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館長田霏宇公佈2025年度展覽計劃 圖片來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2025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繼續秉持“持續讓好藝術影響更多人”的機構理念,于UCCA北京和UCCA沙丘美術館(北戴河)舉辦9場展覽,聚焦中國本土、亞洲、北美及歐洲的新興及具有深遠影響的傑出藝術家的創作實踐,為中國觀眾呈現更為豐富多元的當代藝術圖景。陶美術館和Edge的展訊將於稍後公佈。
從2023年底開始,UCCA把第二年的展覽安排分享呈現。UCCA館長田霏宇提到:UCCA沒有館藏,所以表現就是在建立在每年的每一個展覽和項目的成型,同時每年的展覽計劃會呈現一些傾向和有趣的關聯。從2019年的畢加索,到2023年兩次重量級的大師展,都圍繞著現代主義之後的二十世紀藝術史展開。2024年重點放在一些當代大師的展覽,比如説杉本博司、已故的勞倫斯·韋納,和11月即將呈現的圖伊曼斯。切換到2025年,UCCA會給觀眾呈現一種意義上的回歸,展出一些相對先進和活潑的當代藝術的歷程。
在北京,UCCA將於大展廳首先呈現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個展,聚焦藝術家以生物材料和技術手段對人類感官體驗、科學與社會議題的探討,隨後將迎來享譽國際的空間影像藝術先驅——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裏思特,以及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佔據重要位置的著名影像藝術家楊福東,這是迄今為止楊福東的創作最為全面的展示,亦是藝術家首次在北京舉辦大型機構性個展。此外,UCCA北京還將呈現首位獲得特納獎的非裔女性藝術家、2023年瑪麗亞·拉斯尼格獎獲得者——英國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的力作,以及活躍于當代藝術領域的中國畫家陳可、雕塑家廖斐與日本藝術家田中功起的3場個展;在風景如畫的渤海之濱,UCCA沙丘美術館將一如既往關注具有探索精神和開創性的藝術家,特別推出以獨特項目重新審視現行社會和藝術價值體系的新興藝術家胡尹萍個展,以及已故新加坡裔英國藝術家林金中國大陸首個機構個展,重點展現其對東西方藝術傳統中形式和空間普遍特性的獨到見解與深入探索。
UCCA年度大展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
圖片由藝術家、三星美術館與格萊斯頓畫廊提供。攝影:安德烈亞·羅塞蒂。
安妮卡·易
UCCA北京
2025.3.22 - 2025.6.15
本次展覽首次於亞洲對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的藝術實踐進行了全面展示。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安妮卡·易因其所謂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對於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體驗的探尋,而備受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展覽將展出她最新創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選,全方面呈現其獨特的藝術世界。
通過使用諸如細菌、氣味和天婦羅炸花等有機且易逝的材料,安妮卡·易巧妙地捕捉到人類情感和感知的細微變化。基於對生命體之間脆弱而又堅韌的依存關係的思考,藝術家將螞蟻和土壤微生物等頑強的生物視為共同創造者,並將生命、死亡和衰敗等存在主義問題融入其作品之中,強調一切生命形式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通過對感官的探索,安妮卡·易的實踐聚焦機械、真菌和海藻等非人類實體的個體體驗和洞察,挑戰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根植于對生物學、科技和哲學的細緻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鮮活形式將這些研究呈現給觀眾,邀請人們與超越人類的世界親密互動。通過與包括科學家、建築師和調香師在內的各領域專家合作,藝術家的創作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在更為廣義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本次展覽由UCCA與三星美術館共同舉辦,由UCCA策展顧問彼得·逸利與三星美術館策展人李珍芽聯合策劃。
皮皮樂迪·裏思特,《在圈子裏》(靜幀),2024。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皮皮樂迪·裏思特
