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是一位現居倫敦的藝術家。她對自然和建築的交互關係懷有深厚的興趣。她的創作風格受自然啟發,尤其關注植物與都市環境間的微妙平衡。她擅長將傳統紡織技藝與現代可持續理念相結合,用植物纖維和環保材料將“保護與寄生”的主題賦予織物作品,讓自然元素在都市空間中得以延續。還是對生物設計與綠色材料的研究,種种經驗都塑造了她獨特的設計視角:探索自然與建築在都市生活中的奇妙共生。她不僅創意豐富,還具備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性,正在用紡織品講述著自然與人類共生的故事。
在羅穎的新項目中,她將主題定為“保護與寄生”。讓建築“寄生”在自然中,這個想法聽上去可能有些另類,但實際上卻富有深刻的生態含義。將目光投向了我們周圍的都市森林——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和充滿活力的綠化墻。她敏銳地觀察到,自然與城市空間並非對立,而是一種共生關係。現代建築中的垂直花園、屋頂綠化、綠墻等設計,正是這種共生關係的體現。這些植物不只是裝飾,它們幫助建築調節溫度、凈化空氣,甚至成為城市中的小小避風港。
靈感正是來源於此——將植物攀附建築的景象與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長的形態結合起來,提出一種自然與人工空間交融的設計美學。通過百葉窗等織物設計,她希望讓建築物和光線與自然生態産生互動,為都市人帶來一種身處自然的寧靜之感。
羅穎的目標是創造出一種功能性與美學兼具的紡織藝術品——一種既能柔化室內光線,又能展示自然肌理的織物百葉窗。想像一下,當陽光灑進室內,穿過她設計的織物百葉窗,光線會被自然柔化,形成溫柔的光影。這種獨特的百葉窗不僅讓人感到放鬆,還能營造出一種“綠色呼吸”的氛圍。
將融入建築與自然的交互關係,通過織物開孔設計控制光線的通透程度,創造出一種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會呼吸”的布料效果。設想中的織物不僅僅是一塊簡單的布料,而是一個既堅固又溫暖的“自然空間”。透過織物的小孔,陽光灑進室內,讓人們感受到植物的影影綽綽,這種設計既保護了隱私,又讓人能夠擁抱自然光。
為了實現這一創意,展開一場對自然和建築的深入探索。羅穎研究了野外植物的生長形態,了解它們如何攀附、纏繞,以及現代建築如何在城市中融入綠植。使用一些獨特的紡織技法,比如皺褶、層疊、漸變、透明等手法,以便在布料中呈現植物在自然中的層次感和變化感。
她特別對紙紗和綠色馬海毛紗線情有獨鍾,這些材料的質地讓她想起了野外纏繞的藤蔓。通過使用這些材料,創作出一款“藤蔓織物”,試圖展現植物在大自然中蔓延、纏繞的姿態。
除此之外,此作品還採用了一些新科技材質,比如在不同溫度下變色的熱敏紗線和在不同亮度下産生色彩變化的反光紗線。想像一下,這種織物在冬天是沉穩的色調,到了夏天卻變成了鮮亮的顏色——她的作品是環境的回應者,與光影、溫度互動,為空間增添了動態的生機。
羅穎深受南韓藝術家Do Ho Suh的影響。Do Ho Suh以輕盈的紡織裝置探索空間、記憶與家的概念,他的作品充滿了空間的層次感和溫柔的情感。受到Do Ho Suh的啟發,羅穎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注入了對空間的敏銳解讀,探索紡織品如何融入建築環境,成為空間中“呼吸”的存在。目標是將這種輕盈與堅韌融入紡織設計中,使之既具功能性,又具情感的延展性。她還從戶外運動品牌中汲取靈感,特別關注它們在極端天氣下對保護功能。
羅穎的創作靈感不僅來源於大自然,還深受義大利建築師斯特凡諾·博埃裏的作品影響。博埃裏的“垂直森林”設計將植物直接嵌入建築中,創造出一個真正的“空中花園”。這些植物不僅為建築提供了獨特的美感,還能保護居住者免受風沙和噪音的侵擾,為城市生活帶來一抹綠色。這種將建築與自然融合的設計哲學讓她深受啟發,希望自己的織物作品也能承擔類似的功能——既美觀,又能在物理和心理上給人一種保護感。
這種跨界的參考與實驗,賦予了紡織品新的語境——不僅是材料,更是建築環境的一部分。羅穎在作品中注入了這些參考,拓展了紡織藝術的邊界,探索紡織品在空間中的表現力與功能性結合的可能。
羅穎的作品不僅是紡織品,更是藝術與功能的結合。她計劃通過2D與3D的設計探索,將這些織物設計成多用途的百葉窗或屏風,能夠柔化光線、調節溫度,甚至能在不同光照下呈現出微妙的色彩變化。設想作品能如建築一般,為室內空間提供一層保護,同時也讓人感受到自然的溫暖與寧靜。羅穎的一系列攝影和拼貼作品,以藝術的方式展示設計理念。從硬質建築材料的“冷峻”到柔軟紡織材料的“溫柔”,通過圖像和紋理層次的表達,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她的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講述一段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故事,通過敘事型裝置或多維場景來增加作品的情感延展性,讓觀者能夠感受到自然力量在建築環境中的力量與張力。在表達自然與建築交互關係的同時,或可嘗試運用對比鮮明的色彩、形狀和構圖,使作品産生更強的敘事效果,從而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
為了進一步推動實驗性創作,嘗試不同厚度和重量的材料,羅穎通過這些不同材質的結合來探索3D褶皺效果。這不僅增強了視覺效果,還為作品增添了觸感的維度,能讓觀眾通過觸摸來感知織物的複雜性和創作意圖。目前的創作聚焦于“自然與建築共生”的主題,呈現了豐富的視覺表現。
羅穎正在嘗試拓展主題的視角,通過探索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或者進一步挖掘自然在城市中的脆弱性與抗爭性,為作品注入更多的批判性和多樣性表達。譬如通過紡織圖案或材質變形來暗示自然在城市中的“掙扎”,增添作品在環境議題上的思辨性。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設計項目,而是一場材料的冒險。只有大膽嘗試、打破常規,才能發現新的可能性。
在她的創意世界裏,建築與自然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與柔弱的綠色植物,而是彼此依賴、共同成長的生命體。她的紡織作品將這種共生關係用一種詩意的方式表達出來,仿佛在説,建築不是對自然的拒絕,而是對自然的一次擁抱。
通過這個項目,羅穎希望喚起人們對自然與都市環境關係的重新審視,甚至讓人們重新定義“織物”的含義。織物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日用品,它還可以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是藝術與功能、硬質與柔軟、內與外的完美結合。她的設計不僅美麗,還承載著對未來可持續生活的憧憬。(作者:陳耀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