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梁恒:“萬物在我”展覽座談會于寶龍美術館舉辦

梁恒:“萬物在我”展覽座談會于寶龍美術館舉辦

時間: 2024-10-12 14:20:10 | 來源: 藝術中國
快訊 >

近日,“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展覽座談會在寶龍美術館舉辦,以下為嘉賓發言部分內容: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著名批評家策展人):梁老師的作品更像是一個版畫家的思維,他是一個綜合性的邏輯,反映在作品上特別有意味。若是一個中國畫家或油畫家結構性思考就沒那麼重要了。第二點就是他的創作很強調作品背後的問題,在“隱”和“喻”中拿捏,我特別有一種感覺就是當年八五新潮時期的藝術家在這種隱喻邏輯中是很直接的,或者説他是能讓你有一個心靈激蕩,然後進入一個對繪畫或者藝術家創作的思考。

這種創作思維方式此後就越來越淡化了,基本上是形式的居多。藝術本體的探究及背後問題的挖掘越來越少,現在無論是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都是這樣的展覽,玩法越來越新奇,而厚度不足。作品那種隱喻性的能量感是欠缺的。所以再看梁老師的作品我覺得有個取向是理性的結構包括他畫的那個手繪格子框架和人的背影等等,讓我們覺得似乎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現在這是很珍貴的。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楊衛(中國批評家年會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批評家、策展人):剛才吳洪亮院長也説了梁恒的作品隱喻性很強,我想具體説一下他的作品中,兩個最主要的隱喻:第一個就是他對石頭和山體的迷戀。我曾經走訪過梁恒先生的家鄉河北蔚縣,那裏是太行山余脈的一個山城,還有一座常年積雪的小五台山,就是這种家鄉記憶被梁恒轉換成了一種個體表達,同時也昇華成了一種文化記憶。

孔子説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在梁恒的作品中體現岀來,就是把自然人格化,同時又把人自然化,這兩點在梁恒的作品裏都有充分表述。首先,他把山作為一種隱喻,隱喻某種頑強的精神性。山石所承載的正是梁恒內在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與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成長經歷,及其人文追求等都有關係。另一方面,剛才又題到“智者樂水”這個概念。

梁恒的作品中大量運用了水性顏料,不像八九十年代的一些藝術家那樣沉重,往往是用厚重的顏料堆積出大山。反觀梁恒的作品,同樣是表達山石,但他採用了滲透性很強的水性材料,將山體樹石進行特殊處理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由於梁恒執著于某些材料探索,使他的作品既區別於傳統水墨,又迥異於現代油畫,而具有很強的當代質感。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王林(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批評家策展人):梁恒的作品並沒有拘泥于他早期油畫創作已有的路數和創作習慣,而是開闢了一個更具有特別意義的繪畫方式。這個新繪畫方式不是自我感覺或技術層面的結果,而是經過深入研究分析不斷實驗的成果。

梁恒畫山石也好畫人物也好,他在運用水性顏料的時候,創造出自己獨有的質感和藝術風格,這一點非常關鍵有價值。他將硬質板面與水性顏料結合,産生出凝聚、收縮、擴散及線面自然交織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由此形成獨特的視覺畫面。同時也將藝術創造力發揮到自己設定的方向上。作為一個研究個案,梁恒作品學術意義也在於此。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我們大家也注意到梁恒畫人物的時候,畫面是平的或是單色,並沒有強調人物形象起伏,而是讓人物交織或隱形于自然山戀中,就像是軟化的物體相互纏繞牽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構成獨特的圖像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感應來自於他對既有的深度創作思維及材料媒介的研究。這在水墨或其他水性顏料運用上是很少看到的。梁恒正是在這方面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使得他的作品不同於一般水墨創作或抽象藝術作品。

