互鑒中的中國特色並非孤立的存在,平等、開放、包容,方可構成跨時空對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生生不息的交流與互融中,尋找共鳴與契合,展現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中國表現”不能固步自封,而需更加積極尋求國際對話與交流合作,將中國元素融入國際語境。他引用魯迅《二心集》中“我從天國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話語來闡明只有從更高的精神層面把握“中國表現”,“中國表現”才能從“民族的意識”上升到“人類的意識”,也才能實現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們總是按照美的規律來營造世界”的終極理想。

孟建在演講中也表達了對“中國表現”進一步發展的期許。他認為,“中國表現”如何從一般展覽層面上升到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流派”高度?“中國表現”如何從單一繪畫走向擁有同類精神的各種藝術的廣度?這都需要進行理念、機制、路徑問題的深刻思考與改革設計。孟建教授最後借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説“藝術是文明存在的基本方式”的名言,呼喚“中國表現”在創造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狂飆突進,大行天下。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教授

“中國表現2024”策展人、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教授在學術演講中從中國當代藝術是否處於“歷史性困厄”這一話題出發,論及中國當代藝術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由於資本、犬儒主義、新殖民主義的影響,也面臨世俗利益的羈絆甚至精神迷失。誕生併發展于這一境況中的“中國表現”,正表現出參展藝術家的精神風貌,話語重構,價值重塑的強烈願望。“中國表現”中的“中國”是基石與出發點,是表現性話語的源頭活水。“中國”不僅是方法與策略,更是目的與信念。“‘中國表現”就是朝向本土、時代與歷史的精神還鄉。

張曉淩還談及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無比豐富的表現性資源。他回顧“中國表現2023”藝術大展上,許江教授曾在演講中將其精神淵藪上推至《楚辭》與《離騷》,同時將李白的狂歌,蘇東坡的豪情,懷素、張旭的桀驁作為“中國表現”的文化底氣。近現代林風眠與劉海粟首開中國表現之先河。林風眠晚年的戲曲人物令人驚心動魄;劉海粟的潑彩重彩則彌散著宋元文人畫的精魂,這些都被傅雷先生讚嘆為“國魂”與個性的覺醒。新潮美術的“生命流”繪畫則成為“中國表現”的直接源頭。生命慾望與情感洋溢的線條色彩,潛意識的各種表現,都構成了藝術中個性與生命的解放。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作品

從“生命流”到“中國表現”的確立,是個體生命價值與內在世界不斷建構的歷程。“大寫的人”肯定了個體生命的意義及存在;存在主義哲學、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大乘佛教的虛無觀念與道家的自然觀等,交匯生成了“中國表現”藝術的哲學基礎與心理學背景,而個體的生命意識與本真狀態則構成了“中國表現”的終極根源。在這裡,我們將找到藝術的最後定義——藝術即個體內在精神的輪廓,是生命自由的象徵。作為策展人的張曉淩在發言的最後説,每件作品的獨立姿態並不妨礙它們的共識:個體生命的創造力,不僅是民族文藝復興的唯一希望,也是為人類奉獻新價值觀的唯一可能。

“中國表現2024”組委會負責人蔡彭城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連續三屆的中國表現藝術大展,先後有200多位著名的老中青藝術家參加了。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表現”雖然也兼具了西方表現藝術的某些特點,但究其實質還是鮮明地表現出了與西方表現藝術不同的價值判斷和精神取向;從縱向發展來看,“中國表現”雖然也有著中國當代藝術的許多特徵,但就其本質來看,仍然不同於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當代藝術。“中國表現”體現出的精神返鄉、中西融合、意境深遠、峻峭雄渾等鮮明特點,充分彰顯著“中國表現”藝術家們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和對中國美學的張揚。蔡彭城先生最後表示,“中國表現”藝術大展組委會將繼續沿著這條藝術大道奮發作為,為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表現藝術”勠力前行,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我們藝術界應有的力量。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的參展藝術家有:蔡廣斌、陳建輝、丁設、葛震、顧黎明、洪淩、韓中人、黃建成、黃淵青、李華、樂堅、李磊、梅法釵、馬俊營、施少平、單增、譚平、田野、王劼音、王小松、吳訓木、許江、閆平、楊文科、于幸澤、周長江、周春芽、曾成鋼、張方白、卓福民。

據悉,本次展覽已于2024年12月27日在上海泰美術館開幕,展期將至2025年3月2日。(鄭聞)

“中國表現2024”藝術大展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