UCCA北京
2025.7.19 - 2025.10.19
享譽國際的瑞士藝術家皮皮樂迪·裏思特將充分利用UCCA大展廳的空間結構特性,為中國觀眾呈現其全新的影像裝置作品。這些委任創作將延續裏思特前瞻性的敏銳影像語言風格,融匯其一貫以來的生態女性主義關懷和道家自然觀對生命共生狀態的感知與體察,引導觀眾在微觀與宏觀世界之間不斷切換視角,探索當代生態系統中身體機制、食物消費、消化進程與耕種活動的持續互化與迴圈,並邀請觀眾感受包含影像、裝置、雕塑等多種媒介的“整體藝術”的力量。
此次展覽將呈現一件藝術家為UCCA大展廳特別創作的場域特定作品,以及與此件作品相呼應的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精選之作,並充分利用美術館的公共區域及非常規展覽空間。在充滿幽默與趣味的開放式展覽體驗中,為社會各界人士及各年齡階層的公眾提供進入皮皮樂迪·裏思特藝術世界的全方位多元感官經驗。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方言策劃。
頤和園,約拍攝于1976年。圖片由楊福東工作室提供。
楊福東
UCCA北京
2025.11.15 - 2026.2.22
楊福東的作品在中國當代視覺創作實踐中具有突破性的意義。2002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第11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首映,展現了一種貫穿于多重風格傳承當代美學熏陶下的全新敘事與視覺感性。在五年後創作的紀念碑式作品《竹林七賢》中,則詩意地表現了其同代人在步入千禧年之初的迷茫。隨著其電影創作逐漸發展為時而涵蓋影片製作痕跡的裝置作品,楊福東之後的創作將電影式的思考擴展至空間與多重時間領域。
作為楊福東迄今為止最為全面,也是首次於北京舉辦的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呈現楊福東“圖書館電影計劃”的第一部分。該計劃始於《竹林七賢》之後,是其對創作一部可容納某種複雜現實影片的持續探尋——尤其當這種現實既真實,又具有構建性。從北京東郊農村童年經歷汲取靈感,本次展覽呈現了楊福東將過去與當下、公共與個人緊密交織的影像敘事。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UCCA策展人劉倩兮共同策劃。
更多展覽
盧貝娜·希米德,《宇宙珊瑚》,2024,布面丙烯及木炭,152.4 × 213.4 cm。©盧貝娜·希米德。
圖片由藝術家、倫敦 Hollybush Gardens畫廊和紐約 Greene Naftali畫廊提供。攝影:安迪·基特。
盧貝娜·希米德
UCCA北京
2025.1.18 - 2025.4.27
作為英國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在中國的首次個展,本次展覽將回顧她過去四十年來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希米德是80年代英國黑人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以其挑戰主流歷史敘述的繪畫及裝置而聞名。展覽將呈現藝術家自19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包括《時髦的婚姻》《金錢的命名》、“宴席車”和“B計劃”系列等。這些富有表現力的作品通過思辨性的虛構,詩意地重述歷史。展覽將探討其創作中長期以來的核心主題——黑奴貿易與黑人經歷、性別視角和語言系統,呈現她多種形式的繪畫實踐,包括墻上繪畫、人形立牌、現成物品、傢具上的復繪,以及聲音裝置作品。盧貝娜·希米德是2023年瑪麗亞·拉斯尼格獎獲獎者。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
陳可,《工廠 No. 1》,2024,布面油彩,50 × 60 cm。
陳可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回溯其自千禧年初期以來作為畫家的創作歷程,陳可的作品往往能夠喚起某種集體共鳴,即使其畫面通常聚焦某些特定的夢境和個體的境遇。她在早期作品中經常描繪卡通化的小女孩形象,這是一種矛盾的化身,代表著藝術家本人以及同樣成長于不斷擴張的消費經濟中的一代人。在始於2020年的“包豪斯女孩”系列中,藝術家基於自身的感知和記憶,從包豪斯這所知名德國院校的圖片檔案中,挑選了部分女性人物形象進行創作。本次展覽將呈現此系列最新的創作,近二十幅繪畫作品展現了她對於那個曾經烏托邦時刻女性英雄的意想和期冀。這些作品暗含的深刻意味在UCCA展廳和798廠房的背景下得以更為凸顯,這些空間由德紹設計學院(原二戰時期的包豪斯設計學院)設計,德紹這座城市則是包豪斯最後活躍之地。藉由檔案材料和場域特定元素的納入,陳可進一步深化了這一關聯線索。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策劃。
廖斐,《局部被遮蔽的圓 4》,2022,啞銀卡紙上油漆筆著色,250 × 143 cm。