李磊(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海派藝術館館長):我的解讀就是從他作品中感受到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折射出一個生命個體內心無奈但充滿希望的生存狀態。現實中被各種空間時局所拘束,自然物體與生命及背後象徵性網格交織一起,充斥著各種矛盾衝突,這種個體處境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共性現狀。他是將個人感受通過作品轉化成社會性的際遇,把小我轉變為大我引發集體共鳴。這就是一個優秀藝術家的智慧,同時也是自身藝術創作的昇華。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梁恒的作品用的是畫布和複合板材料,常用單色丙烯水溶顏料,創作觀念上我看就是一個很大的架構,靜態畫面流動感形成了自然波瀾交織起伏,色彩中又保持通透的豐富性和神秘感。也代表著藝術家內心的豐富創造力,似乎一種無法名狀的東西,這點點滴滴恰恰是我們生命中大多數經歷的那種狀態。他所畫人物幾乎是平面單色與周圍山巒自然物體形成強烈對比,在追問一個生命體,基於生命與自然、社會是一種什麼關係,通過作品視覺圖像讓大家去感悟它所呈現的豐富性與思想觀念,留給觀者體驗的空間。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這次展覽梁恒還有一件裝置作品,他利用創作之餘從楠溪江撿來(結緣)的上百塊石頭,在上面抄寫心徑,這應該是人與自然宇宙的生命追問,藝術家與石頭結緣形成對話,自然宇宙與個體生命相關聯,心經成為一個有效的連結,是聖人啟示或是哲學思考都是非常有意義。以小見大可以理解為這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宇宙。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魯虹(著名批評家策展人、武漢和美術館執行館長、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近六年來梁恒在溫州的一個山裏面(永嘉書院)搞創作,他的作品通過與自然對話表達“歸隱”的思考,而這恰好與大上海這個絢爛的消費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本質上看,他其實就是對當下流行的浮躁習氣的一種逃避。很多人雖然希望超越都市的現實,可實際上又離不開這裡,那麼,就只能通過藝術來解決這心理問題。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總而言之,梁恒抄《心經》也好,與自然中的萬物對話也好,都與讓人的心境歸於平靜有關,所以他才用了很虛淡的丙烯材料,還很有水墨味道,從而形成了個人的表現風格。記得數年前,梁恒把我和孫振華請到了他在廣州郊區的工作室去,那時,他畫的全是很厚重的油畫,並不是本展中的這一類題材。這個變化真的有點驚人!我特別同意剛才李磊的講話,即他把我們現代都市人所面臨的一種心靈困境與很多都市人想往的一種心境表達出來了,非常好!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沈語冰(復旦大學教授、著名藝術史學家批評家):我個人十分喜歡梁先生的兩個系列的作品,特別是他前幾年所作的自畫像,以及一些用丙烯材料所作的類似寫意人物畫和水山畫風格的作品。在這些作品裏,你能感到他想表達的東西是老練而深刻的,對媒介的探索性運用已經較為完善,作品所顯示的意蘊既深刻,又足夠含蓄。這是剛才我在展廳裏初步的瀏覽所獲得的十分粗淺的感想。

現在聽到幾位批評家和策展人的介紹,我才得知這是梁先生最近幾年創作的作品。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一個策展人和美術館管理者,那麼他的這些創作也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學術主持孫振華:他的展覽起了一個題目叫“萬物在我”,這是一個古老的思想,如果你要把它放在一個傳統文化的序列裏看,是沒什麼新意的。孟子説過,“萬物皆備于我”,王陽明也説過類似的話。但是傳統的思想和智慧放在今天這樣的一個數字的,人工智慧的時代再重復一遍的時候,它就重新變得有意義了。

前不久跟一個搞哲學的人聊天,我説現在的哲學研究的整體取向,包括現代量子力學的研究,最後的指向其實是在説明,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無我的世界,不是一個完全的唯物的世界,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總也離不開“我”的一個世界。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萬物在我:梁恒作品展現場

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機器、看到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在這個世界裏,人的意志在裏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看梁恒的畫,發現他是一個很細膩的人。

我覺得梁恒的意義在於,在他的繪畫世界裏,我們處處都發現了人的痕跡,也是這個世界的痕跡,物和我,自然與人融為一體,這就是“萬物在我”,我相信他在這裡面找到了一種快樂。



梁恒:“萬物在我”展覽座談會舉辦