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上午,“2024數智賦能與人居環境大會”在河北美術學院順利召開。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黨組成員李秉仁、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河北美術學院河北省外國院士工作站、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維克多、自然資源部權益司原司長吳太平、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副廳長李旭陽(一級巡視員)、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宇、亞洲園林協會副主席郭瓊瑩(Monika Kuo)、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張文忠、呂斌(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朱尚熹、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執行秘書長沈鐳、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曹曉昕、中國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脩珺、河北美術學院校長甄忠義,以及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王浩、瀋陽建築大學原校長石鐵矛、吉林建築大學副校長齊偉民、教育部設計學教指委委員、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唐建,教育部設計學教指委委員、廣西藝術設計學院院長王華琳出席會議。
與會的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同濟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山東建築大學等國內外綜合性大學以及河北省的兄弟院校,建築、園林相關專業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阿特金斯、英國BDP、中建、中交、奧雅等專業公司的行業精英,共計512人。
本次大會包括開幕式、主旨論壇以及11個平行論壇。
河北美術學院常務副校長張建敏主持開幕式。他詳細闡釋了會議的主題和意義。在數智賦能的新時代背景下,此次會議倡導“開拓創新”的精神,開啟智慧與未來的深度對話;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深入探討高校學科建設的路徑;推崇“合作共贏”的理念,共同促進數智與人居的融合發展。
河北美術學院常務副校長張建敏主持開幕式
甄忠義致歡迎辭。他表示,當前正處於一個由數字智慧驅動城市進步的關鍵時期,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探索如何更高效地運用數智技術來改善生活環境,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希望與會專家積極貢獻智慧,共同推動該領域向前邁進。
河北美術學院舉辦者、校長甄忠義致歡迎辭
李秉仁致辭。他指出,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和資訊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數據在社會生産中的地位和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推動生産力增長的關鍵因素。他強調,此次會議對於引導未來城市建設走向更加綠色、智慧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住建部原黨組成員李秉仁先生致辭
李旭陽在致辭中表示,自2022年起,河北省已將改善居住條件作為提升經濟發展品質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關鍵舉措之一,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建議,應借鑒先進城市的精細化管理經驗,重點提升農村物業服務水準,並加速鄉村“智慧大腦”的建設進程,以實現高品質發展目標。
河北省住建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李旭陽致辭
王浩強調,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挑戰,科研工作者應加強跨學科的合作,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路徑。他指出,要密切關注科技進步對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確保科技成果能夠造福廣大民眾,支援公平正義,並促進社會的長期穩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發來視頻致辭
開幕式結束後,主旨論壇的主持工作由河北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董小龍擔任。主旨論壇上,八位行業領軍人物圍繞AIGC、建築與環境更新設計、設計與數字技術、建築與設計的融合創新、智慧城市與人居品質提升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
董小龍院長主持主旨論壇,進一步明確了大會的方向:數字智慧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本次大會匯集各大代表性高校和行業企業,共同探討數智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人居環境的改善,以及高校教育的發展如何應對這些變化。
河北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董小龍主持主旨論壇
河北美術學院院士工作站的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設計學院教授庫茨米切爾·維克多,以《用於服裝人體功效設計的數字技術》為主題發表了主旨報告。他指出,服裝設計與建築設計的相似性可追溯至十三世紀,兩者在設計方法、設計原則、設計工具、靈感來源以及常用術語等方面展現出諸多共通之處。他進一步闡釋了在現代數字雙生概念的背景下,服裝設計與建築設計如何利用數字工具實現設計方法的相互借鑒和融合。