圖片由藝術家和 Vanguard畫廊提供。
廖斐
UCCA北京
2025.5.17 - 2025.9.7
廖斐的創作始於對存在的思考與對自身的疑惑,旨在通過創造性的實踐接近“事物的本質”。其作品通過藝術的外在形式和日常材料的物質性,展示事物自身的存在問題。廖斐以一種理性的態度面對藝術創作,基於思維邏輯和抽象概念創造出感性的強度。其作品將數理系統的邏輯感轉化為視覺語言,透過低限的,幾乎僅憑語言的直接表達,讓我們體驗到數理、邏輯和抽象事物的臨場感和其極限。作為廖斐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梳理藝術家包括“單向雕塑”(2017)和“排列生成”(2018)在內的早期創作,以及延續至今的重要創作線索。同時,藝術家將根據作品特性對展覽空間本身進行設計和改造。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田中功起,《遷徙與毀滅》(拍攝現場照),2024,彩色有聲影像, 1小時 27秒。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田中功起
UCCA北京
2025.9.27 - 2026.1.4
田中功起多樣化的藝術實踐涵蓋影像、攝影、特定場域裝置和干預性項目,他擅長將日常行為中潛藏的多重語境可視化,並揭示其中的意義。藝術家早期作品以現成品為中心,通過實驗性地利用日常物品,探索如何擺脫生活的常規。從2010年“九個髮型師同時為一個人理髮(第二次嘗試)”開始,他創作了一系列“協作”項目——根據某個原因組織臨時團體,旨在揭示微型社會和臨時社區中的群體動態。自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後,田中功起開始如同電影導演般地組織、策劃、拍攝了一系列以日本本土為中心的,有關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作品,他稱之為“集體性行動”。本次展覽將系統性地梳理並呈現藝術家近十餘年的藝術實踐。展出包括其早期裝置作品在內的數十件作品,同時還將首次展出由UCCA支援製作的全新影像作品。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北戴河 UCCA沙丘美術館
胡尹萍,《馬鈴薯啊馬鈴薯》,2024,羊毛、棉線,35 × 60 cm。圖片由藝術家工作室提供。
胡尹萍
UCCA沙丘美術館
2025.4.27 - 2025.10.12
胡尹萍的藝術實踐引導我們重新思考現行的社會和藝術價值體系,並在一個由毛線針織品構成的奇妙世界中,為勞動與生活之間的既存現狀發掘新的可能性。胡尹萍的概念性項目“胡小芳”既是一個“藝術家品牌”,也是一場“社會實驗”。它對經濟體系和社會中固有的生産和貿易邏輯提出了質疑。該項目始於2015年,最初旨在為農村年長女性建立一個更具意義和自主的環境。隨著時間推移,這一項目意外地為這些為了家庭默默奉獻一生、幾乎與藝術無緣的女性提供了一個釋放潛意識表達的平臺。胡尹萍最初只是向生活在她四川家鄉的婦女們訂購編織或鉤針毛線製品。藝術家此舉的初衷並非是為了開啟一項藝術項目,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賦予這些女性——包括她自己母親——的時間以應有的價值。她們的付出不僅在生活中被低估,現在更受到線上市場和出口體系廉價收購的剝削。借助“小芳”公司這個匿名平臺,胡尹萍默默地為她們的創意手工勞動提供經濟支援。胡尹萍的作品激發觀者重新審視“女性手工藝”和“女性時間”的價值,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充滿顛覆性的獨特視角。在這一重要藝術項目十週年紀念之際,本次展覽以對未來的思考為靈感,展出一系列由UCCA委任、由“小芳共同體”創作的沉浸式混合媒介作品。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容思玉策劃。
林金,《敦煌系列 1》,1988。圖片由林金藝術遺産 /特恩布爾工作室提供。
攝影 ©林金藝術遺産。所有權保留,DACS 2024。
林金
UCCA沙丘美術館
2025.10.26 - 2026.4.12
林金是一位新加坡裔英國藝術家,她多以雕塑和版畫為媒介,探索形式、節奏與光線之間的互動。她在1950年代移居英國,先後在聖馬丁藝術學院和斯萊德美術學院學習。林金常使用木、石和金屬材料,充分展現了她對古代視覺文化和建築的深厚興趣,這種獨特的創作視角尤其得益於她從1956-1996年期間數次在亞洲各國的遊歷經歷。作為林金在中國大陸首次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全面呈現藝術家雕塑和版畫創作,展現林金如何在她的人生經歷中不斷突破文化界限,專注探索東西方藝術傳統中形式和空間的普遍特性,邀請觀眾在材質與抽象之間進行沉思與對話。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張南昭策劃。(編輯_張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