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一直是泉州不同時期重要的文化名片和經濟支柱産業之一。宋元時期,刺桐港千帆競 發,德化陶瓷、刺桐綢等承載中華文明的工藝品是閃耀海絲路的“明珠”;明清之際,在西方大航海時代,德化瓷、永春香、安溪茶等是銷往歐美各地的“香餑餑”;清末民初,在轟轟烈烈的下南洋大 歷史中,惠安石匠、木匠等手工藝人撐起了海外閩南人根子裏的“倔強”;到了新中國,以1958年 組建泉州國營工藝美術廠為始,從改革開放初到經濟快速增長的現在,泉州工藝美術産業在各個不同 歷史時期擔負起為國出口創匯、為國家爭光的重任。
如果説,泉州工藝美術産業是一棵歷經千年仍遒勁成長的老樹,那麼1958年組建的國營工藝美 術廠、1965年成立的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就是這棵“老樹”在新中國時期茁壯成長的重要力量,不僅在經濟收益和行業榮譽上全國爭先,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工藝美術大師人才,為泉州工藝美術産業百花齊放、發展成千億産業奠定重要基礎。
近日,泉州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又發“新芽”。經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多次自行申請爭取、改造未果後,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泉州市古城保護髮展指揮部的統籌下,工藝美術工業公司與泉州市文旅集團合作將位於花巷的舊場址改造升級成“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目前,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一層大師工作室已基本入駐。文化園將成為推動泉州工藝品産業邁向新臺階的重要基地,也將為近年來日趨火熱的泉州古城文旅增添新的靚麗名片。
為國創匯獲譽 培養千億産業
千年以來,泉州物美質優的工藝品一直是海絲路上的緊俏商品。通過東南亞市場,泉州的貨品實現了跟美洲的白銀、東南亞的香料和歐洲新興商品之間的交換。那時候,泉州工藝品交換回的是中國市場需求的白銀,到了新中國後,泉州工藝品承擔的則是出口創匯的責任。
泉州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前身是于1954年4月由民間藝人江加走和美術工作者等六人組建的泉州美術工場,1955年改組為泉州市工藝美術生産合作社,1958年升格為地方國營工藝美術廠。1962年體制下放,接過工藝美術優秀傳統大旗的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于1965年正式成立。
1958年,剛成立的泉州國營工藝美術廠生産的工藝美術品據統計約30種,全年完成産值24.14萬元,産品銷往國際市場。據《泉州工商史料(第六輯)》記載,1959年,美術廠革新大小技術項目40種,全年産值47.63萬元。400件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參加在北京團城展出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展覽會”,其中倣青銅巨型脫胎對獅在展覽結束後,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20世紀50年代末,泉州的工藝美術品備受讚譽,為國爭光:江加走木偶頭雕刻被列為“國家珍貴的外交禮展品”,作品為國外藝術博物館珍藏;李堯寶刻紙經常被選送出國展覽,並通過北京國際書店大量銷往世界各國,得到義大利加富爾書店來信讚揚……
跨進1960年,美術廠創新創作了絨線繡花鳥畫屏、倣版畫青絲發繡等作品,試製了不少新項目。同年11月初,董必武親臨視察並揮毫題詞:“豐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見其大、能傳其神。”聶榮臻、賀龍、郭沫若亦先後蒞廠視察並題詞留念。
1973年,為爭取寶貴的外匯儲備,全國工藝品公司恢復生産。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作品、産品在東南亞等華人地區銷售火爆,公司成為泉州出口創匯大戶。據統計,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1977年産值214.15萬元,1978年産值251.29萬元,1979年産值258.25萬元、出口164.66萬元,1980年産值403.77萬元、出口224.15萬元。公司還與港商合資生産滌綸花出口,為福建填補了“綢花、塑膠花、滌綸花”三花缺一的空白,受到中央外經部多次表揚。
進入20世紀80年代,公司生産突飛猛進,從起初的6家工藝廠,發展為包括含中外合資企業25個廠和三家專營工藝美術品的商店、商場、展館,職工7000多人,産品遠銷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2個國家以及港澳地區,年産值近上億元、出口8000多萬元。由於企業生産發展壯大,工藝公司所屬企業在市區多個路段營建一幢幢嶄新的工藝生産廠房,紛紛從花巷舊大院搬出。公司在溫陵路興建了工藝美術大廈,1994年完工入駐新大廈,開創了泉州工藝美術産業有史以來的“大場面”。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泉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大量的技術人員、業務人員、管理人員紛紛離開企業自辦工廠,創辦了眾多的工藝美術明星企業,為泉州工藝美術産業百放齊放、繁榮昌盛奠定基礎。2018年,泉州工藝美術産業首度突破千億大關,泉州獲評“中國工藝美術之都”。2023年,泉州工藝美術産值1460億元,約佔全國的7%。
打響工美品牌 形成城市名片
撫今追昔,泉州工藝美術品牢牢紮根于泉州城市傳統的“文脈”之中,以文化物,以物傳文,成為承載中華文明海外傳播的重要媒介。
新時期,泉州市委市政府吹響了打響“中國工藝美術之都”品牌的號角,助力泉州工藝美術産業高品質發展。其中,“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就是助推發展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改造後建築面積約9300平方米,建築風格延續原有的蘇式建築風格,包括以“展覽、收藏、研究、交流”為基本功能的展示交流平臺、以“大師作坊、帶徒授藝、非遺傳承”為創作體驗的大師工作室和以“工藝美術精品線上線下交易、拍賣”為主題的工藝品平臺等三部分。目前,一層大師工作室已實現基本入駐,涵蓋25個技藝品種,共入駐工藝美術大師和民間藝人45名,同時,籌備徵集全市37個藝種精品在二樓展廳展賣,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開園在即。
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將傳承千年來手工藝的“泉州製造”的傳統,在海絲路的新征程中綻放新時代的光芒。同時,它也將成為推動“泉州製造”歷史文化碩源建設的重要來源,推動泉州文旅向歷史文化深度發展的重要力量。(鄧遠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