庫茨米切爾·維克多院士做主旨報告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築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宇,在題為《城記|為建築文化的繼承與創新而設計》的主旨報告中,選取了故宮北院、嘉德藝術中心和中國佛學院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探討了作為多功能人居環境的首都,在建設過程中如何受到“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雙重作用。張宇引用《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規劃理念,描繪了中軸線作為中國理想都城的禮儀秩序與和諧共生的都城佈局規則,探索了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傳統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對話邏輯。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築設計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宇做主旨報告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教授、《新建築》雜誌社的社長——李保峰,在其題為《城市更新,留下記憶》的主旨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存量市場時代,人居環境設計師的工作邊界應如何界定?”他進一步強調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保留歷史記憶的重要性。通過三個案例,他詳細闡述了城市更新中需求與保護如何實現融合。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新建築》雜誌社社長——李保峰教授做主旨報告
瀋陽建築大學原校長石鐵矛教授,發表了題為《城鄉建設中的生態風險調控與空間規劃》的主旨報告。他在環境管理、生態學及地學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針對生態風險及其環境效應,提出了“路徑識別與過程干預”策略,構建生態風險預警調控與安全格局優化的關鍵技術體系,並設計了生態風險與景觀格局互饋的參數化調控框架及城市生態環境效應協同優化方法。
瀋陽建築大學原校長石鐵矛教授作主旨報告
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王浩教授以《鄉土·鄉情·鄉境》為題做主旨報告。他強調鄉村植物是鄉村空間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景觀元素,穩定的植物群落和良好的植物造景不僅能夠提升鄉村空間的景觀品質,還有利於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植物景觀能夠將鄉村地方特有文化、美學特色與生態系統有機結合在一起,承載和表達當地的歷史地理、民俗文化、傳統精神等有機情感。
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王浩教授做主旨報告
吉林建築大學副校長齊偉民教授以《此時此地---探尋歷史建築與環境更新設計的時空坐標》為題,發表了主旨報告。在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從追求速度和數量的“增量建設”階段,逐漸過渡到重視品質提升、內向優化和精細化管理的“存量建設”階段的背景下,他從環境設計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更新設計中的時空邏輯理念,探討了歷史建築與環境更新的方法策略,並闡述了藝術大師為更新創意帶來的啟示。
吉林建築大學的齊偉民副校長做主旨報告
教育部設計學教指委委員、大連理工大學唐建教授以《AIGC賦能設計的再思考》為題做主旨報告。他指出,現代社會中設計服務對象和設計行為的廣泛性,決定了設計專業實踐內涵的豐富性和開放性。當前的設計領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符號設計及造物設計,而是拓展到了關係設計、交互設計、服務設計、系統設計、組織設計及機制設計等更為廣泛的範疇。已經將設計從僅作為産業鏈和創新鏈的一個環節,拓展到對系統和全流程做貢獻的行為,同時也實現了向價值鏈高端的攀升,成為創建可持續“以人為中心”和“創意型社會”的重要手段。面臨前所未有的設計挑戰,我們需深入思考:人工智慧是否會改變設計原則與思維;它將如何影響設計方式,包括過程與對象;以及高校應如何應對人工智慧對設計教育的影響,這是每所高校及設計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大連理工大學唐建教授作主旨報告
教育部設計學教指委委員、廣西藝術學院王華琳教授以《未來已來|AIGC多模態整合下的藝術設計新紀元》為題做主旨報告。她指出,AIGC的多模態融合技術正在突破人類認知與創作的界限,從靜態圖像的生成到動態交互,從智慧設計到情感共鳴,這些技術引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跨學科、跨媒介的創新時代。對於藝術設計領域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面對這一議題,藝術設計高等學校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責任,不僅要培養傳統意義上的設計師,更要為新興及未來産業輸送具備高度適應性和創新精神的複合型人才。
廣西藝術學院王華琳教授做主旨報告
本次大會以國土空間規劃、城市更新、生態保護以及鄉土文化傳承等前沿熱點為核心議題,有效地促進了學術界與業界的深度整合。它為美麗中國建設及相關學科群的跨界合作提供了卓越的智慧,並構建了一個穩固的科教創新與行業交流平臺。與會代表通過廣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討,實現了資訊共用、視野拓寬、思路創新、共識增強以及動力提升,這必將對美麗中國建設實踐以及人居環境學科群的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産生深遠且積極的影響。(作者:孫文琰)
來賓們全神貫注地聆聽分享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